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地方政府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密不可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的地方政府行为能有效的提升地方经济结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地方金融繁荣,地方金融的发展繁荣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和服务保障。地方政府行为与金融发展之间一种良性的互动是确保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方。  相似文献   

2.
曹文  伏开丽 《山东经济》2012,(3):126-130
过去国家明确禁止地方政府借债的“规则”现在已被普遍借债这一“潜规则”所替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呈现规模过度膨胀、负债日益隐性化、债务追究机制不健全等特点。地方债务问题面临严重的财政、金融、政治、社会隐患风险,有可能会危及中国经济的安全。我们应当保持高度警觉,提高财政透明度,严格预算管理;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的金融控制;完善立法机关对地方预算的监督和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化解债务风险,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是每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当今社会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以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四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现在大部分的政府和企业不仅仅只看重GDP的增长,更把保护环境纳入到了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当中。因此,找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平衡点已经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工作重点。研究地方政府与企业在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方面的关系与对策旨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使企业和地方政府,经济与环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明显,城市商业银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运用博弈论原理分析了地方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并通过对沈阳市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本文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季永芳 《发展》2006,(5):68-69
县存差概况 存差是银行存款与贷款的差额。近年来随着地方党政领导金融意识的增强,存差成为十分关注的问题。地方政府对金融的关心和重视,一方面充分说明他们对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有了深刻认识,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执政能力的增强和驾驭经济能力的提高,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迫切要求领导适应变化,而总揽全局的地方领导又相对缺乏对金融经济发展的系统性研究,作为金融工作,协助他们更全面掌握现代经济金融发展规律和特征,正确认识新的金融现象,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方金融办的设立,最初定位是代表地方政府,协调与金融监管机构和各类金融机构的关系。随后,地方金融办的职能逐渐充实,开始具备一些金融监管职能,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以来,赋予地方金融办在培育金融产业、服务中小企业、支持小额贷款、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的职能。随着中国新一轮区域经济版图的形成,地方政府金融办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自身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7.
地方金融发展能够完善我国金融体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对于地方金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策略,并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手段引导与支持地方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2011—2018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多维度剖析各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政府的经济治理能力在数字金融与地方债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的调节效应.表明数字金融发展为地方政府带来的融资便利并不能单纯地作为管控地方债务风险的武器,有效地提高地方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正确利用数字金融发展红利才是合理管控地方债务风险、保障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行之策,这为应对数字时代下地方政府的债务治理问题、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现有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后果研究主要集中于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选取金融稳定这一视角,检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同时考虑空间效应与门槛效应.以2009-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研究发现:金融稳定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即金融稳定性较好的省份周围的省份金融稳定性也较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较多的省份也会对周围地区产生溢出效应,考虑到空间效应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与金融稳定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依然成立,且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为倒U型,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于金融稳定存在"先扬后抑"的作用,单门槛模型的回归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进一步分析表明提升政府支出效率以及减少政府干预度可以有效缓解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稳定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珍刚  程鹏 《特区经济》2009,(7):123-125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地方区域关系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也可以说到了一个攻坚阶段,具体表现为各种矛盾和利益纠纷交织在一起,地方政府深深陷入了参与困境之中。这种困境主要有制度困境、利益困境、目标困境、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清困境、协调机制制度化低与政府能力有限之间困境和区域协调机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困境。这就需要解析和理顺这些困境,为我国地方区域关系发展释放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地方政府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规模已相当庞大,而且呈现不断膨胀的态势,成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到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从短期看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和引进民间资本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来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从长期看则必须从体制入手,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建立事权财权相匹配的财政制度;完善人大监督体系,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完善政绩考核机制,遏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等。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的研究强调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多样化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主导作用,注意到了地方政府目标的多重性,本地区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利益最大化以及中央政府的满意程度等。对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就业、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行为不到位方面的研究是从定性方法来论证。本文试图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建立一些基本的数学模型为将来的计量研究提供一个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13.
适度举债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实施举债的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当地财政的承受、偿付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举债后对债务缺乏有效的管理,就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本文结合近年来对县级政府债务的审计实践,就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举债行为和债务管理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黄帅 《南方经济》2020,39(8):33-48
利用2020年第一季度主板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研究发现新冠疫情给企业业绩带来了负面影响,且疫情对服务业企业影响更为显著。地方官员金融、卫生背景的调节作用均可缓解疫情给企业业绩带来的负面影响,且以上作用在服务业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地,地方官员金融、卫生背景中的管理经验是上述专业背景能够发挥调节作用的主导因素。另从任职经历与教育背景的匹配效应考虑,金融任职经历匹配学历背景所发挥的调节作用要强于匹配学科背景,而卫生任职经历匹配学科背景所发挥的调节作用要强于匹配学历背景。上述结果揭示了地方官员的金融、卫生背景在疫情期间对服务业企业所发挥的作用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且金融、卫生任职经历与教育背景之间的匹配效应存在差异,这为以后相关地方官员的交流与选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晓军 《特区经济》2012,(4):166-168
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湖南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还存在经济基础欠佳、地方金融发展滞后、信用中介市场发育缓慢、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地方金融发展、培育信用中介市场、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等,对优化湖南金融生态环境,实现湖南经济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2007-2017年我国93家区域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并结合省级宏观经济数据和地方官员变更数据,实证考察了中国地方官员变更引起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区域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官员变更引起的政策不确定性增大了区域商业银行风险;(2)地方官员变更引起的政策不确定性,通过提高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而不确定性时期的财政扩张,通过降低银行资产收益率增大了商业银行风险;并且财政扩张的负面影响大于政策不确定性的正面影响;(3)各省的市委书记发生职位更替引起的政策不确定性对区域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更大。文章研究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财政体制与金融体制之间的联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良杰 《特区经济》2011,(2):214-216
本文以地方政府治理及经济增长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地方政府融资的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并做出了相应的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由于财政分权改革导致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使得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源不能满足现时地方发展的需求;而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中央对地方政府考核以及官员晋升激励模式,使得各级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投资效应,导致巨额财政赤字。此外,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狭窄,缺乏专门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依托,导致地方各级政府融资偏离财政监督,宏观调控艰难;地方政府融投资平台开始泛滥,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目前地方政府债务失控;地方政府信息披露机制尚未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估体系也未建立,地方政府融投资信息不透明,使得地方政府的融资风险也难以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债务膨胀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交织并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而官员晋升锦标赛竞争机制使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具有制度的内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官员晋升锦标赛与地方政府公司化;二是预算软约束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三是逆向预算软约束与土地财政金融化。地方政府债务膨胀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呆账、坏账的信用风险,影响到政府信用;另一方面,也可能会诱发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9.
非生产性努力、政府规制与私营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认为,地方政府的规制水平不同,使得不同地区私营企业家的非生产性努力程度有差异;在企业家能够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规制条件好的地区会对企业家产生集聚效应,促使地区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私营企业家的集聚使私营经济的力量得到壮大,更能影响政府的政策和规制条件,因此经济朝着优均衡的状态发展;如果地区私营经济向地方政府寻租,造成偏私性资源配置,那么私营经济发展就会走向劣均衡。  相似文献   

20.
Through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many ke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ssues have come to the forefront the sta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under the IMF, “Asian values”, the universal validity of the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China's leadership in the regional world economy, Japan's role in the region, and the immunity of Greater China from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Currently, most Asian countries seem eager to redress structural problems involving the government sector, bank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this full scale restructuring, Korea must reevaluate its economic relationship with Central Asi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Korean financial crisis stems basically from the system failure. Furthermore, since a small open economy carries with it intrinsic vulnerabiliti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more careful in securing optimal foreign exchange, opening capital markets based on the economy's absorption capacity. In this respect, the banking industry should be run based on the profitability of capital. Once banking industries are distorted by the practice of government‐led policy loans,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correct those customized distortions. The banking industry should play a larger role as the “brain of the economy”, sensing abnormalities of the economy. Moreover, in today's increasingly interdependent global economic system, no single country can solve its problems without close coordination of its policy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to signal financial instability would help developing economies in moderniz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ir domestic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would also work as a supplement to the IMF standby fund. Also,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as proven too important to be neglected. Central Asia could derive lessons from the above Asian “failure”, not the Asian “miracle”, to avoid inappropriate policies and to deepen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