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虽然东亚地区目前还不具备成立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货币联盟的条件,但是各方面条件已和欧洲20世纪70年代的标准很接近,一些指标的差距,也随着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差距在缩小。东亚的一些子区域,比如东盟核心五国,更接近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因此,尽管建立东亚货币联盟还存在着诸多障碍,但并非只是一个憧憬,我国应持积极态度,并应该在东亚货币合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全球货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亚洲区域货币整合前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区域性货币组织的出现是国际货币制度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对亚洲区域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亚洲地区货币合作虽然存在充分的可行性,但无论从经济或政治角度来说,目前仍不具备组成货币区的条件,亚洲货币合作只能在较浅的层次上进行,要达到货币一体化,组成最优货币区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东亚地区深刻认识到,弱小经济体的货币难以独自抵挡国际游资的冲击,要想与国际游资的冲击相抗衡,使本地区货币不再作为某大国货币的附属品,消除建立在美元挂钩上的汇率风险,降低经济交往的不确定性,从过于依赖美元的汇率中解脱出来,东亚地区就必须加强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创立一个稳定的东亚统一货币,从而稳定东亚金融市场,促进东亚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最优货币区理论:欧元的启示与东亚货币区的设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芳 《南方金融》2003,(7):53-55,29
最优货币区理论,为欧洲货币联盟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欧元的成功,对世界区域货币合作具有重要启示:建立在区域经济合作基础上的货币合作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通过区域货币合作,建立东亚货币区是大势所趋。现阶段,实现东亚货币区可以考虑采取分步走的方式,即先建立一些次区域货币区,然后逐步向外围国家和地区扩展,最终过渡到整个东亚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5.
最优货币区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本文从统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出发,运用最优货币区标准对中国进行检验分析,找出产生货币政策区域差别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减少统一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别,增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我国区域货币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在货币区内,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其他经济学家对最优货币区划分标准的讨论,促进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一国如忽视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其结果可能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我国一直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这会进一步扩大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差异实施区域化货币政策,以引导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8.
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在信用货币制度之上,浮动汇率制能较好地反映一国经济盛衰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但是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不能代表各周经济利益,甚至可能加剧风险与经济的失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建立区域性的货币同盟,形成多极化的势均力敌的国际储备货币更有利于国际间的公平竞争与合作,有利于贸易的自由和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最优货币区理论视角综述国内外有关货币政策区域差别化理论研究,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后学界对其提出了单一和复合两种标准,从这两种标准出发,国外经济学家大量研究了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的作用以及区域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同时国内经济学家借用这些理论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分析大多表明中国还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因此采取区域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最优货币区视角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中国还不是最优货币区.按照外贸依存度和人均CDP把中国经济区域分为A、B、C三个区域,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定量检验得出,中国确实存在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来看,汇率渠道是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解释力不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区域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周元元 《金融研究》2008,(5):163-171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收益、成本以及在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中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势在必行的观点,并阐述了在加强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中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货币经济学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新货币经济学主张将传统的统一于一种货币中的记账职能和交易职能相分离,来解决传统的“二分法”问题,并提出了“精密的物物交换体系”为基础的经济分析方法。同时认为如果取消法律限制,传统的货币将消失。新货币经济学对货币本质的认识和电子货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面板模型,对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差异。从贷款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来看,中部、东北和东部地区省份的效果比较明显,而西部地区的效果较差。对于资本投入相对不足的西部地区,要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移;对于资本积累充足的东部地区,要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率,提高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4.
全球货币体系与亚洲货币合作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在20世纪的100年里,从金本位到美元本位、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从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到解体、从欧元面世到单一货币启动,全球货币体系的变化令人应接不暇、触目惊心.世纪之交的国际货币领域更是雷雨交加,新兴市场国家轮番的金融危机震惊了整个金融世界,而阿根廷的金融危机更是给美元化国家以迎头痛击.在欧洲单一货币成功启动和美元化国家危机并存的金融背景中,亚洲货币何处去?罗伯特·蒙代尔先生在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受聘仪式上的演讲则给我们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经济冲击对称性分析的中国—东盟货币合作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双方关系的实质性提升,也必将促进双方在货币金融上的进一步合作。本文运用SVAR模型和相关性分析,从经济冲击对称性的角度,考察了中国与东盟10国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10国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年的建设期内得到了很大提高,其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东盟5国最适宜成为未来中国货币合作的备选对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空间距离权重矩阵,选取我国31省市三次产业1980—2014年增加值构建GVAR模型,实证研究了货币政策波动对我国三次产业发展的区域与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波动对我国三次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和结构非均衡效应。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第一产业对货币政策波动在响应程度和趋势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货币政策波动响应趋势大体一致,但响应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和结构差异;扩张型货币政策对我国第二产业的冲击大于第三产业,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利于我国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7.
刘绍保 《上海金融》2012,(6):42-48,41,117
鉴于货币层次划分及货币统计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践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适于计量货币角度对货币的定义方法及其演变进行了一定程度梳理,并说明进行货币总量简单加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货币统计实践,提出我国货币层次划分不仅应坚持流动性标准,还应坚持将这一标准进一步明确细分,即应坚持将能否直接行使交易媒介功能作为划分狭义货币与准货币的唯一标准,将能否自由使用作为划分准货币与更广义货币的唯一标准。本文也对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货币层次划分及货币统计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国内一些学者提出的修改意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及调整办法。最后,本文还就财政存款的存款机构变更及其数量增减对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及货币供应可能造成的影响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开放经济是充满风险的经济,它既为经济主体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又使其遭遇前所未有的外部冲击,国际货币合作及国际区域货币是规避开放经济风险、降低开放经济成本的有效工具,它使货币的职能有了新的扩展。国际区域货币合作模式有三种,即欧元模式、美元模式、东亚货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在一种新的意识即“东亚意识”上产生的,而其推动力量是新地区主义思维在东亚的出现。新地区主义不但影响和改变着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维,而且也影响着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思维方式和战略走向。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在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影响和推动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增长,资源储量相对丰富的蒙古国必然参与到资源再分配的世界经济与贸易格局中以获取经济利益,但随之也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对此,蒙古国政府和民众正在采取积极而有效的应对措施,如制定蒙古国发展绿色经济规划、制定防治荒漠化政策、探索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