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淮海经济区59个县市为研究单元,从强度、方向和格局三个方面,对2008~2017年淮海经济区经济联系的空间相互作用演化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内部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作用强度不断增强;经济联系具有显著的相邻区域指向性、中心指向性和交通指向性;相互作用格局鲜明,形成了范围稳定的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大子群。 相似文献
2.
刘波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5)
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港口-腹地经济共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以代表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相关性四个原则作为选取分析指标的基础,构建了连云港港-淮海经济区经济互动指标体系,借助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连云港港与淮海经济区经济互动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提出以“增长三角(徐州、济宁、临沂) 双港(连云港、日照)”为空间构架的网络型的淮海经济区发展模式和包括“极点的优化、通道的优化、区域市场一体化机制的建立、区域协调管理组织的建立”的淮海经济区的空间组织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区域经济弹性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整合熵权法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了2000-2018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弹性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弹性呈增强趋势,经济创新能力是其主导动力.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经济弹性呈核心边缘型格局特征,且核心与边缘之间差异持续拉大;东西方向是淮海经济区经济弹性差异主导方... 相似文献
5.
淮海经济区处在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之间,但属于“经济低谷”.本文在阐述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淮海经济区统筹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促进淮海经济区统筹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7年淮海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时空异质性特征。发现:淮海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差异有所缩小之势,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地区的区内差异是研究区域开放型经济差异的主导贡献者;空间上,淮海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东陇海沿线成为该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扩展轴;空间关联上,H-H型区域集中于沿海地区,而L-L型区域则分布于西部的豫东、皖北地区。 相似文献
7.
通过首位度的相关知识并应用熵值法对淮海经济区的综合首位度进行研究,最终得出:(1)淮海经济区二城市人口首位度由2010年的1.45下降到2017年的1.34;(2)2010-2017年淮海经济区四城市人口首位度保持在0.5左右并具有减小的趋势;(3)徐州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开放创新、设施保障和资源环境方面都具有比较优... 相似文献
8.
为推进淮海经济区社会经济水平的均衡性发展,以淮海经济区交通网络为数据源,基于GIS密度叠加分析、栅格分析法和引力模型对淮海经济区交通网络进行可达性评价。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交通可达性整体较好,但存在研究区内边缘位置经济发展较差的城市交通通达程度较低,道路发展上存在着地域差异。(2)淮海经济区内59%的县(县级市、区)的道路交通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值0.2km/km2,但研究区西南部和中南部道路密度较低,这从整体上体现了淮海经济区道路网络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3)淮海经济区各个县(县级市、区)的时间可达性在t>0.4h的可达性区域占了研究区21.7%的面积,且大部分呈集聚模式。这体现了研究区内部分道路规划不合理,致使处于县域的居民出行可达性较低,得不到应有的生活质量,达不到国民生活的期望值。 相似文献
9.
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敬霄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6):110-115
[目的]通过查找城镇化率数据及构建驱动力指标体系,试图分析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并辨识其驱动力。[方法]基于淮海经济区各市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化率,利用变异系数法监测2005~2015年淮海经济区域城镇化时空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GIS-Logistic耦合回归模型识别主要驱动力,以获取淮海经济区近10年来城镇化发展健康情况。[结果]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城镇化率由中心城市向周边辐射型增长,表明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强。同时,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力有所不同,2005年,主要驱动力为人均GDP、人口密度、距中心城市距离;2010年,人均GDP被非农人口比重代替;2015年,主要驱动力变为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且在不同城镇化发展时期主要动力有所不同,中高城镇化率地区分布已从零星式的点状分布发展为连片式的条带状分布,发展形势良好。[结论]2005~2015年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可通过提高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化、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性建设、吸引国内外资本等方式提高淮海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分析江西省区域经济的垂直差异,根据高程将江西省分成高丘、低丘、平原和湖区4个不同类型,不同高程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形成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在分析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基础上,用锡尔系数对江西省区域经济垂直差异进行空间分解,揭示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八大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差异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而"五个统筹"更强调了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以八大经济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数据,分析了各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并预测了趋势;认为绝对差异在扩大,而相对差异出现了缩小的趋势,但由于相对差异缩小的趋势刚刚出现,所以将来一段时间内绝对差异会进一步扩大;建议抓住各区域均呈快速发展的时机,统筹区域间的发展,积极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领域,促进区域间协调、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璐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3):12-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湖北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沿海省市差距拉大的同时,区内经济差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利用计量统计分析和GIS手段探讨了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和空间格局,提出了调控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渔港经济区以渔港为中心,也是渔港发展的方向和现代渔港建设的主流理念。渔港经济区对于渔港功能的发挥和拓展、渔区的建设与发展、产业的培育乃至集聚效应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渔港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与渔业生产的发展、产业集聚效应等内生性动力密不可分,当然,渔港建设投资和对外经济联系也具有辅助性作用。鉴于此,渔港经济区今后的发展必须以渔业为核心,充分发挥渔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以催生更大范围的产业集聚,为自身发展凝聚更多的产业资源,也要注重发挥投资和外部资源对渔港建设和维护的支撑保障作用,以巩固发展核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对于当前拓展转产转业渔民的发展空间、构建渔业产业化平台、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具有深远意义,更是加快海洋经济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发展渔港经济区有利于形成规模化优势、差异化优势以及相关产业"提升效应"优势。本文在分析这些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几点措施,以期对今后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和促进意义,带动地区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构建城市中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淮海经济核心区城市的中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核心区8个城市中徐州、济宁的中心性强,但与其他各市的差异并不显著,区域处于相对低水平的均衡发展状态,缺乏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基于此,结合核心区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从中心带动、市场机制、产业协作、区域规划、城乡统筹、设施共建、科技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核心区一体化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县域图形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GIS的空间插值和叠置分析技术,对淮海经济区城镇及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镇、人口较为密集,出现了明显的城镇密集带和人口集聚中心;区域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明显,苏北、鲁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豫东和皖北地区;通过对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进行空间聚类,将其划分为4个类型区:苏北鲁南片区、鲁中片区、皖北周口片区、豫东鲁西南片区;在概括各类型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青岛市海洋渔业科技集群创新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良好,但面临近海捕捞资源衰退、可用海域空间缩小、环境污染威胁加剧等问题。随着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实施,为适应蓝色经济发展要求及促进青岛市渔业经济健康发展和渔业结构升级,需要综合考虑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空间布局等因素,明确新的战略环境中海洋渔业发展策略,推动区域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