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年金业务是指按照国家劳社部有关办法规定.具备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企业年金基金受托、账户管理、投资管理和托管等金融服务。我行在2007年已取得托管人资格。  相似文献   

2.
自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决定》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存量规模已达500多亿元。随着2004年5月1日《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各类市场管理主体在企业年金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企业年金业务以其高成长性、低风险度及良好的派生性极大地激发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等各类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对金融机构而言,企业年金的建立和发展给我国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带来一次极其重要的发展契机,将对金融资源的重新组合及转移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年金,无疑是金融市场里的又一桶金。  相似文献   

3.
秦琦 《财政监督》2005,(2):75-75
企业年金是由企业为员工按照一定规则缴纳,用于支付员工退休后生活费用的一种特殊基金。在我国,企业年金还只是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种补充。它与基本养老保险不同之处在于年金可以由企业自主选择缴纳,而不是强制缴纳的。2004年5月中国推出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此办法的推出正式开启了中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市场化运作。  相似文献   

4.
11号令的出台,使得一度处于混乱的企业年金市场开始回归理性。2011年1月1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11号令"),其意图在于促使处于混战之中的年金市场这一新生事物走向有序发展。在今年5月1日《办法》正式实施以后,《首席财务官》记者走访了以建设银行养老金业务总经理陈玉祥、平安养老保险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学连、博时基金副  相似文献   

5.
2005年以来,我国养老金市场快速发展,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工商银行充分把握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于2005年8月首批获得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资格,2007年11月又获得法人受托资格,加上其控股的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拥有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资格,形成了企业年金业务的"全牌照",能够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企业年金服务。  相似文献   

6.
曹雪琴 《新金融》2005,(9):26-30
2004年企业年金及其基金管理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规范的企业年金市场启动。现行相关法规所构造的企业年金制度框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其优势,在介入年金资金托管市场的同时,创造条件渗入理事型年金管理市场,打造一体化金融服务的现代银行业态,不能坐失良机。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对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以《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确定了国家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建立、市场运营管理、政府行政监管的制度模式和运行规则,使我国企业年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企业年金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8):28-34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自愿储蓄“三根支柱”构成的多层次的老年经济保障制度,融再分配、储蓄和保险功能于一体,达到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并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其中,企业年金改革作为社保基金改革的重要一环,其成功与否关系到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模式的研究,提出了未来多主体参与的企业年金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关建议,另外,文章对商业银行开拓企业年金市场也提出了包括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积极研发企业年金业务管理核心系统;交叉发展企业年金业务和其他金融服务,拓展服务空间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以及地方社保机构和行业管理的企业年金向具备资格的专业机构移交为标志,中国的企业年金市场开始进入健康、规范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以信托为基础,有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四个角色,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有的企业出于风险考虑,或者为了平衡各管理机构的关系,也有管理机构资格分布等原因,形成了多种管理组合,如“全分拆”“2+2”(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等,结果造成了受托和账户管理相分离。无论从国际惯例看,还是国内实际运作表明,受托和账户管理分离不利于提高企业年金管理效率,对企业年金基金受托和账户管理进行整合,采取“受托账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更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年金管理的需要,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企业年金计划的管理与运营。  相似文献   

10.
企业年金市场:保险业加快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心红 《上海保险》2003,(10):14-15
一 企业年金是企业为员工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一般由有能力的企业自愿建立,以员工薪酬为基础,企业和员工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费用,进入员工个人年金账户,实行基金完全积累,委托专业金融机构进行账户管理和投资理财,员工通常要在退休后方能领取。企业年金作为企业对员工的一项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着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一支独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滞后、未能充分发挥保障作用的问题。英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较为成熟,且自实施了自动加入机制后,企业年金的覆盖面迅速扩大,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本文回顾了英国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的发展历史,从参保资格确定、雇员权利及雇主责任、基金的运作等方面分析其制度框架,并从监管保障、资金保障、税收支持及服务支持等维度分析其保障及服务体系,探讨其运行成效和局限性。英国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体系的政策启示:一是以政策调整为契机,推动建立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二是明确制度保障主体,完善雇员权益体系;三是完善基金运作机制,改革基金投资体制;四是健全后续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年金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企业年金基金的概述 (一)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 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分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二个层次。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供求分析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  魏巧琴 《上海保险》2010,(2):15-17,39
1990年,我国开办了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经历了近20载的发展,企业年金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小企业年金市场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供求分析,从政策法规、监管体系以及金融机构三个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资产管理是企业年金运营管理业务的核心,制定战略资产配置策略是年金受托人的法定职责.理事会受托人应将战略资产配置识别为核心风险业务,以此为中心展开风险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从而向管理专业化、市场化迈进.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存在理事会受托和法人受托两种管理模式.比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2007年建立年金计划后,选择理事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企业年金业务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在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正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该项业务客户覆盖面广、资金沉淀量大,是各家金融机构激烈争抢的利润蓝海。本文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视角,通过比较分析年金市场上各家金融机构的优势特色及存在不足,结合目前商业银行在年金业务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进一步开拓市场、锁定客户、占据市场主动地位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年金业务得到较快发展,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然而企业年金的缴费方式、基金的授资管理,给付机制、法规监管及.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并未解决。企业年金制度在分散和转移国家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压力与风险、稳定劳动关系、提高企业退休^员生活水平、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和资本市场发育成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又称企业年金,属于我国三大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二层次,它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员工福利的重要体现。我国从1991年就提出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但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内发展相当缓慢,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对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的财税优惠政策始终未能够得到有效确立,  相似文献   

18.
王云丽 《财政研究资料》2006,(20):44-48,F0003,F0004
企业年金又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企业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旨在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的退休收入保障制度。它属于“三支柱”(three—pillar system)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是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企业年金凭借其优越性,成为目前社会保障领域的焦点话题。随着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企业年金的发展被提上日程。然而在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全国只有5%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税收优惠的支柱。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风险管理机制的再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补充养老金的企业年金,对安全性有着特殊的要求,建立合理的风险补偿机制对维护企业年金参与员工利益、保证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美国对冲基金中的高水位线(HWM)条款与我国资产管理市场上现行类似HWM的管理费条款进行了比较,提出在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市场中引入HWM条款、改良企业年金投资人管理费的制度建议。本文进一步把HWM条款和我国企业年金的风险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比较,提出将两者结合起来构建更为合理完善的企业年金风险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俞晓滨 《中国外资》2012,(10):23-25,27
企业年金是指除了国家规定的养老基金外,由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决定的福利性养老金,目的在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其他性质的保险不同之处在于此项制度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留住人才,提高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目前在我国,企业年金的运营主体多为以养老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各类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在企业年金运作中分担了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四个角色的职责。本文以企业年金在我国的发展为基础逐步扩展分析养老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所面临的金融同业和外部市场政策层面的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