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以江苏省65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构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PCA法、经济重心模型及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对1978-2012年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主要成因进行了初步地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呈上升的态势,且发展非均衡性较显著;县域经济发展重心在120°.261′~120°.622′E、31°.910′~31°.327′N波动,大致位于无锡市至苏州市范围之内;县域经济呈现以"苏锡常"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空间分布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组织性越来越强,县域经济在东北—西南方向上差异较均衡,而东南—西北方向上差异最显著;地理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基础以及区域发展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三大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2.
3.
文章以浙江省69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采用1991-2011年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定量揭示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差异、空间相关性及其演化趋势。结论显示: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的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差异逐渐加剧;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表现出典型的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空间分布类型;局域自相关分析表明浙东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浙西南地区,整体上呈现明显的城乡二元空间经济结构,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化贡献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4.
以湖北省80个县域地区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三个类别。运用泰尔指数与基尼系数方法,结合ArcGIS软件,从空间分解和产业分解两个角度对湖北省县域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造成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9年—2016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程度逐渐扩大。从空间分解来看,区域内差异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因素;从产业分解来看,第二产业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因素。从产业分解另一方面来看,产业结构效应与产业集中效应对经济差异程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运用中国2000年县域截面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基于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假设检验,首次对2000年中国2030个县域的增长集聚与差异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中国2030个县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集聚和空间依赖性,县域经济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还与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可以部分解释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新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为研究尺度,用熵权法测算了新疆2015—2020年的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又通过泰尔指数、莫兰指数分析了新疆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和空间相关性。研究结论:新疆乡村振兴战略效果显著,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区域差距上,区域内差异远远大于区域间差异。进一步分解后,北疆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且呈现逐渐扩大趋势。从空间相关性来看,新疆乡村振兴水平有较强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北疆地区以HH型集聚为主,南疆地区以LL型集聚为主,但LL型集聚数量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7.
8.
中国的经济改革,从改进价格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微观经营效率入手,主要着眼于新增资源的重新配置,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基本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前期目标。然而在对我国经济发展乐观的同时,亦应看到我国区域经济之间及区域经济内部所存在的严重的、并有愈演愈烈的贫富分化趋势,这样势必产生“富的愈富,穷的愈穷”的“马太效应”,最终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政… 相似文献
9.
<正> 经过15年的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一派繁荣兴旺。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却显得相对沉寂,发展缓慢,与东部的高速发展形成强烈反差。如何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已成为国家在宏观决策上亟待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也有长期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使得原本在资源禀赋、科技创新实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政策扶持上存在较大差异的东西部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本文在阐述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互联网经济对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影响,从而给出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12.
以2005-2014年人均GDP为变量指标,运用极差、标准差(绝对差异)和极比、变异系数(相对差异)对青海省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选取2014年各县的9项指标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GIS方法分析各县经济空间差异。研究表明:近十年来,青海省东部地区各县的总体差异呈扩大的趋势,地区间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虽然近几年差异开始进一步缩小,但与前几年相比,整体差异还是较大的;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各县的综合得分可以将其划分为较发达型、欠发达型、不发达型三种区域类型。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综合得分排在前两名,在七个县中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因此属于较发达型。湟中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综合得分次之,因此为欠发达型。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以及湟源县综合得分为负值,由此可知发展水平位于平均水平之下,因此属于不发达型。 相似文献
13.
依据最新面板数据,结合石家庄实际发展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石家庄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石家庄地区的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找出了各县域经济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县域经济调控、决策提供科学的定量依据,以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15.
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县域经济,文章通过对江苏省县域经济DEA的实证研究,发现县域经济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同时,依据DEA分析数据,提出发展江苏省县域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加快安徽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完善区域统一市场体系,积极参与区际竞争与合作,积极重视县域创新,并加快生态县建设。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2—2019年湖南省各市州相关指标,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测度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旅游经济空间依赖性及新型城镇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市州城镇化进程表现为空间上的非均衡性和收敛性,且这种趋势正处于加速阶段.湖南省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表现为两头稳定、中间波动,以及不收敛-收敛的时间变化特征.湖南省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城镇化率对当地旅游经济均有较强的区域内溢出效应,且区域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处于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阶段.地理距离因素减弱了城镇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而经济因素则强化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县域经济有关基本理论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经济区域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赋税经济、民生经济、区域经济、资源经济、生态经济;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复合性、层次性、开放性、行政性、历史性、易变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