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随丰田     
吉利自信地认为,跟随丰田的结果,将是“国内企业最终没有一个是我们的对手”。从模仿夏利平台起,吉利就开始了追随丰田的造车历程。按照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杨健的说法,“跟上丰田,保持不落后到5年之外”,这就是吉利“总体跟随”战略的内涵所在。之所以选择丰田作为跟随对象,除了产品上的天然联系外,丰田能在很短时间内接近或超越欧美的诀窍,也是吉利想效仿到的。吉利自信地认为,跟随丰田的结果,将是“国内企业最终没有一个是我们的对手”。事实上,在产品规划上,在配套体系的营建上,在生产管理上,吉利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亦…  相似文献   

2.
武卫强 《董事会》2005,(1):45-46
位于东京文京区的东京大厦是丰田的总部,从1982年投入使用以来,这座大厦见证了丰田在全世界的成功。2004年12月3日上午9时,在东京大厦一间古朴的会议室里,满头白发的丰田专务董事神尾隆对记者说:“我有一个梦想:在大海里有很多鱼,游来游去;在天空中有很多鸟,飞来飞去,都没有碰到一起。我们希望将来的汽车社会就像大海和天空一样,没有拥堵和碰撞。”  相似文献   

3.
代读     
《经济》2005/6丰田真没把通用放在眼里丰田公司高层已经多次公开声明要扶持通用一把,这让很多人感到诧异,看不懂丰田葫芦里装的到底是什么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宜将胜勇追穷寇”而丰田却有“沽名”之嫌。而当丰田真的“拿最好的技术和通用合作”时,我们才发现丰田的真实想法。燃料电池车的开发需巨资,而联合开发对两家来说能节省各自的费用,会是个双赢的局面。在美国市场上留着一个生产能力大坦又满目疮痍的通用的对丰田、对日本汽车企业都将会获益匪浅,对通用来说业绩则未必会有多大的改善,丰田敢扶持通用一把。是因为它真没把通用放在眼里。“丰田汽车:打倒通用,再把它扶起来”一文将详细讲述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4.
无论哪个人事经理说“员工是我们最有价值的资产”这样的话时.员工们一般都是一笑了之。因为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哪个企业把他们当一回事。太多的员工感到他们的才能被低估了,甚至根本就没有被认识到。亨利·福特曾说,他只需要雇用那些“手”就行了——他认为他的工人在进工厂大门时,就没有带上他们的大脑。  相似文献   

5.
改装对于商务车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从一开始的本田奥德赛,到后来的丰田埃尔法,可谓纷至沓来。如今“它”也来凑热闹,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这辆商务改装的新生儿——本田艾力绅。  相似文献   

6.
2001年6月18日举行的“第四届丰田环境论坛”上,丰田汽车公司副总裁加藤伸一宣称:“丰田混合动力车的产量到2005年将比现在提高约10倍,达到年产30万辆的规模”。加藤伸一此语一出,就在500多位与会者中间产生了不小的振动。 现在丰田在日本国内的汽车产量每年在300万辆左右,位居行业首位。丰田生产的每100辆汽车中就有1辆为混合动力车,到了2005年混合动力车所占的比例将大幅上升到总产量的1/10。 实际上,丰田提出的环境保护计划决不仅限于混合动力车方面。丰田已经公开表示将在2003年把以高压氢…  相似文献   

7.
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福特曾经请大山拍了个普通话广告,在加拿大华人社区播放,大意是:“俺们的品质和丰田并驾齐驱。”每播放一次,都是在宣扬一次丰田品质好,同时自残一次:“我们过去真不行,不过现在好些了。”,  相似文献   

8.
将“丰田中国”转变成为“中国丰田”,这是一个全新的说法。 今年4月被任命为丰田中国本部长的大西弘致在广州车展丰田展台说:“今后,丰田将以中国本地为主导推进事业,要将之前‘丰田中国’转变成为‘中国丰田’,实现更加扎根于中国的本地化变革,继续为中国社会做出贡献。”当时在现场的我对这种说法既感到新鲜,也感到是丰田对中国市场的态度更加明朗,也是丰田章男“中国很重要”观念的又一种延伸体现。当然,将丰田两字前后一挪,到底能有多少变化,一下子也很难量化,但我认为至少这个表态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9.
《汽车与社会》2012,(35):63-63
丰田推出全球首款基于充电的运动型iPhone&Android应用程序,并以全新打造的普锐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来诠释“快乐充电”这一创新充电理念。当智能手机用户将其设备连接到充电器上时,“PLUG—IN Championship”就开始插电,并将之变成一项运动。  相似文献   

10.
就在因中日贸易战而使日本国内各汽车厂商遭受重挫之时,着眼于长久之计的丰田公司依然马不停蹄地加紧在中国大陆的战略部署。 丰田的猛追紧赶,将彻底打破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在中国市场的“双龙会”。一个足够档次的竞争对手,已在两大巨头的不经意间悄然到来。 “重上中国路”的两大战略 近一年来,丰田汽车公司为了对丰田车在中国国内的市场营销开展支援活动,依据津门,先攻北京,遥控川西,又拉开架势决战上海滩,最终以图霸中原。对于跨国巨头的这一动作,汽车业人士称:“丰田这一步迟早都要来的。”  相似文献   

11.
4月19日,丰田云动之夜在北京举行。这次盛典上。中国丰田全新高层领导组合“将懂你”(姜君、董长征、李晖)亮相。4月19日,丰田云动之夜在北京举行。这次盛典上,中国丰田全新高层领导组合“将懂你”(姜君、董长征、李晖)亮相。虽然说这个丰田中方领导“组合”还带有玩笑的成分,但从近两年“丰田中国”到“中国丰田”的转变上不难发现,在华事业已经开展50年的丰田,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期待“读懂”中国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今年五一期间,笔者接到一项写劳模材料任务,由于我对被写人的事迹不了解,只好到其班组采访。当我让班组成员说说身边劳模候选人的事迹时,班组每个成员都说要讲的事情太多了,但就是不知从哪说起,我说那你们就用纸和笔写出来吧,没想到他们更是愁眉苦脸地发出一声叹息:我们班组太需要“笔杆子”了。  相似文献   

13.
张蓓蓓  张久 《董事会》2005,(8):83-87
早在4月的上海车展时,锐志就曾引起记者的关注。当时一汽丰田销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法长说,这款车将于今年秋天投放市场。这是一款“运动型FR中级轿车”。  相似文献   

14.
一位知名企业家到国外走了一圈,回来谈感受时,他说了一句话,“国外的同行都怕我们”。怕什么呢?原来在他们手里的技术,现在中国人也都掌握了,在一些高端领域,中国人不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开始引领。中国纺织科技的崛起让国外同行“慌张”。
  在化纤企业采访,当问及科技成果水平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世界化纤产能大多集中在中国,我们的每一项创新都是世界水平的。”这的确让国人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15.
9月11日上午,汽车与社会发展研究咨询中心周立群主任和前丰田(中国)投资公司总经理、丰田驻中国总代表服部悦雄先生见面会谈。一汽丰田、广州丰田、天津、四川丰田都是服部先生从日本回中国时合作成功的,当时服部先生一张纸、一份策划就起步了。现在服部先生是丰田(中国)投资公司、丰田驻中国代表处顾问,也是日本丰田总部的顾问,他说日本有100岁的人天天坐地铁上班,他也要向丰田章男提出要工作到80岁。  相似文献   

16.
就品牌而言,目前厦门金旅、江淮等国内企业显然拼不过丰田。这一点,得到了江准有关人士的承认。"宝斯通就连进入本地的政府商务接待用车市场都很难,领导就认丰田考斯特,而且从事接待工作事关重大,他们一般不敢轻易更换品牌。要进入这个市场真的很难。"  相似文献   

17.
光阴如白驹过隙,弹指间31年已往矣。回想起当年胜利油田会战初期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一般。记得1965年刚来胜利油田——那时还叫“九二三厂”的时候,一位满身油渍的领导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有文化,到贺功队去干吧.”于是,我从此就与胜利油田的文化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们贺功队共19个人,实际上就是一支“乌兰牧骑”式的文艺演出队,整日奔波在会战前线,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往往是上午接到通知,下午就编排节目,晚上就登台演出.那时,也不分什么前线后勤,大家心里都只有一个目标,这就是油.记得有一次演出到32100钻井队,正巧这个队井上出了点事,人手不够,我们的演员二话没说,把袖子一挽就干起来——演员也就是多面手,不熟悉钻井还叫会战的石油工人吗?那时候的条件是十分艰苦的,但再苦再累心里也甜,因为我们能最先知道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并演他们,赞扬他们啊.每每想起那时,我的眼前就有这样一幅情景:漆黑的夜幕下,燃起几堆篝火,在鲜红的光亮里.钻工们围成一圈,席地而坐,我们就在中间载歌载舞,又说又唱,而说唱的对象就在周围坐着,往往是我们正说着或正唱着,钻工们就欢呼起来:“这说的就是老张的事迹.”于是“老张”就被大伙欢笑得站起来:“做的还不够哩.”一句话又逗得  相似文献   

18.
企业的方针战略必须从日常管理中来,又到日常管理中去。方针和战略如果不能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不能转化为员工手指尖的一个个动作,这些方针和战略就可能落为一纸空文。这是笔者在研习丰田“方针管理”时的一点感悟,并进而联想到了节能减排工作。  相似文献   

19.
李潮 《董事会》2005,(1):93-94
商道云:成功在于细节。其实未必尽然,在2004年末举行的广州车展上笔者就亲眼目睹截然不同的例证——当时,笔者应丰田之邀采访展事,并要求在展览前一天下午抵达现场参观“丰田预展发布”。结果,我们诸多记者到达时,丰田展台上的车辆虽已就绪,但只有几个中高层管理人员向大家尴尬微笑,其他展会介绍、节目、音乐等等展示一切欠奉,数十名记者如堕雾中,  相似文献   

20.
学会欣赏自己的员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末,美国的一个教育专家团曾到我国南方一座城市的小学访问,校方听说这些专家有识认“天才”的特殊本领,就请专家们指教。几位专家走进一个一年级的普通班,在未作任何了解的情况下,随便在班上转了一圈,便很快指认了几位“天才”。之后的小学、中学,老师们都以欣赏的目光去对待这几位“天才”。几年过去了,教育专家们再次来到这所小学访问,结果,被他们指认的“天才”学生,无一例外地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重点院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