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井购的不断增加,合并商誉成为了会计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影响合并对价的因素角度,通过案例进行分析,以此说明关联方关系不能用购买法,而应该采用权益结合法,不应该确认合并商誉,并总结出企业合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权益结合法的国际发展历史(一)权益结合法在FASB的发展历史。在美国,企业合并的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得到了应用。1950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发布ARB40,这是最早的有关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权威文件,第一次用“股权结合”和“购买”两词描述了企业合并的两种会计处理。1957年,会计程序委员会又发布了ARB48来重新确定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运用标准,用于避免ARB40对有关问题措词含糊,在实际执行中有不同解释的问题。权益结合法由于对实施合并的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深受实施合并企业的青睐。1970年8月,美国APB16《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首次提出可以运用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两种方法来处理企业合并。为了防止权益结合法的滥用,分别从参与合并企业的性质、所有者权益的结合方式、不存在有预谋的交易等方面对权益结合法的使用提出了12项限制性条件,其实质就是要保持企业所有权的连贯性和合并信息的真实性。2001年6月终于出台了SFAS141、SFAS142,正式取消权益结合法,同时规定商誉作为永久性资产,不进行摊销。(二)权益结合法在ISAC的发展历史1983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相似文献   

3.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下合并报表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企业合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方式,在财务上对企业合并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本文讲述了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区别,针对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在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产生的差异和影响作了分析,对我国企业合并在财务方面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企业合并是公认的会计三大难题之一。其中最主要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应用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本文首先从两种方法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及其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比较分析,近而结合并购会计方法选用的原则和国际惯例,从我国合并资产的质量问题出发,建议取消权益结合法,采用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代替的购买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的企业运作日益成熟,在各个企业的运转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企业合并,这种方式实质上也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通常在财务层面上,采用购买法或权益结合法来进行企业合并.本文从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入手,浅析在企业编制财务报表时,使用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差异和影响,探究我国企业合并在财物方面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权益结合法的使用一直是企业合并会计处理争论的热点问题,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否应该采用权益结合法核算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通过回顾权益结合法在历史发展进程及对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理论上的优缺点分析,认为继续使用权益结合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权益结合法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些不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伟 《时代金融》2014,(8Z):175-175
本文从企业合并的实质出发,阐述了我国企业合并中存在的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分析了两种方法下的会计信息质量,最后总结了提高我国企业并购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企业合并的实质出发,阐述了我国企业合并中存在的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分析了两种方法下的会计信息质量,最后总结了提高我国企业并购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权益结合法的国际发展历史 (一)权益结合法在FASB的发展历史. 在美国,企业合并的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得到了应用.1950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发布ARB40,这是最早的有关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权威文件,第一次用"股权结合"和"购买"两词描述了企业合并的两种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0.
徐敏青 《中国外资》2009,(14):68-68
环境会计是经济管理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的切入点,所以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对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将从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角度.拟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和客观性的角度入手,构建了一个会计信息质量的综合指数,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之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对上述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持股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均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股权分置改革不会影响上述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环境会计是经济管理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的切入点,所以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对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将从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角度,拟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杨安 《金融纵横》2007,(11):49-52
本文选取了因会计信息披露不符合规定而被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为基本分析样本,从公司盈利能力和股权结构两个方面,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盈利能力越差的公司越倾向于违反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反而倾向于遵守披露规定;流通股的比例对会计信息的披露状况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美国会计准则均禁止使用权益结合法,而我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仍将权益结合法作为合并会计处理的方法之一,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本文从权益结合法的账务处理入手,分析了权益结合法下的利润操纵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指出权益结合法在我国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企业合并中的权益结合法利弊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最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修订了第 16号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企业合并》 (APB Opinion, No.16),正式取消了权益结合法。可是,我国除关于企业合并的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提到合并可以使用权益结合法外,尚无其他相关规定。但实践中,我国已有使用权益结合法的案例。 本文拟就美国取消权益结合法的原因和我国使用权益结合法的主客观条件,探讨一下权益结合法的利弊所在。 一、 美国取消权益结合法的原因——权益结合法的弊之所在 从世界范围看,处理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主要有两种,即购买法 (Purchase method)和权益结…  相似文献   

16.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规范,历来有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两种。在我国,采用购买法进行企业合并,是现时和以后进行企业合并的主流,但由于目前不少企业重组合并是在同一集团内部进行的,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合并的会计处理仍然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因此,新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将我国的企业合并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大类型,并相应的规定了类似于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会计处理规范。通过分析研究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定义、两者联系和区别,并重点介绍这两种方法下的具体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透明度问题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备受关注,本文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这一微观角度入手,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动机与影响因素,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历程,指出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公司治理、内控机制、法制建设、外部监督、投资者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企业间竞争而引发的产权转让,以及在转让过程中产权交易市场的形成的形成和WTO的加入,企业合并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处理企业合并有两种方法:购受法和权益结合法。在我国,前几年颁布了一些企业合并方面的会计规定基本采用购受法,但不够完整和详细。事实上,在实际的会计处理中,有些企业采用的权益结合法。笔认为,企业合并最好不要采用权益结合法,应采用购受法,但购受法亟需调整和完善,以便为报表使用提供完善,全面的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19.
企业合并中采用的会计方法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二者各有其特点、优劣个适用范围。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在会计处理方法上、会计信息质量上以及二者的会计后果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方丽 《财会学习》2016,(23):1-4
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所有公开披露的信息之中的核心内容,起着关键的作用,会计信息披露在证券市场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在现今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越来越多,其中会计信息的提供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基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角度,研究他们会对会计信息披露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处理,对提供者与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内部组织之间进行博弈分析,从提供者之间进行博弈分析,并且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提供者对会计信息披露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