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年已四旬,两哥一姐。记得12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村干部领着几位农信社的同志来到我家。那时家里很挤,一个房间放了两张床,我睡在外面床上.大人们说的话我听得清清楚楚。农信社同志让我父亲到村农信站工作。我母亲不同意,说是家里子女多又在上学,做了这份工作怕是要耽误家里的农活,再说做了也没几个钱,人家都不愿意做啊……  相似文献   

2.
贫困是家庭唯一的"资源" 我叫余志强,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市龙洞乡康家村.父亲叫余友田,母亲叫沈丽辉,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我懂事以来,就知道家里很贫困.父亲是个老实农民.为了维持一家五口的生计,1991年9月他到乡石灰窑去打工,负责最危险的凿眼放炮工作.1992年4月11日下午,我放学刚出校门,就碰上本村的李村长,他见了我就说:"志强,你父亲在乡石灰窑炸石头受了伤,快回家去安慰你母亲".我拼命往家里跑.谁知母亲受不了这个打击当时就疯癫了.安顿好母亲后,我们又往医院跑,赶到乡卫生院,只见父亲全身除了脚掌和嘴巴露在外面外全身都用绷带包裹.一路上邻居不断叮嘱我和哥哥姐姐,见了父亲不能嚎哭,不然对父亲治伤不利.我和哥哥姐姐见了父亲真的没有嚎哭,但泪水却象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落.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句流行语:如果你不想发大财,也不想饿死,就去当老师.在那个教师被贬作"臭老九"的年代,父亲偏偏执拗地选择了做教书匠,之后又执拗地娶了个教书匠妻子.家里虽然清贫,但父母的精神却是富足的.父亲最为推崇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一名话:富有不在于你赚钱的多少,而在于你生活的品质.那时,父亲和母亲的工资加起来不足百元,一家几口人的小日子却过得有声有色.现在回忆起来,母亲赞不绝口的,是父亲的理财能力.话里话外,流露出几多感慨.父亲至今仍挂在嘴上的理财至理名言,也成了我们兄妹过日子的理财"红宝书".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农信社改革八年来,通过改善财务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变组织模式、改进产权模式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达到了总体实力大幅增强、社会信誉大幅提高的目的。农信社必须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困难联社解困,推动由"大而不强"到"做大做强"的"二次转型",实现由农信系统的强大、"三农"的发展和农信人的幸福共同构筑的"农信之梦"。  相似文献   

5.
《投资与理财》2014,(2):110-110
1960年,安吉拉·阿伦茨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一个人口只有2000多人的小镇——新巴勒斯坦。家里共有6个孩子。父亲是个商人,母亲曾是名模特。因此.小时候的阿伦茨就与时尚有了“亲密”的接触.她经常给自己做衣服,梦想着有一天能在时尚界找到一份工作。  相似文献   

6.
战地花开     
不愿缠脚当了卫生兵我出生于1927年,老家在河南洛阳冢头村。父亲是个瓦工,靠手艺赚些钱养家糊口,母亲在家里种地。那时候家乡经常闹土匪,土匪一来就把家里的东西都抢光,我们只能靠挖野菜果腹。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母亲给姐姐裹了小脚,到给我裹的时候,我就白天裹上晚上拆开,后来母亲拿线给我缝上,我就用剪刀剪开。母亲经常为了裹脚的事打我,说不裹脚将来找不到婆家,我说我长大了当兵去啊,当兵不要小脚。  相似文献   

7.
随着2010年开始的农信社商业化改制,农信机构的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市场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对农信机构的全方位管理提出更高要求。2019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吉林农信“十四五”时期战略任务,有效化解经营风险,摘掉高风险社帽子,提升农信社经营管理水平,能够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四平市农信社管理体制将迎来新一轮的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8.
不良资产风险是目前农信社的主要风险,如何化解其风险是农信社整个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总结了广东省农信社近年来不良资产抓降工作的经验措施,并结合广东省农信杜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家住闽西农村,家里十分困难,加上父亲去世得早,两个姐姐和我被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为了让我们有饭吃、有衣穿,母亲总是起早贪黑,终日奔波在农田、山野和荒地上,不是种地,就是砍柴,里里外夕卜忙个不停.  相似文献   

10.
父亲已过花甲之年,一直企盼我过年回山东老家.去年春节没有回老家,今年无论如何也要回去. 两年前,父亲患上肺病,至今沉疴难愈.还记得当时我正在上班,突然接到家里电话说父亲生病住院,问我能否赶回家去.当时手头工作正紧荷包也紧,实在不好开口请假,只好中午跑到附近的邮局,把我当时仅有的不到一万元钱先寄给父亲.我不想说自己有多敬业,但当时的工作压力确实让我无法抽身,房贷的压力又让我囊中羞涩.我清晰记得那时给家里寄钱时,眼泪直在眼窝里打转.在外求学和工作这么多年,多少坎坷和困难都克服了,直到那一刻我才突然体会到一种莫名的愧疚,自责和内心的无助.我一直尊奉孝道是百行之先,但那一刻,我想自己可能是一个不孝的儿子.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农信社自2006年联网以来,自助银行设备得到广泛应用,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它对信用社业务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到目前为止,郴州农信11个联社就已经安装了约200台设备,当然由于农信社自助银行尚属早期发展阶段,所用种类还不多,目前主要还只有取款机和存取款一体机。然而,这些设备运营质量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2.
三张工资条     
母亲与共和国同龄,是一名普通工人.父亲去世后,母亲就搬到市里与我们住在一起.一日午后,母亲在家里和我们一起清理杂物,翻出了一个掉了原漆的黑色盒子,里面除了父亲的几张发黄的旧照片外,还有一沓母亲保留着的工资条.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家住闽西农村,家里十分困难,加上父亲去世得早,两个姐姐和我被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为了让我们有饭吃、有衣穿,母亲总是起早贪黑,终日奔波在农田、山野和荒地上,不是种地,就是砍柴,里里外外忙个不停。望着母亲劳累的背影,年幼的我总想为母亲分担些生活的负担,并为母亲带来幸福。  相似文献   

14.
多夸夸父母     
王纯 《时代金融》2015,(4):67-68
<正>上次回老家,我看到母亲正在做针线活儿,就随口说:"妈,你给妞妞做的小花褂真好,她特别喜欢。我同事看了,说你的手真巧,同样是小花褂,你做出来合身,孩子穿上一点也不显土气,还多出点俏皮呢。"母亲听完我的话,像个孩子似地眉开眼笑起来,却谦虚地说:"老了,不中用喽!"父亲在一旁说:"你妈手巧,年轻的时候别人经常夸她呢!"母亲听了,有些羞涩地低下头,我看到了她脸上满足和幸福的笑容。那天,母亲心情特别好,一直哼着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是农信社的典型代表,自2001年9月发展至今,共拥有82家县(市)级信用联社、3000多家网点。2003年底,江苏农信率先在全国拉开农村金融改革大幕,开创了备受瞩目的“江苏模式”。2005年江苏农信在全国省级联社中率先统一发行银行卡。  相似文献   

16.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加快,存贷利差收入走入窄巷,银行业及互联网金融强势进军农村金融市场,作为传统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的农信社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巨大行业压力,农信社应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探索在传统与创新中适合农信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向奋斗在一线的老党员、党务工作者及柜面员工颁发荣誉证书,授予他们"荣誉员工"称号,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为农服务守初心,为农坚守担使命。获此荣誉的员工来自全省各个地区农信社,有党龄30年的老党员2105名;有从事党务工作30年、忠诚党的事业、忠诚农信事业的老党员、老党务工作者2名;有坚守农信工作30年,扎根三农土壤,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基层柜面员工1207名。他们苦干、实干,忠于农信事业,力争把金融服务送到云南的村村寨寨和家家户户,用实际行动守住了农信社为农服务的初心,履行了农信社为农坚守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五一年我高小毕业后,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参加了银行工作,并且在党的教育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加入了共青团。从一九六一年到现在一直做外币兑换工作。牢记阶级苦永远听毛主席的话一九六一年以前,我认为自己出身好,放松了思想改造,曾一度计较工资待遇,在生活上和人家比吃比穿,学习不积极,工作不安心,常常发生差错。组织上一再帮助我,我却认为是对我要求过高过严。达一年,我请假回家,父亲看到我很高兴。但是从我的言谈中,他察觉到我有些不太安心做银行工作。老人很生气,严厉地对我说: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旧社会象我们这样的人,别说在银行里工作,就是银行的大门也摸不到啊!……父亲的话,引起了我沉痛的回忆。  相似文献   

19.
冬晓 《中国金融家》2011,(11):107-109
有一种走进叫作融入,有一种感情叫作热爱,有一种信念叫作执著!如果不是对农信事业最深沉的热爱,也不可能有这样真挚暖人心的服务。在河北农信社的基层岗位上,就涌现了对这份事业有着拳拳之心的优秀服务人员。他们身上也许没有荣誉称号的光环,他们的工作环境也许大部分都在田间地头,他们也许只是农信社里一名普通的员工,但他们的故事,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却充满着精彩和感动……  相似文献   

20.
胡小平 《金融博览》2021,(17):84-85
那晚,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油灯下吃饭.父亲说他明天一早就去奉家山,在那至少得住半个月.母亲忙问去干嘛.父亲没正面回答,只是说学校已破败不堪,大队决定重建,只是算来算去,加上公社给的,大队自筹的,钱怎么都不够,他打算明天就带人去奉家山砍树,这样不仅木料好用,也能节省不少钱.母亲愣了愣,看着父亲,说奉家山是一脚踩三县的地方,离家有五六十里,山深路险,少有人烟,蚊虫蛇蝎又多,湿气瘴气重,在里边砍树锯木,又苦又累,还有危险,不同意父亲去.父亲摇摇头,说作为党员,作为干部,就得去,就得带头去.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让父亲过了中秋再去,离中秋也就四五天了.父亲说一天也不能耽误,明天必须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