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民幸福感的概念,然后运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对其结果做出了解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政府做出的任何决策都应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国民幸福指数开始进入决策者的视野,为政府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本文从影响国民幸福指数的因素分析入手,认为政府在决策时,经济发展和民生应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代会和政协会,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幸福”概念广泛见诸媒体和网络,引起公众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系统思想下研究最优房价收入比问题。主要通过分析房价、收入、利息之间关系,在保证国民幸福感最大化的基础之上,通过近十年的数据对最优房价收入比函数进行估计,然后对当前的房价收入比和贷款结构的合理性进行讨论,并探讨在最优国民幸福感下的当前房价收入比和贷款结构与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搭配关系,在最后得出两个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6.
在当代,幸福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使人将目光放在国、家与幸福感的三者关系上,《芙蓉镇》这一文学作品可以作为一个缩影来思考与对比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大国与小家都被幸福感笼罩是社会行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1978--2009年GDP和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8%和8.8‰2010年我国更是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角度看,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均是一个事实。如果说经济增长具有“工具理性”,国民福祉和幸福感的持续提升则具有“价值理性”,经济增长只有转化为国民福祉和幸福感提升才有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8.
《开发研究》2017,(2)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居民在物质生活条件上远远超过农村居民。但一些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却强于城市居民。将这种悖论式的事实置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现实之中,运用多分类模型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一方面,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另一方面,城乡幸福悖论主要源于城乡居民不同程度的收入水平、抑郁程度和健康水平。分析结果得出,虽然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城市居民,但是收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客观基础条件,仍然制约着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因此分析存在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对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10.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感是指人们自身感到的持续、稳定的幸福感觉.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对自己的生命质量的评价.即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幸福指数.则是衡量这种感受的主观指标。对欠发达的内蒙古而言.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仅仅增加GDP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只是手段,增加GDP的终极目的是要让居民快乐幸福.而经济只是影响居民幸福的众多因素之一。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多其他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相对增大了。因此,居民幸福感的测量应该是政府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工作的重要内容.居民的幸福感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政府作为改革开放的领导者,不仅要对广大居民当前的幸福感有较为清醒的透视和把握.而且还要在更好地发展GDP的同时。致力于更大幅度地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基于此。我们在2006年春季对内蒙古城乡居民就其幸福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 相似文献
11.
一个城市发展前进的目标该是什么?答案也许是“人们的宣居幸福”。“幸福”,在不同层次的群体面前,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含义,但最终总要回归到平凡日子里的衣、食、住、行、教、养、医、购、娱。尽管心中热切期待善幸福生滔,但城市幸福感的细节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影响幸福指数上升或下降的因子有很多,只有注重这些最普通的细节,才能促使我们幸福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关系为背景分析了央地之间的利益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创新举措,谋求更好地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行为,协调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以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15.
16.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不过,面对转型大计,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与中央政府并不完全一致。中央着眼的是全局,是中长期目标;而地方政府着眼的是局部,是短期目标。据笔者调研掌握的情况,国内部分地方政府正逆势而为,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本地经济发展计划,目标甚至大大超过"十一五"期间的表现。比如,重庆、黑龙江、广西、贵州等省份明确提出了GDP总量和人均GDP在"十二五"翻番的目标。从区域上看,高增速目标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一些。 相似文献
17.
经过市场化启动18年来的演绎,中国房地产业正成为一个矛盾或者利益冲突纠结的疙瘩。重重利益的背后,掩藏着重重矛盾。首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为民生计,中央希望房地产市场稳定,旨在稳定房价的政策接二连三出台便是最好的说明;可是,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被很多人认为是房价高企的真正推手。 相似文献
18.
经过市场化启动18年来的演绎,中国房地产业正成为一个矛盾或者利益冲突纠结的疙瘩。重重利益的背后,掩藏着重重矛盾。首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为民生计,中央希望房地产市场稳定,旨在稳定房价的政策接二连三出台便是最好的说明;可是,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被很多人认为是房价高企的真正推手。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不会为地方债“埋单”,在夏季达沃斯上,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认为,“如果地方债由中央政府埋单,地方政府违约就是理所当然的,这说明中国在培养赖账的地方政府;而且,如果债务都由中央政府埋单,那么中央财政在民生、社保上的支出就会减少,最终的结果还是老百姓埋单。” 相似文献
20.
GDP作为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为多数国家和地区所广泛接纳和采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GDP被污名化,仿佛它是我们目前面临种种问题的罪魁祸首;有些学者和地方政府转而寻求以“幸福指数”取而代之。笔者认为,放弃沿用多年的GDP指标,改用幸福指数,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