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从唐代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又三年”的俚语,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勤俭节约的格言与事例。节俭已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习惯,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而奢侈却常常扮演贬义的角色,似乎总是与亡国亡家相伴,历来为人们所不齿。[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秘书工作》2023,(9):25-26
<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人民日报社作为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忠实履行党中央机关报职责使命,深入宣传阐释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为一项重要准则,贯穿到报社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高质量机关事务工作推动报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唐文》上有则历史故事说:南朝宋开国之主宋武帝刘裕,由征战起家。他篡晋自立后,仍然习惯于金戈铁马,不愿耽于宫中逸乐。大臣殷仲文觉得他过的不像是皇帝的生活,劝他蓄伎取乐。他说:“我不懂声色之妙。”殷仲文怂恿他说:“只要你养一批美妙的歌伎,自然会懂的。”他严肃地回答:“正因为害怕懂得这一套,我才不愿蓄养歌伎。”对“奢玩”,刘裕不敢懂、不愿懂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他明白,懂得这一套,后患极大,弄不好会亡国灭身的。对奢侈玩乐那一套,能做到不懂,是一种境界和福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相似文献   

4.
“成由勤俭败由奢”。太平天国洪秀全的昙花一现,建国初刘青山、张子善被“糖弹”的击中,还有今天的禹作敏之流,等等,都应验了这条古训,说明“勤俭是成功之师,奢侈是万恶之源”。“勤俭”就是从小事做起,甚至是从生活小事做起,才能防微杜渐。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勤俭办事,少花人民一分钱、多为人民干一份事,又是党性的一种表现。“勤俭”就是要不懈怠地努力工作,一心为公,不求索取,为民拥护,岂有不成功之理。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立党为公,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牢记为共产主义,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为人民利益奋斗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绝不能动摇和改变。要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永葆共产党的本色。作为党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官职大小,权力都是人民给的,当官就要为人民作主,为人民服务,这是为官之根本所在。要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像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那样,严于律己,勤政爱民,受社会之尊重,人民之信赖,群众之拥戴,只有像他们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5.
理财断想     
理财断想高国玉如果总能把勤俭当做富有去积累那是何等骄傲倜傥既然富有也向往勤俭也向往就应站在勤俭一方理财之道勤俭为上才是事业中真正的刚强富有是我们奋斗的主题但却要用勤俭来滋养理财断想@高国玉...  相似文献   

6.
历史舞台,过客缤纷。披览古今,掩卷长思,决定各色人等成败兴亡的,固然非止一端,但勤俭抑或奢侈确实是影响国家发展走向的重要缘由。中央重申并力倡节俭,彰显了对国计民生重视,对发展道路之清醒。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百姓,都应该及早树立关于勤俭节约的正确意识,倡俭戒奢,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并举,以谋发展之大局,铸幸福之生活。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源》2014,(1):40-41
"一勺一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拾来一句哈萨克族谚语,闲话铺张浪费的"破窗效应"。想想看,咱中国老百姓才拐上小康路几天呀,咋就比着大富大贵起来?人之贵,贵于节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去年此时,习近平总书记阅批新华社一份"舌尖上的浪费"的文稿,用了"触目惊心"一词;继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  相似文献   

8.
李岚 《乡镇论坛》2013,(33):1-1
勤俭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一种美德,是自古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引古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提出“俭德辟难”之说,《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谁知盘中餐,  相似文献   

9.
“历览前贤家与国 ,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俭朴 ,反对奢侈。历史上的仁人志士 ,不仅把俭朴视作美德 ,而且倡导俭以养德 ,以作为培养道德、砥励精神之“道”。关于何以养廉的问题 ,一个时期有人持“高薪养廉”的观点。高薪固然好 ,但“高薪”是否可以“养廉” ?笔者以为“高薪”与“廉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唯“俭”与“廉”二者之间联系紧密 ,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工薪不可谓不高 ,然而贪污受贿的丑闻不断。改革开放以来 ,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 ,行业与行业、部门与部门、地区与地区…  相似文献   

10.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上民富国强的“文景之治”时代,就是由汉文帝刘恒率先实施节俭爱民政策所开创出来的。刘恒登基后,体恤民情,鼓励农耕,先后二次“除田租税之半”,还有一年全免田租。他在全国提倡朴素节俭的作风,自己也以身作则,平时身穿黑色粗丝衣服,所作帷帐都不刺绣花纹,他还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他曾想造一座露台,请工匠预算费用,需花费黄金一百斤,  相似文献   

11.
蔡一 《质量春秋》2014,(5):21-33
一、勤俭传统 勤是努力生产,增加财富;俭是节约消费。两者结合成一个概念,是我们民族的传家宝,是一项固有的优秀传统,是治国、齐家、理财、治生的格言。勤俭传统由来已久。起先,勤和俭是分别提的。《左传》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书经》提倡“勤劳稼穑”,告诫“克勤无怠”(《书经》:《无逸》《蔡仲之命》)。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  相似文献   

12.
守持俭德     
俭德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古今智者无不戒奢尚俭,守持俭德。 《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宋代司马光对此解释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事实证明,俭朴勤奋乃修身之必需,立业之要谛,兴国之根本。古往今来,大凡仁人志士,都深晓此道,崇尚俭德,力戒奢侈。  相似文献   

13.
“成功非侥幸,勤俭与才能”。这一句话令人联想到世界十大富豪之一,香港首富李嘉诚,因为,从其奋斗史中可引证,他正是凭着勤俭而创业,更是藉着才能而发迹,绝非靠侥幸。故以此话作为李嘉诚成功之道的扼要,乃相贴切。  相似文献   

14.
《管子》一书在所谓天道自然的基础上,揭示人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基于对天道的认识,将天道之理加之于人道、君道、臣道,并一以贯之,从而达到治心、治人、治国而治天下。《管子》天道自然的哲学观大致经历了由天命至天道,由天道至人道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5.
"内圣外王"是我国古代修身治学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即出自早期的道家。内圣,指内修圣人之德;外王,则意谓对外实行王者之政。本文就庄子理想人格层面的意蕴来展开对"内圣外王"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Angelito Tan 《经营者》2010,(14):11-11
如果中国本土奢侈品牌全球化想获得成功,在制定市场战略的时候就必须将西方元素纳入考虑范围之中。如果品牌无法成功吸引海外消费者。品牌所传递的文化理念也不能得到非中国市场的认可,那么该品牌也永远不会立于今天的世界顶级奢侈品牌之林。  相似文献   

17.
暮鼓晨钟     
郑翼 《人力资源》2012,(2):90-91
靠节俭政策富民强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上民富国强的"文景之治"时代,就是由汉文帝刘恒率先实施节俭爱民政策所开创出来的。刘恒登基后,体恤民情,鼓励农耕,先后二次"除田租税之半",还有一年全免田租。  相似文献   

18.
卢红旭  王鑫安 《活力》2012,(8):118-119
“消费”——是一个贯穿人类始终的问题,也是西方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而在消费中。奢侈性消费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贬义色彩。很多古典经济学家都认为奢侈性消费是一种罪恶,与此相对的是节俭成为一种美德,然而奢侈性消费的积极意义却被人们所忽视。本文意在展示奢侈性消费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南第一家     
潘春华 《乡镇论坛》2014,(24):44-44
相传,浙江省浦江县城东20多里有个无名小村,很早以前住着一户姓郑的人家。这户人家原是浦江的一户望族,战乱的时候郑家后人带了一家妻儿老小从浦江来到钱塘江边的小村庄落户,一家人艰苦创业、勤俭治家,成为方圆几百里最有名气的财主。此事竟传到了乾隆皇帝耳朵里,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杭州时,钦点要去郑家大院看看。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2008年,中国7万家茶企的总产值为300亿元,而同年仅“联合利华”旗下“立顿”一家茶叶企业的产值就高达230亿元,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强。“中国7万家茶叶企业的年产值竟然大约相当于‘立顿’1家。”这是2009年中国茶叶博览会上最惊人的一条新闻。这也成了中国茶人、热爱中国茶的中国人和中国茶企心中之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茶企难以构筑核心竞争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