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认为 ,造就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地勘单位经营者 ,涉及选拔经营者和建立对其激励、约束机制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离不开对经营者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文章就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全面性、科学性、注重实绩、可比性四项原则进行了论述 ,提出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潜质评价指标、显质评价指标、业绩评价指标 ,并分别就其评价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影响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科技、资金、产业转型等基础能力建设问题入手,明确地勘单位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把握好四点要义,处理好五对关系,以强化自身建设为抓手,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管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努力探索一条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单介绍了国家经贸委新出台的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地勘单位建立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想、构架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面临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的薪酬待遇偏低、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职能定位不明晰等诸多问题。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作为区域骨干地勘单位,通过深化创新地勘体制改革,推进和完成事业企业分体运行的办法,实现了事企良性互动。通过对改革发展实践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区域性地勘单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应明确“稳定为主、政策辅助、兼容并包、措施精准、先行先试”发展基本思路,并指出在发展与改革模式、培养关键人才、把握形势方面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5.
地勘单位改革的真正难题在于难以找到地勘单位改革的有力规制支持、难以准确区分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难以把握地勘单位改革的时机、难以弥补文化大革命后三十年的地勘工作滞后损失、难以统筹地勘单位改革的声音等.对地勘单位改革的走向判断及政策建议:(1)地勘单位改革不能是全部企业化;(2)地勘单位改革需要循序渐进进行,不宜下猛药;(3)地勘单位改革要有明确的时间表;(4)地勘单位的优惠政策要具有可操作性;(5)允许大型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互相购并,允许资本入股地勘单位.  相似文献   

6.
浅议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属地化后的地勘单位进行企业化经营的适应范围,企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分析了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难点,并提出了向政府要政策、进行机制转变、进行运作方式的转变等项深化改革,促进地勘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创新能力是地勘单位竞争胜负、求生存、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由地勘行业知识存量决定,地勘单位要在系统思考、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下,通过培育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环境、创新机制,网络和培育创新人才,改革地勘费的管理,设立创新基金,加大科技投入等途径,培育和加强地勘单位的自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当前地勘单位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并对地勘单位追求经济效益的出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前,地勘单位的状况是经营分散,主业萎缩,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单位小型化。文章结合地勘单位现状,参照《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从指标的评价体系结构方面,对地勘单位如何进行综合绩效评价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针对地勘单位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属地化的地勘单位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化,这要求地勘单位之工作目的、工作出发点、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基本思路都要发生根本变化。但就目前地勘队伍的现状看远不适应企业化的要求。所以其近期目标应是带队伍、保地质、活机制、谋发展。应严格控制队伍规模,树立经营效益理念,建立符合企业化经营要求的经济运行模式,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1.
地勘单位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奖励是一项十分重要且难度较大的工作。文章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分析总结了实行属地化管理的省级地勘局对所属地勘单位、事业单位、企业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奖励工作,并结合发现的不足,提出了新的指标和思路,同时阐述了对当前属地化地勘单位绩效评价和考核奖励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在充分比较、筛选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从思想教化、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和保障体系6个层面,选取了25个评价指标,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抽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难以获取数据的思想教化层面进行了专门的调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居民生态文明习惯养成率较高,但生态文明行为与思想存在差距;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不高;城乡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有所提高,生态文明情感较深厚,但生态文明知识储备不足。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虽然逐年好转,但各层面发展不均衡,思想教化、生态文化及生态社会层面急需加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锑矿储量和锑产品产量在世界上都居主导地位,然而中国的锑资源在过去的20年间被过度开发,易采易选的储量快速消耗,可供开发利用的锑资源按照当前的生产规模仅可维持十余年的生产。中国锑行业长期以来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在高附加值的应用端缺乏研发投入,导致了锑被低估贱卖,中国锑行业只有制定长期规划,在进行资源占有的同时加大冶炼工艺和应用端的研发力度,才能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岛的开发利用速度加快,海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海岛经济构成单一、生态环境脆弱,如不合理开发利用,片面追求社会经济效益,极易造成海岛资源质量下降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阻碍海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设计有关海岛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的调查问卷,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海岛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四个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实现海岛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农村功能性公共体系的含义及其建设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农村功能性公共体系的建设对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农村功能性公共体系建设,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其建设。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情,我国的生态消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由可持续消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资源能源节约、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四个子系统构成,并将一级指标据其属性分解成具体的11个二级指标,并用可测量的69个三级指标加以描述,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和具有内在联系的层次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我国2000-2012年的生态消费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在生态消费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在生态消费的一些方面仍有待加强或改善。针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总体恶化的压力还在加大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全面协调生态消费各子系统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指出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客观依据 ,认为科学分类是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前提 ,并指出相应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8.
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通过征求该领域专家意见,利用分级别的隶属度量化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考虑各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指标的代表性,形成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北京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实施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为北京市山区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评价和实施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系统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适应性转型框架、作用途径、模式类型及优化路径,为助力新时期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借鉴。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和理论解析法。研究结果:(1)全域整治是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工具之一,围绕资金运作、整治模式、生态保护、设施保障、居所更新等方面亟待探索适应性转型;(2)全域整治可依据要素整治、格局优化、功能强化、价值显化、机制保障等途径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3)从地理区位、产业资源和规划导向维度解析差异化全域整治模式,提炼出传统农业型、都市农业型、高效农业型等13种模式类型;(4)从管控端、引导端、利用端和保障端,分别总结强化底线约束和构建整治体系、下沉发展权利和制定开发计划、探索差异路径和配套用地准则、保障要素配置和创新整治机制等全域整治优化路径。研究结论:全域整治仍应加强理论机制、效益评价和类型体系等研究,以更好服务于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由韧性的一般理论切入,从韧性城市内涵的不同维度构建城市国土空间安全体检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研究结果:(1)基于城市安全角度,从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城市交通、社会治理五个维度构建了表征城市安全情况的体检评估指标库;(2)在指标筛选和专家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指标库中各项指标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进行了量化评估,最终筛选的关键核心指标能在实践中能够较好地反映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安全和韧性城市建设的真实情况;(3)通过核心指标体系的指标内涵和在城市国土安全建设过程中的推广应用水平,评价指标被分为引导性指标、强制性指标和倡导性指标三大类。研究结论:随着城市国土空间安全建设的完善和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可在强制性指标评估工作基础上,根据城市自身特点选用倡导性指标,逐步纳入引导性指标,强化实施国土空间安全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