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Mohamed Saadi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2014,28(4):482-506
Raising the productivity content of expor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countries. What role do foreign firms play in this process? This question has not been adequately studied. We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by generalizing the rol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the host country’s export productivity level. Using panel data, we present new empirical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FDI boosts the overall productivity level of the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countries’ exports. 相似文献
2.
引入比较优势理念分析贸易与行业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构成企业异质性视野下出口贸易影响生产率的机理。通过数理模型构建出口贸易、比较优势与生产率之间关系的模型,并通过企业微观数据和行业层面数据对此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3.
4.
现有研究关于出口企业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的检验常常忽视企业的微观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国大样本微观面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计量检验表明:国内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的静态优势,不存在“生产率悖论”。总体层面上,出口企业存在自选择效应,并且这种自选择效应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不同资本密集度企业均存在。在考虑国内外市场进入成本的情况下,高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同时进入国内外两个市场,表现出自选择效应;而低生产率、高出口强度的企业选择进入国外市场,不存在自选择现象。,此外,短期内持续出口企业的学习效应为负,并且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学习效应稳健为负,怛高资本密集度企业的出口学习负效应能快速扭转为正,出口强度低于50%的企业学习效应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5.
工资、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1979-200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使用DEA方法测算了中国1979-2009年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偏离工资的增长,这与Madsen和Damania(2001)等人的研究相矛盾。为此,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文章从需求引致创新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利用两步系统广义矩(Two-step system GMM)估计方法控制全要素生产率对工资可能产生的影响后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1979-1997年,工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一致;工资、出口均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1998-2009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偏离工资的增长,主要因为我国出口额大幅增加抵消了工资上涨给企业带来的压力,降低了企业的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再探讨,具体研究了出口企业是否具有更高的生产率、企业在做出口决策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自我选择机制以及出口行为本身是否能促进企业生产率的增长。研究结果显示:当用TFP衡量生产率时,企业出口决策中存在自我选择机制,因此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相对较高——这与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预期结果一致;当用劳动生产率(人均附加值)衡量企业生产率时,则"生产率悖论"存在,即出口者的生产率反而较低;当企业刚进入出口市场时,其生产率会经历短期的快速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出口对企业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在整体上是负向的。 相似文献
7.
在新新贸易理论的框架下,对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总体和分行业两个方面检验中国工业企业出口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发现出口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著负相关.造成出口效应不显著的原因除了中国尚不完善的市场体系外,还与中国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加工环节大都处于劳动密集型而且技术含量不高的水平、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不高有关.因此,中国如果减少加工贸易的出口,便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率增长的基础上降低外部需求. 相似文献
8.
张中元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35(3):34
本文采用世界银行2012年对中国境内2 700家企业的普查数据,分析企业外部融资约束对企业的出口倾向、出口强度的影响,本文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面临外部融资约束时,不仅会显著降低企业参与出口的可能性,还会显著降低企业产品出口销售比例。不同的企业外部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行为有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贷款申请程序复杂、利率太高带来的外部融资约束会显著降低企业产品出口销售比例;贷款规模和期限不足带来的外部融资约束会显著降低企业参与出口的可能性;抵押要求太高带来的外部融资约束既会显著降低企业参与出口的可能性,也会显著降低企业产品出口销售比例。 相似文献
9.
出口贸易是否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生产率?——基于中国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新—新贸易理论的框架下,选取了2007年我国30多万家制造业企业样本,从总体和分行业两个方面检验了我国出口贸易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其不但没有积极作用,反而存在负面效应,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较多、出口企业的惰性以及我国国内市场进入成本较高引起的。由此,我国企业应该重视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加快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发挥出口贸易对于企业生产率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Helena Marques 《Feminist Economics》2015,21(4):89-117
How are export propensity and intensity affected by gender? Data from the World Bank's Enterprise Surveys (waves 2006–07, 2009–10) are used in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export propensity and intensity differ according to the gender of top managers and entrepreneurs. Exporting is riskier than selling domestically and women, on average, tend to be more risk averse than men. Exporting entails costs, and women may have reduced access to finance compared to men. Most firms managed or solely owned by women are young and small and may have more difficulty obtaining credit. Women may self-select into routine sectors with lower mean productivity. Unlike most previous research, here the gender effect only takes into account firms where women have decision-making power. Accounting for the endogeneity of firm productivity, firm self-selection into exporting, and several factors influencing export propensity and intensity, the gender effect operates indirectly via some of those factors.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利用分行业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研究了企业生产率、国外市场知识与中国企业出口额的关系。结果显示:企业生产率和国外市场知识对企业出口额的影响显著为正,影响效果存在行业差异;作为控制变量的企业规模,对企业出口额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或正向相关或负向相关或呈U形关系。 相似文献
12.
"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使用世界银行发布的《投资环境调查(2005)》的中国企业数据,实证分析融资约束对中国企业出口参与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由于中国金融发展的独特性,导致融资约束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出口参与的影响机制存在着显著差异。融资约束并未构成制约中国国有企业出口参与的主要因素;而中国民营企业出口参与可能性的增加则依赖于融资成本的降低;融资约束对外资企业的出口参与不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经验重构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是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该模型从企业生产率异质性角度分析企业出口的决定因素,得到企业拥有高生产率是保证其出口的重要条件,从而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高于内销企业的结论。不过,对中国企业的经验研究却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未必高于内销企业,甚至低于内销企业,即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目前,对于"生产率悖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验分析,并没有提出一个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模型。文章从扩展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角度,建立了一个旨在解释"生产率悖论"的数理模型。尽管该模型对"生产率悖论"具有解释作用,但是并没有否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作用。文章进一步使用较新的LP方法计算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并运用统计法检验了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性,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大部分行业不存在"生产率悖论"。总之,文章研究认为生产率只是企业出口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也重新构建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高帆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8):12-19
农业生产率提高具有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两个指向,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同的政策选择方式。当前我国农业土地生产率较高而劳动生产率较低,未来我国应将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这从日本农业发展从重视土地生产率转向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演变轨迹可以得到支持。针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目标,可以从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两个线索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5.
Victoria Kravtsov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2014,28(1):102-125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xternalities on the host country’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by taking into account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spillover effects. Namely, engagement in exporting and foreign ownership is generally perceived as being beneficial to individual firms and the economy as a whole. The approach used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accounts for different internal as well as external factors that individual firms face and evaluates the effect on changes in productivity,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efficiency of domestic firm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focuses on Hungary. While the country leads the group of post-socialist countries in the amount of attracte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FDI) the effect of this policy on the economy remains unclear.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different externalities play a different role in productivity, technological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different types of firms and sectors of the economy.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讨论了在\"银行-企业\"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国内企业和出口企业面对的信贷约束为何不同.由于企业的生产率等信息对于银行而言属于内部信息,银行为了保持激励相容,会向企业提供少于企业所需最优数量的贷款.这种贷款的约束构成了企业面对的信贷约束.出口企业的运输时间越长,相比国内企业就会面临更紧的信贷约束.使用中国企业的数据验证这一理论,我们发现,对中国企业而言,出口业务占比越大、运输时间越长、生产率差异越大,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也就越紧. 相似文献
17.
Aggregate labor and multi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slowed substantially post‐2000 in the Canadian manufacturing sector. To examine the source of the decline, this paper proposes a decomposition method that delves deeper into the two micro‐components of aggregate productivity growth: a within‐plant component and a between‐plant component. The decomposition builds on earlier work by Jorgenson and his collaborators that decomposes aggregate productivity growth into its industry components, but applies it to the plant level and introduces non‐neoclassical features of the plant‐level economic environment. It finds that the preponderance of the aggregate labor and multi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slowdown is due to the pro‐cyclical natur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arising from capacity utilization. Almost all of the aggregate productivity growth slowdown is driven by exporters, as exporters experienced large declines in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post‐2000 period as a result of large declines in their capacity utilization. 相似文献
18.
自2001年中国入世,尤其是2005年多纤维协定(MFA)消亡,全球产业网络重构加速,中国服装出口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老牌与新兴服装出口国展开新一轮竞争。通过研究2000—2010年的服装出口数据发现,中国、欧盟15国、东盟等经济体的服装出口不断增长,而其市场占有率则相互转移不断变化。马尔可夫转移矩阵是分析这种转移特性和变化过程的有效工具。运用马尔可夫转移矩阵,研究十年来世界服装市场上中国与其竞争对手的动态增长和转移情况,并预测该市场未来五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从增长率看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以年均9.6%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以年均约16%的速度逐年提高,那么,人们不禁要问:高速增长的对外贸易,究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有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呢?如果有那么多对外贸易的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增长的作用和途径、贡献份额又如何呢?本文从对外贸易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入手,通过对我国1980-1998年的有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揭示了我国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同时从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出口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弱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浙江和广东两省企业的出口决策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生产率对企业出口倾向的影响不同,进而在"自我选择效应"上表现出巨大差异,前者是符合与违背"自选择"的现象并存,而后者则呈现出明显的"自我选择悖论"。另外,我们还发现,对于前一期出口企业而言生产率均未显著提高其出口倾向,这隐含着企业在创新动力上存在着"出口惰性"。在当前企业"走出去"步伐受阻的国际背景下,浙、粤两省的企业如何转而在国内市场寻求"战略突围"是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