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莉 《特区经济》2011,(11):119-121
越南商事仲裁法在2010年进行了修改。与2003年的仲裁法相比,越南2010年仲裁法在仲裁管辖范围、仲裁员制度、仲裁协议、仲裁程序、司法支持和监督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改变。最后给有意前往越南经商的中国企业和自然人提供仲裁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洪波  陈丹 《珠江经济》2004,(10):71-76
在国际商事仲裁程序法适用问题上,随着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普遍接受,在传统的仲裁地法理论之外,日益兴起一种新的理论:国际商事非内国仲裁理论。本文在非内国仲裁的含义、产生的原因及理论论争的基础上,通过对非内国仲裁法理论依据与法律依据的探讨和对非内国仲裁实践的研究,论证了非内国仲裁理论的合理内核,揭示了国际商事仲裁实践朝非内国仲裁方向发展的显著趋势,并就如何完善非内国仲裁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际商事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复杂化,仲裁所受理存在合同第三人为典型代表的多方财产纠纷,致使仲裁协议符合一定条件可以对实体法第三人产生效力的呼声日益高涨。仲裁协议效力扩张根源于仲裁机制对公正与效率的价值追求。仲裁法司法解释中当事人变更和合同转让时仲裁协议对继受者的效力规定是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立法突破。我国有必要顺应国际仲裁法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对仲裁协议效力的扩张性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化,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出上升趋势和新的特点。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并不适应今日形势之需要,如强制仲裁、仲裁时效模糊,裁、审机构适用法律不统一等缺陷日益突出。因此,对于现行劳动争议中偏离仲裁本质属性,与国际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脱轨,与世界各国通行做法相去甚远的某些缺陷,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当前,贸易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贸易摩擦也日渐增多。友好仲裁制度因其特点,已成为解决商事纠纷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将以我国上海自贸区仲裁规则为研究视角,在分析友好仲裁制度特点的基础上,分析自贸区仲裁规则的意义、创新并对其进行评价,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更好推动国际商事友好仲裁制度的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复杂,在探讨证据标准考察了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探讨了诉讼中和国际商事仲裁中证据标准的差异和各自特点;结合对诉讼证据特征的分析,参考有关仲裁实践与规则制定,归纳了国际商事仲裁证据标准的自有特征,藉以对理解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及完善我国涉外仲裁证据规则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范铭超 《特区经济》2009,(12):248-251
英美法系与普通法系认为商事仲裁相关的法律关系为服务合同关系。从立法理念上来看,我国确认了商事仲裁的服务性质。但在具体制度设计方面,《仲裁法》至少在字面上并未遵循这种理念,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立法解释,从而使之协调。  相似文献   

8.
石现明 《重庆与世界》2013,(4):42-47,59
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在国际商事仲裁程序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来源于当事人举证、仲裁庭调查取证和法院协助取证。东盟各国的仲裁法都规定当事人负有举证的义务,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的仲裁法规定仲裁庭在必要时可以自行调查取证,新加坡、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等国的仲裁法还规定当事人或仲裁庭还可以请求法院协助取证。  相似文献   

9.
罗丛九 《理论观察》2006,1(3):93-94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问题是商事仲裁实务中无法避开的重要问题,有关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问题,在国际上存在各种理论主张。在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效力首先应适用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律,当事人未作约定的适用仲裁地国家的法律。  相似文献   

10.
保密性是国际商事仲裁的特征。但国际商事仲裁的保密性有不利于国际商事法律及惯例的发展和使得仲裁裁决得不到监督等缺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提升国际商事仲裁的透明度,但是在国际商事仲裁透明度提升的路径选择上仍不明确。保密性是国际商事仲裁的特征同时也是其具有的优势,因此在对其进行透明度提升也注意对其保密性的维护,在国际商事仲裁透明度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有限的透明度建立有限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也可建立第三方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仲裁法是重要的市场法律之一。国外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仲裁制度及其立法,大都有成文的仲裁法律法规。所谓仲裁法,是调整仲裁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一切仲裁参与人所应遵循的程序规则,也是仲裁处理经济纠纷的操作规程。仲裁,由"仲"和"裁"组合而成,"仲"指地位居中的人,"裁"为裁断;"仲裁"二字,其合意为由地位居中的人进行裁决。仲裁也称为"公断",指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由其依法裁决。仲裁作为诉讼的辅佐,是解决商事、民事争端的重要方法之一。现今的商人更加倾向于将其争端付诸仲裁解决,因为仲裁省时、省钱、省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仲裁事业发展迅速,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的仲裁制度。我国已有14个法律、82个行政法规、192个地方性法规作出了有关仲裁方面的规定,因而有必要制定统一的仲裁程序;我  相似文献   

12.
郭欢 《魅力中国》2014,(8):331-331
仲裁是一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与诉讼并行的纠纷解决机制,其经济、高效、灵活、便利等特点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我国1994年《仲裁法》的颁布统一完善了我国的仲裁制度,但随着仲裁事业的发展,该法律已逐步暴露出许多与仲裁实践不相符的地方,尤其在司法对仲裁的监督问题上,相关规定不够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多弊病,为完善这一制度。维护仲裁权威。应当删除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有关仲裁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3.
李莉 《特区经济》2012,(2):236-239
现行的国际商事仲裁立法对东盟国家影响很大,尤其是1958年《纽约公约》和1985年《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东盟各国的商事仲裁法律制度,基于法律传统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立法体例。我们以2000年以后修改仲裁立法的国家为例,阐述东盟国家在21世纪商事仲裁立法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份12年前的仲裁协议,涉及四家公司,其中三家公司对此毫不知情。蹊跷的是,这份疑点重重的协议书,竟推翻了三级法院的判决结果。“一裁终局”的仲裁制度.如果仲裁不公。“仲裁”的错案岂不成了无法翻身的“铁案“。  相似文献   

15.
国际商事仲裁作为一种高效、可执行性强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临时措施是国际商事仲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2006年《示范法》在临时措施发布与执行的规定上给了世界各国一个很好的参考。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但各种仲裁规则做了很好的尝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在发布主体、发布类型以及适用与执行方面与国际主流理念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6.
近五年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迅速,我国国际商事仲裁研究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主要有三:一是以传统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为基础,开辟了诸多新领域;二是更多研习国际仲裁理论与实践,积极为中国仲裁立法提供借鉴;三是更加关注网络、经济全球化给国际商事仲裁带来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彭丽明 《特区经济》2014,(4):209-211
著作权纠纷仲裁解决机制与程序繁琐、周期冗长的诉讼方式相比,一方面,仲裁程序更为简化,当事人的权利能及时得到救济;另一方面,仲裁的一裁终局制度,缩短了争议解决的周期,确保了争议的快速高效解决。从我国目前在立法和实践的需要来看,著作权纠纷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经历了由不明确规定到明确认定的一个转变过程,利用仲裁机制解决著作权纠纷就要发挥仲裁独特的优势,在效率和公平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体现仲裁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近五年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迅速,我国国际商事仲裁研究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主要有三一是以传统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为基础,开辟了诸多新领域;二是更多研习国际仲裁理论与实践,积极为中国仲裁立法提供借鉴;三是更加关注网络、经济全球化给国际商事仲裁带来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行劳动法律立法的不足对劳动者的利益损害较大,而近年来大量的劳动立法如《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弥补了其诸多不足。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未能解决,如仲裁时效制度、“一裁二审”制等均存在缺陷.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前言 仲裁是解决经济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当事人自愿,程序简便、迅速(一裁终局)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统一的仲裁法颁布前,已有14部法律、82个行政法规和192年地方法规,作出了有关仲裁的规定,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范围约有30多种,如经济合同纠纷、技术合同纠纷、著作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