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素养是实现长效持续脱贫的内生动力,提升金融素养对于稳步降低家庭相对贫困有关键作用。本文采用2013-2019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中的纵向数据,利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金融素养对家庭相对贫困变化轨迹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素养水平对相对贫困情况有积极影响,且能够显著促进脱贫速率,金融脆弱性在金融素养和相对贫困中发挥中介作用,多重保险发挥调节作用。个体金融素养越高,家庭金融脆弱性初始值越低,改善速率越快,从而降低家庭相对贫困初始值,同时对脱贫速率产生积极影响;在调节效应方面,多重保险能够强化金融素养和金融脆弱性初始值对相对贫困初始值的影响,且在金融脆弱性和脱贫速率关系中起到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睿  刘永文  田维双 《武汉金融》2023,(2):72-80+88
家庭经济脆弱性反映风险冲击对家庭消费和福利的影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在经济不确定性较高的当下,中国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VEP法构建家庭经济脆弱性指标,实证研究了在面临风险冲击时居民风险偏好和创业对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民风险偏好显著降低了家庭经济脆弱性,金融素养对家庭经济脆弱性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从净效应来看,金融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居民风险偏好,进而降低家庭经济脆弱性。进一步研究发现,风险偏好和金融素养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脆弱性较高家庭陷入经济困境的可能性。此外,合理配置家庭资产是降低家庭经济脆弱性的有效途径,城乡二元差异以及家庭是否参与保险对居民风险偏好和金融素养降低家庭经济脆弱性产生了显著影响。鉴于此,本文研究结论为家庭遭受风险冲击时的风险选择以及降低家庭经济脆弱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叶谊锋  罗荷花 《浙江金融》2023,(9):53-63+15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缓解家庭经济脆弱性,经济机会和数字素养是其缓解效应发挥的中介渠道。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升,攀比效应的干预使得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家庭经济脆弱性的缓解效应逐渐递减,呈倒“U”型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西部、农村地区及低资本家庭经济脆弱性的缓解效应更强,这与数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和包容性相契合。本文为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以更好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真正普惠于民,实现家庭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北京大学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教育代际流动对家庭返贫风险的影响,并引入交互项考虑数字金融在其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教育代际流动可以有效降低家庭返贫风险,教育代际流动性越高,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越低;数字金融发展对教育代际流动的减贫效应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在父代教育背景较低的群体中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微观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素养对家庭富裕程度以及富裕程度差异的影响,可视化共同富裕目标,并深入挖掘其内在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素养对于家庭富裕程度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家庭间的富裕程度差异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U形影响;从众投资与理性投资在数字金融素养对家庭富裕程度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金融监管在数字金融素养对家庭间富裕程度差异的影响中发挥减缓其非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应对数字化发展浪潮,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2012—2018年四期调查数据,通过VEP方法测算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金融借贷的返贫防范作用及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借贷能显著降低农户家庭返贫风险,但借贷渠道不同,其返贫防范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仅非正规金融借贷与未来返贫概率存在“U”型关系。机制检验发现,家庭创业是正规金融借贷防范农户家庭返贫的重要机制,而非正规金融借贷不能通过创业产生收入效应和网络信息福利效应,其返贫防控作用不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借贷能明显降低非创业、弱社会资本、乡村、西部地区农户家庭未来返贫概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和2019年数据,通过构建家庭经济韧性指标,运用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于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家庭经济韧性,增强家庭面对冲击的抵御、适应和恢复能力,从而降低家庭经济脆弱性。数字金融主要通过提高家庭就业水平并促使家庭持有金融理财产品来实现对家庭经济韧性的增强效应,这一效应对于乡村地区、男性户主家庭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湖南和福建2省4市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来测度农户金融素养水平,运用Probit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素养对农户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并对风险偏好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农户金融素养处于较低水平,且对农户家庭正规信贷偏好和借贷可得性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民间借贷偏好和借贷可得性有显著抑制作用;(2)金融素养可以通过改变农户风险偏好来影响家庭借贷行为。根据结论提出加强农户金融教育、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韩旭 《浙江金融》2023,(12):52-63
本文基于2021年江苏省六个县级市428个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数字金融能力对于家庭农场的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力能够促进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提升。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力能够通过提高信贷可得性、信息可得性以及风险偏好水平促进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数字金融经验,家庭农场主的数字金融素养、数字金融风险的应对以及数字金融环境更能促进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提升。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政府应重视数字金融培训和风险管理,提供在线资源,以提高家庭农场主的数字金融素养,并优化数字金融环境,为其提供便捷数字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0.
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断优化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对中国家庭资产保值增值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国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了中国家庭配置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概率和配置规模,其中金融知识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家庭金融知识水平和互联网参与程度的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效应凸显。因此,应当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家庭金融知识水平和降低金融投资风险,通过提高中国家庭的互联网参与程度等来优化金融风险资产配置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年的数据分析居民家庭结构对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核心家庭与直系家庭结构正向激励居民家庭增加风险金融资产配置,而单人家庭、夫妻家庭则呈现抑制效应。数字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对核心家庭与直系家庭的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存在促进作用,且因为数字鸿沟的存在抑制了单人家庭和夫妻家庭的风险金融资产配置。进一步的渠道检验显示,家庭结构可以通过金融素养与风险态度两种中介变量影响资产配置。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应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弥合数字鸿沟,帮助居民提高金融素养、树立理性的风险态度,以提升家庭的金融市场参与度,进而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和财富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评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家庭金融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显著提高家庭配置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并且对家庭配置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果在使用工具变量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更为明显,可见数字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和普惠性对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有一定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增收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家庭的收入,通过"教育效应"来提高家庭的金融素养,从而实现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金融能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产生正向影响。从数字金融的不同维度展开分析,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均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有积极作用,其中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影响最大。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能够影响城乡家庭金融资产选择,但其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对城市家庭金融资产选择深度的正向影响较大,而对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广度的积极效应更强,并且对于青年户主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正向影响更大。从中介机制分析的结果来看,数字金融可通过提升投资者的金融素养水平来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产生正向影响。最后,本文从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数字金融监管体系、创新数字金融产品服务、加强个人隐私数据保护、培育正确投资理财意识、努力提升数字金融素养等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基于我国117家中小银行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小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小银行的风险水平具有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近2/3的样本银行面临着风险加剧的冲击压力,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果不变;第二,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影响银行的人力资本、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而作用于银行风险;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小银行风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城市商业银行和所在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机构;第四,数字金融发展可降低中小银行的风险波动,提升银行平滑风险能力。上述研究结果有以下启示:在推动数字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要辩证地认识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小银行风险的影响,更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防范其“风险加剧”效应,发挥其“风险优化”效应;支持中小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积极应对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采用简单OLS估计和工具变量法,考察金融素养对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建立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金融素养对家庭消费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素养能显著提高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并显著改善优化家庭消费结构,互联网金融在金融素养提高家庭消费总支出、优化消费结构的过程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金融素养对农村家庭和中西部地区家庭消费总支出和消费结构优化的促进效果更明显。鉴于此,本文建议积极推进金融知识教育,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借助金融科技等手段实现消费再升级。  相似文献   

16.
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我国重要的住房保障制度之一,其作用效果对家庭金融脆弱性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1—2019年共五期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我国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缴存住房公积金显著降低了家庭金融脆弱性,对于有房有贷、无房无贷、“体制内”以及近期有购房意愿家庭的金融脆弱性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缓解家庭流动性约束和提高家庭风险承担能力是住房公积金制度缓解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2019年的数据,改进了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度量方法,利用OLS模型研究商业健康保险对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商业健康保险能够降低家庭财务脆弱性,该结果在剔除内生性后依然稳健;第二,风险转移效应、健康效应与资产配置效应是商业健康保险降低家庭财务脆弱性的重要机制;第三,该影响存在收入异质性、地区异质性、参保层次异质性以及保费水平异质性。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政府、保险机构以及家庭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镇居民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程度的影响,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指数,运用Probit、Tobit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并分别使用主客观金融素养作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养老保险参与存在直接显著的正向关系,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升居民的主客观金融素养水平来提升家庭养老保险参与的可能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东部和西部地区能够正向影响城镇居民商业养老保险参与,且西部地区最为显著;客观金融素养的中介效应占比大于主观金融素养。基于此,西部地区应推广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提升居民金融知识普及和关注程度,以更好地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发展,满足居民的养老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逐渐走进居民家庭。基于此,文章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家庭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家庭金融资产投资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其中,数字普惠金融分别通过金融素养、风险偏好和收入水平、家庭消费性支出两条链式中介路径正向促进家庭投资多样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动金融知识普及,刺激消费性支出,优化互联网投资渠道并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金融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家庭的金融决策能力与金融资源利用能力,家庭在金融素养上的相对差距是造成相对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素养如何影响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素养显著降低了家庭的相对贫困脆弱性,这一结果在考虑内生性、更换变量测度方式、更换样本与进行倾向得分匹配法之后依然稳健。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素养主要通过增加家庭财产性收入、金融市场参与、商业保险参与和创业行为这四个方面来降低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素养对人力资本较低家庭与农业户籍家庭的相对贫困脆弱性减缓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此,本文为进一步重视金融教育,加强普惠金融发展力度,完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满足不同贫困群体的金融需求,从而降低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