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珂 《中国商论》2018,(35):155-156
随着我国城市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的快速扩张带动了卫星城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心城市与卫星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交往越来越频繁,人口流动也日益增多。过去票价高的城际客运已不能满足如此大流量、高频率的客运要求。同时城市一体化客观上要求公交线路不断延伸,原本单一用于城区内居民出行的公交车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于是票价低廉的城际公交应运而生。2018年2月11日"晋城—焦作、郑州"开通了城际公交,极大的促进了两省三市的经贸、文化交流和旅游事业发展。对城际公交运行的现状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对三市经济社会发展及消费的影响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荆沙合并,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更有利于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优势。从城区看,原抄市是江汉平原工业发达的中等城市,是全国的明星城市,原江陵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名城所在地荆州城已达到一定的城市规模。通过合并,形成了聚合优势,使荆沙市区具备了建成大城市的基本格局和基础。现在市区国土面积2630平方公里,133万人口,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3.
大城市的发展对周边中小城市具有强力的辐射及带动作用。本文以建设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为背景,以卫星城理论为基础框架,以武鸣县为例探讨南宁旅游卫星城的开发策略,指出通过打造武鸣县卫星城旅游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各项基础设施和旅游整合营销实施武鸣旅游卫星城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从城区人口密度看城市建设参差不齐,有城区人口密度高于全国城市城区人口平均密度2倍以上的省份和城市,有城区人口密度低于全国城市城区人口平均密度1倍以下的省份和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山西省、宁夏自治区是仅有的2个小城市城区人口密度还要高于本省城市城区人口密度平均值的省份,有11个省(自治区)的小城市城区人口密度大于全国城市城区人口密度的平均值,广东、西藏成为城区暂住人口比重最高的2个省份(不含直辖市),东部有7个、中部有1个、西部有3个城区暂住人口高的大中城市(不含直辖市),西藏省会城市拉萨、西藏其他小城市成为城区暂住人口比重高的小城市,城市城区人口平均密度比县城人口平均密度高45.4%。  相似文献   

5.
中国需要发展大城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城市发展方针迄今为止是限制大城市的发展,鼓励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填的发展。改革以后城市化速度加快了,但上述基本方针并未改变。中国的大城市真的太多了吗?中国有12亿人口,城市人口只占30%。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只有34座,拥有7300万非农业人口,仅仅  相似文献   

6.
大城市户籍改革的困境及未来政策走向——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户籍改革按照从小城镇、中等规模城市再到大城市的逻辑顺序展开.大城市户籍改革面临着人口承载能力限制、财政分权模式下的差别待遇、人才与人口可控性等一系列难题.消解大城市的户籍改革压力,涉及均衡区域资源配置、是否保留户籍的工具性,以及筛选机制和户籍门槛等核心问题.大城市户籍政策调整的关键仍然是寻求政策供需的均衡点,未来的政策走向是渐进式改革与福利供给"普惠制"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正交通拥堵已经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顽疾。控制城区汽车流量是城市治堵的"硬道理",而科学运用价格杠杆,控制城区汽车流量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实践证明是有效手段。在我国,虽然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等城市都曾试图征收拥堵费这一价格杠杆来减少城区汽车流量,但  相似文献   

8.
增加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是十分必要的。经计量城市短期和中期人口容量,增加城市人口是可行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在短期内要受住房条件的制约,在中期受城市供水能力的影响,在长期上受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制约。部分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容量大于现实人口数,因此鼓励其增加人口乃是目前合理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的开通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是区域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交通工具。本文为了探讨郑武高铁对沿线站点城市旅游产业集聚产生有何影响,运用区位商理论,通过计算郑州、许昌等7个地级市的区位商值变化趋势,最终得出武汉、郑州两个省会城市区位商值大于1,而其他城市均小于1。说明高铁的开通会对大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使大城市成为旅游产业要素集聚的中心。但是,由于大城市的"虹吸作用",使中小城市的旅游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稀释,因此,中小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较缓慢。  相似文献   

10.
增加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是十分必要的.经计量城市短期和中期人口容量,增加城市人口是可行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在短期内要受住房条件的制约,在中期受城市供水能力的影响,在长期上受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制约.部分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容量大于现实人口数,因此鼓励其增加人口乃是目前合理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1.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超大城市人口正在进入快速老龄化,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增长速率持续提高,居家养老已成为绝大多数人养老方式的必然选择。超大城市老年人居住圈层式分布特点显著,中心城区正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当前老年人所居旧住宅适老化改造率极低,既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场地不足;养老地产开发刚刚起步,产品相对单一,目标客户仅为中高收入老人。因此,老年宜居房及设施的建设应采取新开发和再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老住宅再开发的力度,提升中心城区适老化改造普及率,做实新建小区养老住宅和设施的配建指标,不断丰富养老地产的产品线,以促进超大城市老年宜居房及设施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2004-2014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比较不同规模城市间公共支出的人口规模弹性,分析了城市规模对城市公共支出规模效应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公共支出增长弹性远小于1,即人口增长并不等比例带来公共支出的增长,说明城市公共支出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研究还发现,在人口增长过程中大城市的公共支出弹性平均仅为小城市的1/2,表明大城市公共支出的规模效应强于小城市.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口集聚程度和外来人口因素会通过不同机制来降低城市公共支出的人口规模弹性,并且这种机制在大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相关稳健性检验的情况下依然成立.大城市在公共支出方面具有更高的规模效应,即使在考虑大城市人均公共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大城市在吸纳新增人口方面也更具成本优势,因此鼓励人口向小城市集聚可能会耗费更多的公共成本.  相似文献   

13.
人口因素是房地产价格变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变量,人口变化趋势对房地产价格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根据预测,我国人口将在2030年左右开始负增长。届时三四线城市人口将明显减少,而大城市人口仍然维持增长。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人口变化趋势的变化,导致中国城市房价将出现分化,北上深等超大城市的房产价格会持续上升,而三四线城市的房产价格将会出现横盘甚至下行的态势,人口变化趋势研究具有非常大的现实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经贸》2011,(9):10-10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表示,大城市更有效应,特大城市特有效应,我们要鼓励建大城市、中心城市和城市带。他认为,如果到处城市化就有可能要变成"鬼城"。城市化由于产业和经济活动的聚集,使得基础设施的成本比较低廉,能发挥基础设施的集约化效应和规模效应,因为有产业聚集而更有竞争力,城市化还因为有人口的聚集,使得人的生活社会化,从而使服务业能有大发展,扩大就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城市更有效应,特大城市特有效应。  相似文献   

15.
印度半岛漫长的西海岸中城市。这就是人口约1500万的印度第二大城市,被世人称之为“印度之门”的孟买。孟买是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是印度的第一大海港,海陆空运输的重要枢纽;是印度的纺织工业中心,电影制片中心,金融中心;也是印度最大的商贸城市和外贸进出口货物的最大集散地,被人们誉为印度的门户。 孟买港是印度进出口货物的主  相似文献   

16.
"中镇模式"即有机整合地理位置相接的若干小城镇,考虑各种环境关系后进行最优化的城镇人口和基础设施配置,通过整体规划规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迅速,但是按照大城市论和小城镇模式发展新型城镇化,河南由于土地资源矛盾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明显,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及带动能力弱,城市形态不合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适合大城市模式。小城镇模式下会使土地资源流失严重,人均成本较高,人口减少,小城镇职工经济收入低。因此,"中镇模式"是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一、当前我市客运工作存在的问题 贵阳市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中等城市,公交客运发展较大城市少有缓慢,因此,必须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而不能生搬硬套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的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8.
由市内人口"人户分离"而造成的对实有人口管理的影响给我国大城市人口管理带来相当不便.通过对广州市市内人口"人户分离"的实际调查和分析,探讨了解决我国大城市市内人口"人户分离"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张清 《商场现代化》2012,(20):385-387
<正>"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城市发展战略,旨在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大规模向城市涌入,在城市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房价、医疗保障、教育,公共交通等各种问题集中爆发,使得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顾此失彼。由此引来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人口城市化道路"以小为主"还是"以大为主",争论的实质在于城市规模效益的评价.突破以往仅就经济特别是工业化评价城市规模效益的局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效益于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规模效益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综合效益与城市规模成正相关变动的结论,为阐发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走"以大为主"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并非城市规模越大越好,因为城市规模与经济、社会因子等的效益不完全成正相关变动,需要具体分析,警惕拉美超大城市畸形发展的城市化"陷阱"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