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次分配作为收入分配的第一个环节,其机会平等状况影响社会总财富的创造、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而数字经济正在加快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对初次分配格局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初次分配机会平等的内涵,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传统要素市场和数据要素市场,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农村流动人口中,外出农民工是最大的群体。长期以来,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挤压了农民工合理的劳动待遇、像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的社会保障而形成的。这就是初次分配的扭曲。要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首先就要在对他们的初次分配中同样注重公平。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价格等经济参数将逐步理顺,平等的外部竞争环境将日趋正常,在这种条件下,正确理解和认识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作用,利用收入分配这个敏感的经济杠杆刺激生产效率的提高,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利于收入分配杠杆刺激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环节在于初次分配,只有在初次分配中拉开合理的、适度的差距,才能充分调动起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效益的增长。而要真正在初次分配中拉开合理的差距,则必须要依赖市场分配机制。市场分配机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承认收入差距。在我国目前为止,除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以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解析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至今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和理论演进,提出中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深化改革的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先后历经建党到建国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建国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开放到十八大时期的土地出让收益管理,以及十八大以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全民共享制度建设等阶段;(2)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每个阶段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改革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结论:(1)土地增值收益全民共享的改革框架应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按照增值形成机理及理论归属进行初次分配,也要以二次分配保障代内与代际公平;(2)应引入市场机制和谈判机制构建初次分配格局、通过调控区域和城乡收益分配关系构建代内分配格局、建立代际补偿基金和土地发展基金形成代际分配格局,从而真正实现土地增值收益的全民共享。  相似文献   

5.
《南方农村》2011,(2):84-84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杨林在《收入分配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论坛上表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键在政府转型。他认为,从中国现实看,收入分配有总量问题,更有结构性问题。这些年,财税体制以及相关的结构性改革滞后,是收入分配关系难以理顺的主要原因。实现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目标,重在推进以调整财税体制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他建言。理顺初次分配关系,重要的是通过政府转型,以民富优先为目标调整国家、企业、居民的分配格局:建立再分配体系,重要的是通过政府转型,划分中央地方在收入分配调节中的分工与责任;建立公平分配的基础制度,重要的是通过政府转型,规范行政支出,杜绝与公权力相关的腐败和不合理的收入。  相似文献   

6.
一、国民收入分配的涵义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也就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净产值。 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国民收入,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和科学文教事业,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极关重要。国民收入先进行初次分配,然后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物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初次分配角度,基于时序数据实证分析劳动报酬占比的消费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在1978~1992年,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工资增长显著地滞后于实际人均GDP的增长,劳动报酬占比没有明显变化,劳动报酬占比与消费增长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1992年后劳动报酬占比与消费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优化初次分配领域的劳动报酬占比是增强经济消费驱动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提法和阐述备受关注。初次分配的“价值取向”是具体到个人的“投入产出比”,坚持效率优先;再分配是具调节功能的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干预,旨在社会公平,抑制收入差距过大。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对应于这一提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和观念两个层面“比重”的扩大。在中等收入者“扩容”的同时,其两端——高收入者和低收者之间的相对差距将日渐缩小。这就是分配手段对“共同富裕”的贡献。分配手段…  相似文献   

9.
农村改革中的财产制度变迁——30年3个村庄的案例介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地区的财产制度变迁从未停止:从山东长行村、广东草场村,到山西霍家沟村,都先后自发地实行了体现社区内部“成员权”平等的社区股份合作制,实现了村庄内全体居民共享产业资本收益的、初次分配公平公正的社区内的财产制度创新。由于中国现有的土地村庄集体所有权制度,村庄集体作为经济主体进入工业化或者以土地参与工业化的资产来源,就是以小农村社制为经济基础、内部化产权制度为特征的集体产权,因此,农村改革中的财产制度变迁,应该注重的是那些创造了初次分配公平公正并能实现社区内全体成员共享产业或地租收益的经验,这样的制度创新才是值得推崇、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防止片面追求政府地租收入最大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 ,各国存在共性的地方比较多 ,因此 ,西方国家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许多办法我国可以直接借鉴。土地资产管理较多涉及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是土地公有制国家 ,因此 ,在我国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 ,都只有土地的使用权 ,而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这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基本经济制度上的一个根本区别。这个区别决定着我国各有关产权主体获取土地收益的数量、方法及途径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的政府很少介入地租的初次分配 ,而我国政府则直接参与地租的初次分配。这种分配如果合理 ,对经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土地城镇化道路最重要的特征是土地国有化.我国土地国有化带来诸多重大问题:私有产权保护不力损害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土地国有化与市场化的冲突;强制征收和廉价补偿妨碍和谐社会建设;导致土地过度城镇化,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完善中国特色的土地城镇化道路就是要采取"市场化十国有化"的土地城镇化道路:政府要转变观念与职能,确立科学发展观主导地位;国有与私有土地产权平等保护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征收和城镇国有土地出让中利益分配作用;健全公平和谐征收法律制度;发挥土地产权自我保护耕地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灰色收入拉大居民收入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度缺陷造成的灰色收入干扰了国民收入的正常分配。在初次分配领域,灰色收入导致要素配置的扭曲,直接影响效率和未来经济发展。在再分配领域,灰色收入造成国民收入的逆向再分配,把本该用于低收入居民的资金通过非正当途径转移到权力相关者手中,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两个“下降趋势”值得关注,一是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总额占GDP比重一直偏低且呈下降趋势,二是国民收入分配最终格局中居民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所得比重过低、资本所得过高,形成了“利润侵蚀工资”现象。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已从1990年的53.4%下降为2006年的40.6%,而企业利润占GDP比例从21.9%增加到29.6%。而且,不同类型的行业及企业员工的收入差距明显.一些垄断性国有企业占有和使用的是全民资产.但在分配时却享受着远远超出一般竞争性企业的工资水平.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最终格局中,政府和企业所得增长过快,居民所得增长较慢。  相似文献   

14.
收入分配体系庞大而复杂,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收入分配改革的焦点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由平均主义到差距悬殊。财政作为整个收入分配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是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两个方面,对收入分配格局发挥重大调节作用。如何通过财政手段缓解差距悬殊问题?文章着重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对财政分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分配制度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持续扩大的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可能会阻碍共同富裕进程,因此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程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分析中国农村居民收入长期变动趋势,认为农村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精准识别低收入群体,难点在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本文同时基于浙江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关经验,为全国层面通过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认为,推动农村低收入居民增收,需要从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三个方面共同发力,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关键在保障有劳动能力人口的就业机会,重点在增强无劳动能力人口的收入保障。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是不可能了,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而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在于"三农",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不仅是当前反危机的需要,也是解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城乡二元结构,把经济增长导入良性循环的根本需要.  相似文献   

17.
第三次分配弥补了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在统筹效率与公平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第三次分配的基础和核心在于慈善捐赠,但我国慈善组织自身发展不足、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缺失和社会公众慈善意识淡薄等制约着第三次分配在减少贫困、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的功效。要突破第三次分配的困境,应从创新慈善组织发展模式、构建相适应的制度与规则、培养公民现代财富伦理观念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日前,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作为议案提上两会议程。提到个人所得税,就不能不将其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政府不应或尽量少干预;“再次分配注重公平”,政府需要采取财政手段进行干预。20世纪之前关于收入再分配的争论,理论界主要集中在要不要收入再分配上,而20世纪则转刭如何进行收入再分配上,联系我国实际,这种理论研究无疑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借鉴现有稀缺资源的研究方法,对流域内区域间初始排水权配置的基本原则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排水权初始配置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流域内区域间的排水权进行初次分配,结合基尼系数法,对排水权的初次分配结果进行优化。应用本文方法对苏南运河排水权初始分配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未经基尼系数约束优化前,基于人口、GDP、区域内水域面积和年降雨量4个指标的基尼系数除了年降水量指标外均接近0.4,处于不公平的区间附近,经基尼系数约束优化后,各指标基尼系数值均小于或等于0.3,处于相对公平区间内,且年降雨量指标也由优化前的0.2降低至0.08,处于绝对公平区间内。  相似文献   

20.
日前,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作为议案提上两会议程。提到个人所得税,就不能不将其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政府不应或尽量少干预;“再次分配注重公平”,政府需要采取财政手段进行干预。20世纪之前关于收入再分配的争论,理论界主要集中在要不要收入再分配上,而20世纪则转到如何进行收入再分配上,联系我国实际,这种理论研究无疑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一、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状况从各方面统计指标来看,我国当前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1、基尼系数。按可比口径计算,城镇内部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为0.16,2004年为0.35,上升了1.19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由1979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