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本文将湖北省耕作制度改革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并总结了改制的成就,分析了现今耕作制度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文章指出目前的问题是:①资源潜力未充分发挥;②绿肥面积锐减,耕地用养矛盾突出;③连作重茬多,轮作换茬少;④冬闲田面积过大。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下一步的调整对策,即:①增加饲料作物和绿肥的比重;②开发冬季农业,逐渐减少冬闲田;③发展不同类型地区的立体种植模式,即城郊粮菜集约型、人多地少区粮经高产型、商品粮棉油基地集约型、山区水田坡地立体间套型等模式。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我省的农田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2.
美国大花生的引进对提高山东乃至全国的花生产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大花生系美国传教士引种到中国,然而最早系何年传入,至今仍无定论。作者在广泛查阅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认为1862年梅里士博士来山东登州时即首次将美国大花生带来最为可能,指出我国要育成突破性的传统出口型花生品种,必须着力拓宽其狭窄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宝卿 《中国农史》2006,25(3):48-61
由于美洲作物具有耐旱、耐瘠薄、高产等特性决定其在中国北方旱作区得以大面积的快速推广。花生、烟草和棉花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成强大的冲击;甘薯、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使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大幅度提高,引起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农业生产工具进步不大,农药、化肥没有出现的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手段,也是明清时期农业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大土地所有者减少。小土地所有者增加,土地出现分散状态是其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中国花生种植的区域特点与商业流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是我国的传统经济作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和应用史,但对其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却没有论著予以论述。本文从历史地理角度对我国花生在历史上的传播与分布,中国自然环境与花生品种、种植技术的关系,花生在中国的用途与商业流通等方面来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学界对花生在中国种植历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伟 《农业经济》1989,(2):32-37
一、区域概况辽宁省西部低山丘陵区包括朝阳市的双塔区、龙城区、朝阳县、建平县、凌源县、喀左县、建昌县、北票市、阜新市的细河区、清河门区、阜新县、锦州市的义县,共12个县(市区)。以医巫闾山、努鲁儿虎山、松岭为骨干,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式降低。中部松岭与南部燕山余脉连成一片为低山部分,其余为丘陵区。  相似文献   

6.
<正>花生和玉米属于我国种植作物里较为常见的种类,因营养价值高且口感好而受到老百姓的喜爱。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日渐减少,相对有限的耕地面积则对农作物的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玉米种植的产量增幅较低,而花生的产量则逐年下降。针对目前人多地少、耕地利用不充分、作物产量低等问题,研究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改良,发现摒弃传统的种植模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在如何正确使用花生摘果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花生摘果机的正确使用与保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村在如何正确使用花生摘果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花生摘果机的正确使用与保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国花生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花生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在世界花生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和世界经济危机仍未过去的今天,如何进一步促进国内花生产业健康稳步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自2000年来中国花生单产、总产、出口量及产值稳居世界之首,但单产、总产增长速度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现状进行了概述。从资源、成本、管理和市场4个方面探讨了中国花生产业发展的优势,从花生的生产、品质、加工、贸易、科技和开发等方面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油酸花生品种具有营养价值高、抗氧化、耐储藏等优点,种植和加工效益显著,是未来花生产业的发展方向。本文从辽宁省高油酸花生生产现状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推进高油酸花生生产发展的可行性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优质品种选育和应用的研究、提高良种繁育能力、完善和规范相关配套栽培技术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广东省五华县新一村这一典型花岗岩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其成因,论述了该村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与效益。指出我国亚热带花岗岩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注意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目的:评价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方法:以GIS为系统环境,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地理空间过程,“生态位”确定元胞邻域之间的转换规则,构建元胞自动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结果:模型运行得出了安宁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的等级图谱,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低丘缓坡区域的东北部,模型运行有效。研究结论: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运行结果生态意义明确,适用于生态保护为目的的同质性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评价、优化和编制低丘缓坡专项规划方案奠定了很好基础,也为类似的山地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耕地大面积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丽 《中国农史》2005,24(1):88-99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干旱及风沙区的新疆和田绿洲,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民国政府1939年开始在和田地区大力推行垦荒运动,至1944年主要农业区六县耕地面积平均增长103.7%;然而1945年后各县耕地面积却呈明显减少趋势,1948年与1944年比较,耕地面积减少了25.6%,有51.6%的垦荒新增耕地被撂荒地抵消。根据档案资料分析,此时期水资源状况基本稳定,不是耕地大面积撂荒的决定性因子,但却是制约各地区人口数量、垦荒规模和耕地面积总水平的关键因子。地区人口增长过多引发对耕地面积的需求扩大,对耕地灌溉甲水的需求随之增长,由此呈现出农田灌溉水不足的表象,造成地区人口、耕地水平与水资源承载力相互关系失调;即影响和田地区耕地撂荒的关键是当地水资源总量与人口规模、耕地面积总水平的平衡关系,突破这个平衡就必然引起耕地的撂荒。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分析我国社会矛盾时指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合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环境问题写入党的工作报告中,置于十分显著、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在我们党的政治报告中还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alternative production systems in Morogoro District, Tanzania. The research employed the Farming Systems Research (FSR) framework to identify an alternative production system. The traditional and alternative systems were field tested and evaluated. Cet article examine et évalue deux systèmes agricoles de production, ?un traditionnel, ?autre alternatif, dans la région de Morogoro en Tanzanie. Ce dernier systéme a été identifié en utilisant la méthodologie de recherche appelée “Farming Systems Research”. Une évaluation économique et sur le terrain de ces deux systèmes a été entreprise.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矿产资源法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沿用时期、创建时期和完善时期,不同时期各具特点:沿用时期援用了首次与国际矿政接轨的晚清矿务章程;创建时期首次提出了矿业权的概念,把以往中国传统的矿业管理思想、理念、制度等提升到矿业权的高度;完善时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修改完善法律制度。通过对其中两部重要法律制度的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这对进一步完善当前的矿产资源法律制度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铁搭是一种人力翻耕工具,战国时期已出现二齿铁搭。从明中期开始,以铁搭翻耕逐步替代牛耕,成为太湖地区主要的稻田土地翻耕方式。这一转变是由多种因素所促成的:技术方面,牛耕不适应深耕要求,而铁搭具有深翻功能;经济社会方面,牛耕成本高、耕牛饲养风险大,而铁搭成本很低,人力耕作的费用也相对低廉。明清时期人力铁搭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稻田深耕质量,为太湖地区适当密植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近现代,太湖地区传统稻作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效率低下的铁搭逐渐退出大田作物的整地,一般仅用于小规模土地如自留地的翻垦作业。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that assumes widespread shirking and inefficienc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nder the collective system in Maoist China, and attributes these problems to egalitarianism in labour remuneration and difficulties in labour supervision. Drawing on interviews with 131 former production team members from 16 provinces,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issue of work incentives by placing it in a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 in which formal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different forms of collective organizati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state extraction, as well as informal institutions, such as indigenous social networks, communal norms and collective sanction, interacted with non‐institutional factors, especially local geographical, demographic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to constrain and motivate Chinese villagers participating in collective production. The complexity and fluidity of this context gave rise to a multiplicity of patterns of peasant behaviour in team farming, which accounts for the contrasting performances of rural collective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periods.  相似文献   

20.
我国烟草虫害的文字记载,初见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时期烟草虫害研究始见于1915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民国时期的烟草虫害研究与防治,大体上经历了发轫、初创、抗日战争与战后组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