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大豆产业贸易形势十分严峻,进口数量持续上升,进口价格受制于外商,出口比较优势下降,外资逐步渗透,国内政策对大豆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大豆出口“绿色”优势未能凸显等等问题困扰着我国的大豆产业。  相似文献   

2.
夏睿 《改革与战略》2014,(5):134-136
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大豆对外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大豆进口量逐年增长以及对进口依存度过高等现象的存在,给国内大豆种植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主要从中国大豆对外贸易的现状着手,分别从中国大豆定价权的缺失、转基因大豆对我国大豆行业的冲击、国内政策对大豆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大豆进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大豆对外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豆产业,又一次遭遇凶猛袭击。2009年我国进口大豆量达到4255万吨,比2008年净增加500万吨。 增加量正好相当于2009年国库积压的国产大豆数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豆产业,又一次遭遇凶猛袭击。2009年我国进口大豆量达到4255万吨,比2008年净增加500万吨。 增加量正好相当于2009年国库积压的国产大豆数量。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大量进口大豆涌入国内市场,使我国天然的非转基因大豆产业逐渐沦陷。中国4000万大豆种植者面临失业和生存危机,主产区的大豆加工企业生产基本陷于瘫痪。而作为我国唯一1块生产非转基因大豆的净土——黑龙江,油脂企业停产、千万豆农面临生存困境。针对当前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大豆协会、黑龙江省农科院等均表示,中国大豆产业背水一战已刻不容缓:要从战略高度对待进口大豆,从长治久安的高度规划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我国大豆大量依靠进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量的进口,与我国的大豆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对原油、铁矿石和大豆等国际大宗商品需求越来越多。2009年我国大豆的进口依存度已经商达70%,但在国际大豆定价权方面,充当“大买家”角色的我国,话语力量仍然十分微弱。我国对大豆生产和收购成本高,大豆产业链不合理,缺乏一个自己强有力的大豆国际定价中心等原因造成中国大豆产业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只有加大政府对国内大豆产业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划整个产业链,建立完善的大豆期货市场,加强大豆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才能增强我国大豆产业安全和在国际大豆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豆进口量大但无议价权,研究进口大豆保税现货交易,有利于形成我国进口大豆价格。通过查阅文献与调查研究,中国推行进口大豆保税现货交易,需要解决政策、检验检疫、基础设施与监管制度等问题。探索进口大豆保税现货交易,可借鉴保税交割的操作,利用保税仓库存储,并加强检验检疫制度与完善监管制度,在进口现货大豆严格监管前提下,允许货物所有权发生更改。对进口大豆现货交易发展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大豆交易价格话语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现状、危机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仅占世界豆业资源较小部分,生产成本和出售价格波动较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并且外资已基本上控制了大豆进口和加工产业。同时,我国正面临耕地数量稀缺制约着大豆增产空间,预期收益不稳定打击农民种植大豆热情。大豆过量进口影响社会经济生态发展,以及依靠进口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我国大豆需求等一系列危机。因此,今后我国需要扶持本国大豆产业发展,充分挖掘本国大豆潜力,依靠技术性贸易措施控制大豆进口的速度和质量.以确保大豆供需平衡和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国内对油脂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数量不断增加。2002年以前,中国在转基因农产品进口方面未采取任何特定的管制措施,转基因农产品在以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出口受阻之后,便将出口目标转向对转基因农产品没有限制进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转基因大豆进口量激增。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大豆累计进口438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26%,占世界总进口量的54%。进口大豆将占国内总压榨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事件     
中国豆农丰收面临尴尬今秋大豆丰收,但黑龙江农民纷纷表示明年不想种大豆了。据黑龙江大豆协会秘书长王小语表示,由于进口大豆量大、低成本的冲击,导致国内豆农的种植效益降低,使得中国大豆产业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何新貌 《山东经济》2006,22(3):127-130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大宗资源型产品如石油、铁矿石、大豆等的进口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很大。但一直以来,由于我国采取的是出口导向战略,对进口的作用重视不够,至今仍没有形成完整的进口战略以及与之配套的经济政策。本文在分析了进口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当前我国进口贸易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应采取“战略性进口促发展”和“多元化保安全”的进口战略,以使我国的进口更具主动性和灵活性,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张家胜  赵玉 《乡镇经济》2008,24(12):63-68
文章在对2005年7月至2008年4月间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金额、工业增加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间接标价法)的月度数据进行HP滤波分析的基础上,经过ADF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就大豆进口对工业增加值和人民币汇率两个变量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存在着一定的惯性,人民币升值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都促进了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  相似文献   

14.
大豆危机溯源 黑龙江省,世界大豆的原产地、中国大豆的主产区(占国内大豆产量50%),在原本应该忙碌的春耕季节却遭遇史无前例的、来自进口大豆入侵的“寒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比较优势及进口市场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大燕  朱晶 《世界经济研究》2015,(2):115-126,129
文章通过贸易专业化指数、结构优化指数等5个指标,对中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4个粮食品种的比较优势、进口市场结构变动程度及变动方向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稻谷比较优势逐年下降,玉米和大豆的比较劣势进一步凸显,小麦比较劣势明显但有所改善;4个粮食品种的进口来源高度集中,稻谷、玉米和大豆的进口市场结构不断优化,而小麦的进口市场结构则呈现出恶化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稻谷、玉米和大豆进口市场结构的优化过程较不稳定,且3个品种的进口市场结构还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同时,玉米进口市场结构在近五年已由优化趋势转为劣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发展我国大豆科学技术,立足国内解决供给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近年我国大豆生产状况及进口大豆增长速率提出我国面临的大豆供给问题,从大豆在国人营养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加工利用地位论证了保障供给的必要性,指出只有立足本国生产适当进口调济,才能真正保障供给。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大豆生产的五方面措施,并就发展我国大豆科学技术方面提出以下5点建议,包括(1)建立并完善我国大豆育种研究体系;(2)建立并完善我国大豆栽培研究体系;(3)围绕大豆遗传改良建设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氛围;(4)对高产材料与高产理想型的塑造、杂种种子生产与杂种优势利用,重要品质性状指标的突破等关键问题组织协同攻关,突破一点带动全面;(5)发展我国大豆基因组学研究,促进大豆育种技术革新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在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中大豆一直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2001年我国加入WTO,此后3%的低关税、不设过渡期、没有进口数量限制使国外低价转基因大豆蜂拥而入。此后东北黑土地上频现豆农卖豆难,主产区大豆加工企业经营困难。而与此同时我国大豆及制品的年进口量却连创新高。  相似文献   

18.
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进口农产品之一,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份额中占比超过30%。在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下,我国大豆贸易产生了较大波动,未来我国大豆贸易形势会如何发展已经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依据我国近十年的大豆贸易数据,重点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巴西等主要大豆贸易对象的比较优势及互补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邹昭晞 《改革》2012,(5):101-109
东道国的引资战略可分为"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对我国两个"进口替代型"引资战略代表产业汽车制造与制药产业的研究发现,"进口替代型"引资战略促进了本土品牌的崛起。进一步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我国"进口替代型"引资战略中本土品牌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后认为,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应从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整合"大产业链",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与外资品牌进行竞争的能力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李杰  章家清 《特区经济》2010,(7):277-278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出口贸易额不断提高。本文通过经济学模型工具对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口的相关要素进行研究,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