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期排放权交易体系,在碳金融交易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较为复杂,涵盖了排放许可权的权限设定、配额存储与借贷以及市场化管理等一系列环节。本文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依托,结合各个环节进行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剖析了排放许可权市场的基本特征,结合市场力量,为我国的碳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实现减碳、低碳、零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下简称“碳市场”)与碳税成为当前各国借助市场机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手段。相较于碳税,我国碳市场较早开始建设,但就国内实际情况来看,仅靠单一的碳减排机制难以实现气候雄心。因此,本文首先对碳市场和碳税的理论机制、实施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政策各具优势,且两者互补性和合作性大于竞争性;其次结合碳定价的国际实践进一步研究,发现碳市场和碳税政策混合使用是更高减排效率、更低减排成本、更公平和可持续的减排模式;最后基于覆盖范围联动、价格机制联动、监管机制联动,并借鉴国际碳市场和碳税协调联动经验,提出我国碳市场和碳税协调发展的设计思路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进行全球合作治理已经成为国际共识。目前已有超过200个国家做出了“碳中和”的承诺。在向零碳倡议引导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如火如荼地发展,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随之而来。本文从国际会计处理中争议点出发,借鉴欧美国家相关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等国际组织意见和经验,基于我国国情以及《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进行分析,探索适合我国的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碳会计的发展急需突破理论认识和实践设计上的瓶颈。立足于法定碳排放权配额的经济实质,通过考察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依托的"总限-交易制",提出"二元观"理论视角,将法定碳排放权配额理解为:依法实施碳排放的权利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遵从法定配额进行碳排放的义务。由此,将企业获得的法定碳排放权配额等量地确认一项资产"碳排放权—法定碳排放权"和一项负债"应缴碳排放权—法定配额义务",建立逐期核销机制,以及按碳排放权配额的交易、清缴和结余等实际管理情境开展核算。这一碳会计方案,可契合"总限-交易制"的环境管制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实质,预期可助力企业低碳转型和国家碳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5.
以2014年中国开展碳市场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0—2019年中国八个高碳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碳市场交易对高碳企业的减排影响,以及转型金融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仅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能有效促进参与碳市场的企业减排,甚至还增加了企业碳排放。第二,转型金融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共同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减排,并且这种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碳减排净效应可以有效抵消单一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碳排放增加的净影响。第三,转型金融通过促进提升高碳企业的减碳技术水平,进而激励企业降低碳排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要积极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高碳行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加快转型金融发展,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发展,适时引入碳税政策,充分发挥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促进企业碳减排方面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7.
8.
9.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正式建立.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也是履行"碳达峰2030、碳中和2060"国际承诺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梳理国际国内碳市场建设概况,发现和分析国内碳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就金融机构支持碳市场建设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有效...  相似文献   

10.
黄绍军 《西南金融》2023,(10):18-30
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表明我国CCER一级市场重启准备工作正进入最后阶段。值此时刻,研究CCER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论述CCER内涵及特点、回顾CCER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CCER交易及其金融化现状,探讨了CCER重启面临的项目开发困境、定位与定价困境、金融化困境及交易信息透明度困境,最后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助力CCER顺利重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自愿减排市场的建设和应用,以及以自愿减排市场产生的碳减排信用为基础的碳金融产品获得广泛关注和积极发展。我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虽然于2017年3月暂停至今,但随着我国“30·60”目标的提出,CCER对我国低碳绿色发展和碳市场建设运营有着重大意义,因此CCER有望再次重启。本文首先梳理了自愿减排市场三类减排机制的基本情况,以及不同类自愿减排机制的发展情况,介绍了中国CCER市场的发展情况、项目类型、开发流程、项目分布、抵消机制和交易情况,并从政策、基础建设、市场需求、发展等维度分析了CCER重启的可能性;其次,围绕国内外碳减排信用相关金融服务实践,重点介绍了国内CCER质押贷款、CCER托管服务、CCER基金等碳金融产品,以及以林业碳汇为主的碳金融产品创新;最后,针对我国CCER市场提出加快方法学开发整合、明确CCER项目纳入标准、完善减排量的核算方法和监测方法等建议,针对碳市场的建设提出尽快增加碳市场参与主体、尽快增加碳市场交易品种、完善碳金融市场的制度和规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自2021年7月开市以来,全国碳市场运行已满两年。数据显示,运行两年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40亿吨,累计成交额110.30亿元。目前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减排成效逐步显现,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相似文献   

13.
14.
张黎黎 《中国金融》2021,(5):97-100
记者:从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广东、湖北、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到现在已经近1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如何?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陈诗一:经过五个关键阶段近十年的建设,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全国和地方碳交易试点整体推进较为缓慢.其次,碳市...  相似文献   

15.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风险。本文着重探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启动以来,我国碳市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亟待应对的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等,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完善碳金融政策体系,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法律法规;加强碳市场建设,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监督检查。以期能够为我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碳排放权质押是一种新型的绿色信贷模式,该模式已在多地成功落地,但也可能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采取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重点对碳排放权质押的质权效力风险和质权实现风险展开探讨。质权效力风险包括碳排放权法律性质的不确定性,以及碳排放权质押融资在设立、公示方式上的制度缺失;质权实现风险则表现在碳排放权价值减损、碳排放权重复质押和质权实现方式不足方面。对此,从制度设计上,应基于碳排放权的私权本质和权能构成,明确碳排放权作为独立的准物权类型,并将其纳入质权客体的范围,以消解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的合规困境。同时,从统一质押登记平台和强化质权实现途径两个维度,构建碳排放权质押融资法律制度,为推动我国碳金融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关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还没有明确规定,法律的滞后已严重制约了国内碳市场的良性发展,为此本文从法律规制、金融创新、市场整合和管理集约等多个方面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体系,为解决环境危机和节能减排提供理论探讨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张川川  汤鸿 《中国外资》2011,(8):195-195
关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还没有明确规定,法律的滞后已严重制约了国内碳市场的良性发展,为此本文从法律规制、金融创新、市场整合和管理集约等多个方面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体系,为解决环境危机和节能减排提供理论探讨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基层碳审计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政府碳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即全面梳理现有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碳审计评价体系,加强碳会计核算和碳信息披露,加强碳审计人才培养和科学调度,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准确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碳工作开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碳排放量控制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战略,而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特大城市群与新兴的经济区域,以区域碳市场与控排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北京市场交易量与金额整体上升,天津市场活跃性下降,河北省没有实际参与碳交易。已发布的会计处理指导中,北京市场更注重监管核算。各碳市场的信息披露形成一定规范,且披露与市场活跃程度直接相关。在全国2502家控排企业中,北京市场纳入大量服务业企业,天津市场则均为重工业企业。大部分控排企业的会计处理倾向简化,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程度较低,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决策,且京津冀市场发展不一的重要原因即是会计准则缺失。对代表性企业进行案例描述,并针对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