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对实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鉴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主城及郊区等层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文章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分别对南京市主城区及郊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有:主城和郊区住宅板块在区位价值、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年代、建筑面积等指标上都有差异存在,显示出主城与郊区居住板块之间在发展方式、成长规律、表现形式上的差异。随着居住郊区化和新城居住空间结构的变化,南京市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表现出新的特征。文章选取我国副省级城市南京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我国住房转型期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进行个案研究,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律及结论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发展迅速,降低了知识传播的空间阻隔,促进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9—2016年264个地级市数据,通过多期DID方法研究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高铁开通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但对不同规模和地理区位的城市存在差异。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城市规模的门槛效应,高铁开通对超大城市创新发展的作用最显著,其次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影响不显著。在地理区位方面,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空间上的有效区间,高铁开通对距中心城市2小时圈层城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1小时圈层的城市,对3小时及以上圈层的城市影响较小。未来高铁建设,应充分认识城市规模与地理区位的差异影响,科学布局高铁站点;加强城市群内部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创新发展空间形态;培育城市群内中心城市成为创新发展的增长极,促进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是住房市场化分配机制的必要补充制度,也是国家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广大城市低收入者无力参与市场化的交易,难以通过市场解决其基本的居住需求,使得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随着住房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而日益突出。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是中国目前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制度的两种形式。由于中国城市低收入阶层居民的住房保障制度还刚起步,制度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部分,同时,在实践中也存在若干偏差,使得当前城市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整体效果并不尽人意,广大城市低收入群体享受到的住障十分有限。因此,对中国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制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推进时期,有条件的大城市向特大型城市拓展,以更好地发挥跨区域的集聚与扩散效应。适应大城市建设的需要,其近郊县(市)必须适时进行区划调整、重新明确定位、实现功能转换,开拓新的发展思路,使大城市建设与原近郊县(市)提升整体水平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是一条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好路子。一、大城市建设面临着城(市)、郊(县)二元发展模式矛盾大城市建设会遇到许多制约,如体制、经济实力,区位特点等,根本的制约因素是中心城市与其近郊县(市)之间形成了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二元发展模式,使得规划不能统一、功能不能互补、…  相似文献   

5.
大城市郊区的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集群是大城市郊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在大城市郊区规划产业集群既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又能够得到大城市功能和辐射,是自然和必然的有机结合。本文以上海郊区发展为背景,对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进行了分析,论述了郊区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的互动关系。旨在对城市的建设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侯箴  覃刚毅 《经济论坛》2001,(16):13-14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进程中,大城市凭借其区位优势和规模优势得到了优先发展。我国政府虽然制订并实施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迅速增长的城市规模,给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但也给其持续发展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城市人口和地域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土地等资源闲置浪费、城市自然与社会环境恶化、城市交通紧张等较为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我…  相似文献   

7.
信息不对称、城市声誉与生产者服务的区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者服务依据标准化程度的差异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而不同层级的生产者服务对于区位选择的要求不尽相同。从发展趋势看,高层级生产者服务逐步集聚于大城市,而中低层级的生产者服务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都能生存与发展。对于这种布局形成的原因,本文在扬弃邻近原则和集聚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者服务区位选择的一个新原则:城市声誉可以作为高层级生产者服务显示自身质量与水平高低的重要信号,有效地克服生产者服务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8.
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及其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详实的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和支付意愿,以及居民实际的区位选择。首先对影响居民对居住区位支付意愿高低(即支付意愿梯度)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了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研究支付意愿与区位选择差异性的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支付意愿梯度模型和区位选择模型,利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调研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高收入群体仍倾向于居住在距离市中心偏近的位置,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城市规模和郊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都会从各种方面影响支付意愿的梯度值。市场力量已经在居住区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存量住房流动性低和一部分居民的融资能力不足仍阻碍了其自由的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9.
城市创意阶层集聚是否有利于创新?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一个创意者居住选择模型,揭示了创意阶层集聚通过知识外部性推动城市创新的理论机制,并利用2007-2012年中国20个大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在基准估计中,通过控制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等知识外部性变量和其他环境变量,创意阶层集聚显著促进了城市创新。对城市和时期子样本的回归则显示,创意阶层集聚与城市创新间的因果关系具有稳健性。本文研究表明,营造良好环境以吸引创意阶层集聚,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0.
由于农民工工资与城市生活成本的非相关性、农民工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城市病的不敏感性、以及大城市居民中劳动人口数量很大的迁移成本等问题的存在,大城市工人部分丧失了向厂商索取较高名义工资以补偿其较高生活成本的能力。此时,厂商享受着大城市较高的聚集经济带来的高效率,却不用对工人较高生活成本进行完全补偿。这种厂商和工人承受聚集外部性的非对称性,必然引发生产与人口在大城市过度集中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房价水平、交通成本与产业区位分布关系再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城市房价水平或地租水平的提高具有客观性。房价水平和交通成本变动对制造业区位分布影响较大,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占用土地面积较大的制造业向外转移不仅有可能抵消房价上涨的压力,而且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房价水平上涨和交通成本提高加快中心城市制造业的扩散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客观上促使城市间由专业化分工向功能分工结构转变,推动中心城市实现产业升级,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2.
I examine the long-term impact of a real estate bubble on the land-use patterns of Tokyo and Osaka from 1980 to 2003 and find that fluctuations in land prices reflected changing demand for commercial land relative to that for residential land, which, in turn, affected housing supply and residential location choices. During the real estate bubble, land developers favored commercial over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because the perceived productive value of commercial land increased sharply. Thus, daytime population in central cities increased and residential population fell. During the economic downturn, however, the demand for commercial space fell, houses were favored by land developers and residents were recentralized. My causal estimates show that the commercial-to-residential land-use conversion can explain approximately 9% to 16% of the housing starts after the bubble burst in Tokyo and Osaka, and their populations would have been reduced by 2% to 3% otherwise. The effect is more prominent in their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s. My findings provide a novel explanation for the recent changes in central neighbourhoods.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住房消费性和投资性需求基础上,通过泡沫和无泡沫租售比测度住房泡沫。本文对中国1996-2013年35个大中城市数据分析发现:第一,北京、上海等16个城市存在住房泡沫;第二,房价预期易催生东部和一线城市而非中西部和二三线城市住房泡沫;第三,利率政策对抑制中西部和二三线城市住房泡沫比东部和一线城市更有效;第四,住房存量过大引发住房泡沫;第五,房贷和开发成本助长住房泡沫;第六,土地财政助长住房泡沫,但股票市场回报率抑制住房泡沫。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解释了中国不同城市间房价溢出效应、收入对房价的跨区影响,以及利率调整对不同城市房价的区域异质性影响。本文利用GVAR模型对该框架进行了实证,结果显示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波动对其他城市具有较大的溢出性,而中西部城市的房价溢出性则不明显。一线城市和东部城市的房价波动不仅受本城市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他城市收入变动的影响,而中西部城市的房价则主要受本城市收入变动的影响。利率变动对一线城市和东部城市的房价影响则较大,而对中西部城市的房价影响有限。本文结论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比如政府应通过稳定一线城市房价以达到稳定全国房价的目的,促进公共产品均等化,实行地区差异化的房地产政策等。通过利率调整来调控房价也是一个可行的政策选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基于住房财富效应,构建了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跨空间影响的分析框架。该框架阐释了住房财富效应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间房价的空间传导、居民的异地消费以及消费的示范效应,使得本地房价变动可能引起周边地区居民消费的连锁反应。其后,本文利用中国278个地级市2000—2018年数据,通过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不同地区住房财富效应的差异,以及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跨空间影响。结果显示:(1)虽然中国整体上存在住房财富效应,但西部城市财富效应并不显著,并且核心城市还存在负财富效应。(2)不同城市间房价对消费存在跨区影响。东部城市和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消费的正向影响很显著,而边缘城市则对周边城市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不同城市间的消费也具有空间上的示范效应。最后,本文从房价和居民消费空间联动的视角,为政府扩大内需、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基于住房财富效应,构建了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跨空间影响的分析框架。该框架阐释了住房财富效应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间房价的空间传导、居民的异地消费以及消费的示范效应,使得本地房价变动可能引起周边地区居民消费的连锁反应。其后,本文利用中国278个地级市2000—2018年数据,通过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不同地区住房财富效应的差异,以及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跨空间影响。结果显示:(1)虽然中国整体上存在住房财富效应,但西部城市财富效应并不显著,并且核心城市还存在负财富效应。(2)不同城市间房价对消费存在跨区影响。东部城市和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消费的正向影响很显著,而边缘城市则对周边城市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不同城市间的消费也具有空间上的示范效应。最后,本文从房价和居民消费空间联动的视角,为政府扩大内需、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Existing litera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certain deficiencies in measuring housing bubbles in China. By extending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Black et al. (2006) to a spatial panel VAR structure, this paper measures housing bubbles in China’s 35 major cities from 1999Q2 to 2012Q3 and analyzes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the housing bubbles in these citi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changes to housing bubbles in most cities highly correspond with changes in the main real estate policies of the country and 2) housing bubbles in eastern developed cities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Shenzhen, Hangzhou, and Ningbo, have been relatively large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 average housing bubble is not very serious over the 35 major cities. Through the Kernel Density Function and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this paper finds that housing bubbles are concentrated in several eastern developed cities.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inhibiting the expansion and diffusion of housing bubbles.  相似文献   

18.
Yi Wu  Yunong Li 《Applied economics》2018,50(6):691-705
In 2010, a housing purchase restriction policy was announced by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and implemented gradually by several prefecture governments. In this article, we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this policy’s effect on the housing market. Using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 framework, we show that the housing purchase restriction policy reduces housing prices and transaction amounts but does not influence the housing investment or construction markets. Moreover, upstream industry suffers more than downstream industry. The results are robust to a battery of robustness checks. Heterogeneity exists across cities. We find that first- and second-tier cities as well as highly urbanized cities experience great declines in housing prices after the policy’s implementation, especially cites that had high housing prices in 2010 and cities with high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s a proportion of fixed asset investment. However, the housing policy is less effective in curbing speculative demand.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城市住房价格快速上涨,政府推出房地产“限购令”,以期调整房地产市场,控制城市房价。本文构建了带“限购令”政策约束条件的单中心双环城市住房市场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房地产“限购令”的政策效果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限购政策使大中小城市房价均有所下跌,中小城市房价的下降幅度大于大城市的幅度,城市的投机性住房需求越大,限购政策的效果越明显。本文认为“限购令”作为非市场调控手段,仅可作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策,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异质性特征,对限购政策进行辨证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演化金融方法,将房地产市场投资者预期分为稳健型预期(投资策略是根据基本面投资)和风险型预期(投资策略是追涨杀跌)两类,同时投资者会根据市场环境调整自身预期,在此基础上测度了不同类型预期在我国房价泡沫形成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区分了不同城市房价泡沫的类型。研究表明:尽管稳健型预期对房价泡沫存在显著抑制效应,但风险型预期的放大效应在房价泡沫形成中起了主导作用;此外,东部地区城市房价泡沫主要属于强风险型预期与强稳健型预期型,中西部地区城市房价泡沫则主要属于弱稳健型预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