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出发,分析地勘单位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方向、目标,并对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地勘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1)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2)建立更加完善有效的薪酬制度;(3)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与员工培训力度;(4)建立优良的企业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地勘单位财务管理要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坚持先预算后签合同再实施,实行全封闭管理,转变管理观念。对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创新的建议:(1)完善属地化地勘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2)修订《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3)建立健全属地化地勘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4)赋予地勘单位更多的财务自主权。  相似文献   

3.
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一般,基层地勘单位对创新重视不足;传统生产要素不集约,粗放型经济增长制约可持续发展;外部环境缺乏保障,体制机制变革衍生众多问题;传统地质工作产能过剩,地勘单位发展后继无力。基于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及要求,提出实现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1)以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地勘行业转型升级;(2)以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地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3)以体制机制变革激发地勘经济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4.
地勘行业处在一个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中,推进转型升级是地勘行业新形势下做出的必然选择。新形势要求地勘行业转型坚持市场化导向,顺应生态文明新潮流,符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管理新规定,切实做好公益服务。推进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1)做好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制度框架;(2)建立激励地勘行业转型的体制机制;(3)制定规划,瞄准新的增长点;(4)增强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的内在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城市地质工作与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有机结合,引导地勘单位按照市场规则,积极参与城市地质工作",第一次将城市地质工作与传统地勘单位业务转型升级联系起来,为地勘单位未来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面对地下管廊建设经济热潮,地勘单位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决策层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2)找准自身定位,制定发展规划;(3)进行技术更新升级;(4)做好PPP模式在地下管廊项目中的应用研究;(5)利用体制机制转变契机,引进战略投资者。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开始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各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作为管理的基础内容,更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比较传统,无法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需求。这就需要企业针对数字时代的特点,加快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建设工作。本文将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型提出一些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地勘经济持续下滑,地勘单位生存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安徽省地勘单位存在的事业职能定位不清、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思想观念未有转变、事企分离不完全等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安徽省地勘单位转型发展建议:(1)主动适应地勘行业新形势,创新项目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2)加快推进事企分离,以资产为纽带,变隶属关系为投资关系,使地勘单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3)不断拓展公益地质服务职能,争取政府经常性财政支出;(4)做好城市地质工作,积极主动服务政府;(5)走"绿色勘查"之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建立新的地勘单位财务管理体系1.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目标体系。建立新的地勘单位财务管理体系,首先应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目标体系。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弱肉强食则是激烈竞争的普遍结果。为此,地勘单位应以不断...  相似文献   

9.
论地勘单位潜亏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造成地勘单位潜亏的原因主要有:(1)单位领导的短期行为,(2)考核指标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3)经营意识薄弱,草率签定合同,(4)核算方法不灵活,盲目实行权责发生制;(5)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薄弱,企管人员素质低下;(6)上级单位审计监督不力.减少或遏制地勘单位潜亏现象应从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意识、加强财务管理等方面入手,同时,上级主管部门也要完善考核机制,使地勘单位轻装上阵.  相似文献   

10.
在地勘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过程中 ,财务管理工作的外部环境 ,财务管理目标、内容、风险等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结合地勘单位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财务管理工作变革的原因 ,针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提出了改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资源开发"走出去"的浪潮中,地勘单位起步最早但进展较为缓慢.地勘单位"走出去"面临诸多障碍,主要有:地勘单位软实力不够,资金获取能力不强,欠缺合作共赢的商业运作模式,缺少相应资质,应对隐性风险的能力不强.对国家促进地勘单位"走出去"的政策建议:(1)完善对地勘单位海外投资的政策扶持体系;(2)鼓励营造新的战略合作模式;(3)引导企业化,整合地勘实力;(4)完善地质勘查市场中介组织建设;(5)鼓励国际化人才培养;(6)促进地勘单位境外发展与国家境外援助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地勘单位的压力日渐增大,各种问题和矛盾凸显,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也迫在眉睫。基于地勘单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以及自身情况,提出国有地勘单位改制的应对建议:(1)分步骤、分段施行改革;(2)要明确划分地质工作的范围;(3)允许省内各地勘单位兼并重组;(4)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5)给予地勘单位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管理会计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在地勘单位中处于价值管理的核心地位。当前地勘单位存在对管理会计认识不够深刻、管理会计人才匾乏、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滞后等问题。地勘单位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的建议:(1)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素质;(2)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体系;(3)构建合理的管理会计应用框架;(4)大力推进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回顾国有地勘单位以往的改革,剖析地勘产品有别于一般工业产品的特点,进一步证明保留公益性地勘队伍的必要性和地勘单位暂不具备全面企业化的理由.对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建议:(1)遵循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四项基本要求;(2)以促进公益性地质事业发展为目的;(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搞一刀切;(4)整合辖区内的地勘队伍;(5)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6)科学分类,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5.
地勘单位所属的二级单位是地勘队伍的微观经济之基础所在,其中主导产业地质勘查和支柱产业勘察施工的管理模式选择对推进地勘队伍企业化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生产关系对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出发,对地勘队伍现行微观管理模式进行了剖析,提出模拟分公司和新型项目部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是地勘队伍微观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并结合辽宁省地勘局近年来的实践,介绍了这种管理模式的基本做法,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文章指出了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地勘单位的现状与时代使命,提出地勘单位必须由单一的地勘服务向"大地质"综合服务、由传统的勘查技术向对环境扰动更少效率更高的智能地质转型升级;以河南省有色金属地矿局为例,列举了其积极投身三大攻坚战、强化地质工作服务功能、推进地矿科技创新等转型升级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地勘单位转型升级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重视清洁能源勘查、服务生态文明和民生领域建设等转型升级的目标和方向,结合单位实际,阐述了既要当好金山银山的勘探者、又要当好绿水青山的守护者等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地勘单位由事业性质转变为企业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1)国家对地勘单位的企业化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扶持;(2)地矿部对企业化之后地勘单位的领导和管理应当作重大改变;(3)地勘单位本身必须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彻底克服等、靠、要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地勘单位采用行政命令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对固定职工进行各个用工环节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地勘单位必须规范劳动合同制管理,进行用工制度改革。文章分析了地勘单位劳动管理现状,论述了实行劳动合同制管理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以及现今地勘单位在规范劳动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差距。最后提出了地勘单位规范全员劳动合同制管理的四项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勘单位改革的真正难题在于难以找到地勘单位改革的有力规制支持、难以准确区分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难以把握地勘单位改革的时机、难以弥补文化大革命后三十年的地勘工作滞后损失、难以统筹地勘单位改革的声音等.对地勘单位改革的走向判断及政策建议:(1)地勘单位改革不能是全部企业化;(2)地勘单位改革需要循序渐进进行,不宜下猛药;(3)地勘单位改革要有明确的时间表;(4)地勘单位的优惠政策要具有可操作性;(5)允许大型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互相购并,允许资本入股地勘单位.  相似文献   

20.
国有地勘单位探矿权经营包括探矿权获取、探矿权维护、探矿权经营方式、探矿权收益等方面。探矿权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有:(1)探矿权数量减少,运作"无米下锅";(2)资本积累少,承担风险探矿能力弱;(3)地勘单位打工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4)勘查形势下行,地勘单位面临生存危机;(5)地勘单位改革举步维艰。对策与建议:(1)健全矿业权制度体系,培育和完善探矿权流转市场;(2)落实探矿权收益政策;(3)多渠道获取探矿权,短期内,应抓住从二级转让市场获取探矿权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4)采用渐进式勘查模式,提升探矿权运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