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正确地认识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并确定相应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引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文采用了中国1996—2008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货币是否为中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货币不但在短期表现为非中性,在长期也是非中性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货币中性、非中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能否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货币是否中性是实施货币政策的前提和关键所在。更进一步说,我国货币的中性问题直接涉及到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如何制定货币政策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货币中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对货币中性问题进行理论回顾,将经典的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进行阐述;其次,将已有的关于货币中性问题的理论进行归纳和比较;然后,根据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彭双  邹剑 《时代金融》2012,(29):9-11,13
关于货币中性、非中性就主要是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本文以现代西方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判断方法为理论依据,选取1991年到2011年最新宏观数据,对我国货币供给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了我国货币非中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李云华 《时代金融》2008,(11):37-38
作为实物分析与货币分析方法论划分的分水岭,货币中性问题是货币经济学中长期争论的热点问题,在经济学界,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货币供给与实物经济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对货币中性这个货币经济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命题进行理论回顾,并通过引入动态经济的研究方法,推导出货币中性定理及其失效的可能性。最后,基于理性预期对货币中性问题以及相应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货币当局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问题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豪 《上海金融》2005,(5):22-24
货币中性抑或非中性问题一直是现代经济学中各个流派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货币是否中性取决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程度,从历史与现实的发展来看,货币非中性论可能更合理、更贴近现实。从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中性的;在完全计划经济条件下,货币的作用非常有限;而在混合经济条件下,货币可以对经济运行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奚志宏 《中国外资》2013,(13):14-15
货币中性或非中性一直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经济学家定义:如果货币供应的变化仅仅影响一般价格水平,即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增加(或减少)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则称货币是中性的;反之,即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变化能引起实际利率、产出水平等其他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化和调整,则称货币是非中性  相似文献   

7.
新凯恩斯主义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应对各种自由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抨击而出现的一个学派,本文对新凯恩斯主义有关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货币供应量是否合适,可以从实际货币供应量与中性货币供应量的差异角度来进行分析。中性货币供应量是指与一国经济自然增长率和正常货币深化系数相适应的货币供应量。本文通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计算出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和货币深化系数,从而得出相应的中性货币供应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套评价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框架,并据此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货币政策进行评价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甘小军 《时代金融》2013,(24):214+216
20世纪70年代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陷入危机,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趁势而起,他们以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为假设,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并不能促进经济稳定,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新回归到古典经济学所提倡的自由主义。本文对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政策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采用1952—2006年度和1990—2006季度的货币、产出和价格数据对中国在样本期内的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了计量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中国货币供给有相当程度的内生性,实际产出要领先货币1—2年;短期内货币和产出、价格等实际变量之间相互影响,长期内货币供给被价格完全吸收,没有产出效应,货币呈现长期中性;在西方国家的货币超中性在中国也得到了实证。取1990年为结构变换点,经济转轨并没有改变货币、产出与价格间的基本关系。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应采用M1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刘莉 《财政监督》2012,(20):75-76
本文借助于VAR模型、VEC模型以及协整理论,采用1996年1月—2011年6月的季度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与我国市场是否存在货币超中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市场上并不存在货币的超中性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针对国内外货币中性理论及实证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0—2005这16年问实际产出和货币供给量的相关数据,运用单位根、协整和葛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两点结论:1.货币供给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非中性的;2.因为M2具有一定的内生性,所以我国目前以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不合适的,应该将利率作为操作目标,而不是货币供给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梳理了从经济学发轫以来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止的关于货币中性理论的发展脉络;然后简要概述了国内外有关货币中性检验的实证结论,从中性、非中性、超中性和内生性作了综述。主要目的在于总结前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为后继者继续在货币经济学的这一焦点领域拓荒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保持稳健中性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的货币政策基调。如果将稳健划分为稳健从紧、稳健宽松、稳健中性,那么,找到稳健中性的均衡点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定性来看,应将宏观审慎政策有机嵌入货币政策实施之中.做到松紧适度、穿透监控,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之间把握平衡;定量来看,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应逐渐回归到稳健中性的状态,使货币增长不高于前几年的平均增长水平,降低过高的综合杠杆率,防止新的扩张和泡沫。  相似文献   

15.
确定情形下的货币、利率与内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消费和资本投入施加预付现金约束,在内生经济增长框架(AK模型)下建立了一个封闭的货币经济体,并构建了以利率为核心的分析框架。研究表明,在确定情形下,利率的改变会影响代理人的消费与投资,并进而对价格和经济总体的消费与投资产生影响,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利率以间接控制货币供给;当货币供给变化时,经济总体的消费与投资等变量也会发生变化,货币不是中性的;通过比较最优利率政策与Friedman法则,发现两者惟一的区别仅在于最初期利率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货币供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1991—2008年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加权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对货币供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经济增速和货币供给增速的合理区间。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中性论成立,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并无实际影响;经济增长一方面刺激货币供给扩张,另一方面引起物价上涨;而货币供给扩张又会在满后期上引起物价上涨。  相似文献   

17.
新奥地利学派的奠基者哈耶克的一些思想对今天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主张的变化都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在哈耶克思想早期,其在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方面有着杰出的思想贡献,虽然当时在与凯恩斯关于货币的论战中处于下风,但是如今看来,哈耶克关于货币和经济周期的思想意义重大,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哈耶克在货币理论和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并尝试与作为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马克思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奠基者弗里德曼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了一些对比分析,希望可以从这三位经济学家的思想中寻找对货币和经济周期更深刻的认识.本文最后结合哈耶克等的观点对当下全球金融危机和一些经济现象做了简要的分析,以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引入一个含有资本品生产不对称信息和消费品生产流动性约束的干中学世代交叠模型,证实了在干中学发展阶段和金融欠发达共同作用下,中国需要实行国家隐性担保和利率管制相配合的金融体制,并实行适应性货币政策,激励银行信用扩张,加速企业投资和经济增长。运用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转轨时期正的货币非超中性和通货膨胀并存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剖析相应的兼顾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控制的货币政策双重目标体制根源。  相似文献   

19.
虽然经济学已经多次验证了货币中性的问题,但是货币却偏偏是非中性的,尤其是在面临政治大选之际。美元在2011年成功以“V”字型实现了大选前的升值态势,维护了强势美元的国际地位,为奥巴马竞选连任赢得了良好的国际货币格局。2012年,美元能否搭大选便车继续走强?大选过后美元又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货币非中性的角度,将现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得出货币影响产出的四个约束条件,即流动性有限偏好约束、价格黏性约束、预期能力有限约束及非充分就业约束.为清晰地把握货币非中性问题的总体脉络,本综述并非按时间顺序将文献简单罗列,也不是对各流派的观点进行分析,而是通过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进行分类,以图提供货币非中性问题较清晰的"图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