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已成共识,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大家关注是否会出现通缩?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底"或均衡点在什么地方?经济增长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挑战?挖掘未来增长潜力的着力点在哪里?3月21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之经济峰会上,来自境内外的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增长把脉。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引擎"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最重  相似文献   

2.
结合"十八大"报告关于经济工作的论述,谈谈我对中国经济现状与前景的基本看法。中国经济现状与目标中国经济现状是"十八大"规划未来的起点,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后,目前我们所处的位置。关于目标,"十八大"提出了未来十年乃至本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经济现状有四方面基本特点:一是总量很大。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超过10%。二是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从人均国民总收入看,我国在世界200多  相似文献   

3.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企业伴随中国经济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从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三十年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制度、经济政策的发展和演变,看到了企业发展中蕴含的智慧和出奇制胜的战略。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企业经济》也迎来了创刊三十周年。喜迎盛事之际,我们举办了"中国企业与中国经济"学术论坛,4位嘉宾就此进行了大会发言:李海舰先生围绕"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这一崭新的主题进行了演讲,观点精辟,分析全面;唐庆南先生从自己创业的实践,总结了"创新商业模式,助推中国创造"的切身体会;刘瑞先生阐述了"积极发挥国有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逻辑清晰,观点鲜明;汪玉奇先生高屋建瓴,思路创新,与刘瑞先生提出了相异的观点,强调调控国民经济,"重要的是经济手段"。各位演讲者各抒己见,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现将演讲中部分精彩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郑景昕 《英才》2011,(7):104-109
面对"滞胀"威胁,应该以保增长为要,还是以压通胀为先?一季度经济增长9.7%,略低于去年四季度0.1个百分点,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缓慢下降。而海外"做空中国派"中不乏诸多对冲基金经理,近期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论调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5.
《经营者》2008,(5)
<正>重庆姜义武2007年,中国"入世"的第六年。这一年,中国经济以超常的速度,扩充着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上不断刷新着自己的记录,与世界各国经济加速融合,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年,"中国制造"成了国际媒体中出现最多的词汇之一,它为中国创造高速增长的GDP的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经济界》2009,(2):1-1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期"经济专论"栏目特别刊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同志2008年11月21日,在"中国经济国际化(广东)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推进中国经济国际化》,  相似文献   

7.
最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各个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指出,要用勇气和智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诚然,中国经济是由国民经济的各个经济领域所组成的,而工业经济则在整个中国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言道:工业兴,则国家兴、区域兴;工业强,则国家强、区域强。显见,打造好中国工业经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已故教授刘再兴先生(1926—1999年),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代表性学者,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学的重要开创者。刘再兴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起便从事经济地理,特别是工业布局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领域进行过广泛的探索,他在中国经济地理学性质、中国经济区划、地区差距和西部发展、生产分布规律、中国国土规划等问题上均有领先研究,并率先提出空间推移"主导论"思想。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刘再兴先生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对中国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建 《经济界》2007,(5):7-10
近年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各主要隐患的源头是中国的分配矛盾。2007年下半年以后,中国经济可能进入生产过剩矛盾表面化阶段,引发矛盾爆发一是国内供给增长率突然加快,二是国外需求出现塌缩。防"过热"很重要,防"过剩"更重要。在"过热"时要紧缩需求,但"过剩"时要放松需求,目前要随时准备进行宏观调控从紧向松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向松柞 《英才》2013,(5):28-28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个判断已经不再成立了。关于中国经济,总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有所谓"宏观好微观不好"之说,有所谓"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之说,有所谓"后发优势仍然足以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年"之说,有所谓"中国仍然处于长期战略机遇期"之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2010年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增速相对较快.2010年面对的主要不利国际环境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外部冲击.国内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上升,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积极调控以及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2011年是中国经济"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面对许多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总体运行仍存在许多挑战.然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已经针对2011年经济运行中主要面对的问题作出了积极的部署,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仍较稳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2.
黄伟婕 《价值工程》2011,30(23):125-126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的作用下,新中国建立后选择了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时代成为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构成了中国后来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革发展的历史前提。但是不可否认,即使是再科学的理性计划体制,也会因为自身的种种局限与弊端而不得不进行改革,更何况中国当时实行的只能算是"非理性的命令经济"。改革不可避免,但绝非是对"计划"的完全抛弃,我们可以从"计划经济"走向"经济计划"。  相似文献   

13.
声音     
中国经济仍然有着较强的基本面和政策协调能力,同时仍有着较大的潜在结构性调整空间,因此,市场也不应对中国经济的表现过度悲观。中国经济将在今年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并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下,全年有望实现大约9%的经济增速。——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撰文称,对未来一年的中国经济表现仍然充满着信心。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挑战和压力之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自改革。2014年中国经济面对的环境无疑是严峻的。世界经济的复苏依然步履蹒跚,外部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国内"三期叠加"压力空前,经济发展步入减速换挡的新常态。在新的挑战和压力之下,中国经济实现了换挡不失速,结构调整稳步向前推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自哪里?答案是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特别提到:"2014年是令人难忘的。这一年,我们锐意推进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许多改革举措同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李连芝  马强 《价值工程》2012,31(34):289-291
中国的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绩。奥运会不仅仅能够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同时也能够促进了中国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中国在进入了"后奥运时代"后,我国的体育经济时代已经开始了大步发展,目前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今后的体育经济时代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而对于目前我国如何应对"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和其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作者对此尝试着进行讨论和总结。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是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2月25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指导、中国经济时报社和中国经济新闻网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2012年中国发展机遇与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导刊》2012,(12):125
(本刊讯)10月27日,由合富辉煌集团和香港《经济一周》主办、保利理财和房王网承办的"2013年经济趋势与投资策略研讨会"在广州合富房地产交易中心举行,粤港两地投资金融专家把脉中国经济形势,求解2013年发展趋势和投资策略。实德期货及外汇有限公司总裁李慧芬表示,中国"火车头"拉动世界经济但需警惕经济"假复苏"。在全球经济遭遇60年来最严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世界新兴大市场,中国去年进口增量  相似文献   

18.
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首次提出了"新常态"概念,强调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同年七月,习近平总书记有重新提到了"新常态",提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观点;在11月召开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的诠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本文基于此种背景,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国家经济条件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9.
谢泽锋 《英才》2012,(7):89-94,88
中国经济的下滑态势超出预期。该如何实现"调结构"与"稳增长"并行?中国经济不再一路繁花似锦。时至年中,回头来看,对短期经济的过分乐观,使得决策层年初将"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而其前提是经济能保持预定目标速度内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规划将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年均7%,比"十一五"预期目标低了0.5%,表明中国将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借此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但是,实现这一目标是"知易行难",因为目前中国仍然面临"经济再平衡"的调整压力。只有化解"经济再平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