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辉 《辽宁经济》2006,(1):62-62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以下称股改)意义重大。它是国家,地方政府、上市公司、投资者多赢的举措。上市公司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摆正短期得失与长期利益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我省上市公司的股改工作得以顺利快速进行。下面对股改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和领会。  相似文献   

2.
林克利  陈媛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3):96-100
文章采用市场收益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医药行业的股权分置改革所产生的市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股改前后累积非正常收益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所研究的事件期间对价支付率对累积非正常收益具有最为显著的影响,我们所关心的股改后的流通股比例对累积非正常收益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海懿 《新财经》2006,(1):78-81
何为股改的对价标准?这是一个在股改中始终引发巨大争议的问题。正是因为对价标准的缺失, 股改陷入了一种混乱的局面:流通股民在疾呼股改是一种侵权和掠夺,非流通股股东则声称是己方资产的流失,更有一些法律专家认定“股改是无效的法律行为”。在《新财经》2005年12月号《“重复博弈”与股改思路的调整》一文中,我们曾经根据“重复博弈”理论推导出股改博弈成功的条件是对价必须  相似文献   

4.
股权激励从1999年开始被引入中国证券市场,尽管也有尝试者,但一直大面积未付诸实施。但在眼下的股改大潮中,为了提高公司股改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将股改与股权激励结合起来,鼓励公司在股改同时,完成管理层股权激励。于是,股权激励方案成了股改中的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巴祥松 《新财经》2006,(7):96-97
截至6月5日,随着股改第35批上市公司名单的出台,沪深两市完成股改和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总数已经达到991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2%。  相似文献   

6.
许珊 《珠江经济》2005,(11):76-81
股权分置股改方案是目前我国股市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首二批股改方案中因有太多人为因素,备受市场质疑,如对价支付谈判及其可能引起内幕交易,目标多元化,无广泛适用性(含B股和H股如何股改)等等,最根本的原因是其股改方案太具局限性,没有抓住股权分置的本质和遵循科学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7.
2004年5月9日,我国开始了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工作。随后在2005-2010年间,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和中国农业银行分别实现了股改并上市。本文主要基于单要素指标的分析方法,以股改前2000-2003年指标值的平均值用来衡量银行股改前的效率水平,并以股改完成的2009年的指标值衡量股改完成后的效率水平,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改进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导论 股权分置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中指出:今年要基本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继续搞好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创新和发展。随着6月4日下午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了全面股改第35批名单,股改公司的比例已占内地股票市场上的60%以上,股改可以说是进入了攻坚阶段。目前,各个公司推出的股改方案不一,有配售方案、基金方案、权证方案、回购方案、转股方案,到底谁是谁非也无定论。但是股改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实现股份全流通,发挥证券市场的应有功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宜萍  邓锦 《天津经济》2005,(12):36-38,41
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时限的临近,如何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各界十分关注的焦点。尤其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步伐加快也已成为不争的实事。中信银行作为未进行股改上市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其严峻程度可想而知,但中信银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追求市值利润的经营理念,依托中信公司的综合实力,凭借18年来的业务优势、  相似文献   

10.
非流通股的存在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特殊之处。文章探讨了中国银行业股改对A股银行股的影响。文章将样本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组,并对以下方面进行研究:计算并检验累积超额收益率(CAR)的显著性,发现多数银行股在股改期间获得了显著的正的累积异常收益率;利用GARCH(1,1)模型,证明改革对波动率并无太大影响;检验系统性风险在事件前后的变化,表明股改后CAPM解释国有商业银行股表现能力的提高,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较为接近;展示一些财务指标在股改的影响下有了持续渐进的改善。总的来说,尽管改革产生了正面影响,仍有一些问题在改革中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1.
目前股权分置改革46家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又推出95家股改公司,随着《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意味着股改全面铺开,也就是说将进入攻坚阶段,真对上市公司存在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意见》给出了许多股改灵活性指导性措施,便于股改能够顺利推进。尤其是《意见》明确提出“对于绩差公司,鼓励以注入优质资产、承担债务等作为对价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相似文献   

12.
股改近期呈现提速趋势,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明年很有可能完成这项史无前例的改革.不过也应当看到,股改后留下的问题依然很多.股改之后的市场将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格局呢?我们认为,股改之后最大的一个难题是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之后,由于其天然的优势,也即是历史原因导致其持股成本低,与流通股股东的成本有巨大价差,市场有可能出现非流通股大量抛售以套现的情况,这有可能对市场产生相当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开放潮》2004,(5):50-50
4400个管理者职位竞争上岗,1100名管理者“下课”。4月27日,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试点之一的建设银行,终于打破沉默,首次向社会公开股改进程。  相似文献   

14.
林克利  陈媛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3):96-100
文章采用市场收益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医药行业的股权分置改革所产生的市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股改前后累积非正常收益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所研究的事件期间对价支付率对累积非正常收益具有最为显著的影响,我们所关心的股改后的流通股比例对累积非正常收益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股改中股市的异常波动现象,通过协整检验和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的实证分析,得出本轮股改中股价下跌的真正原因并非是大小非解禁本身,而是由解禁所引起的市场中的恐慌心理。并经进一步的分析可得,股市中恐慌的来源是机构投资者,其由此产生的规避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上述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股改中对价设计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6.
李斌 《新财经》2008,(7):30-31
第一个提出股权分置改革的人是张卫星。三年过去了,我们再次采访这位股改专家。他对于股改的成果作何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中国建设银行9月22日顺利通过港交所上市委员会聆讯,根据港交所惯例,通过上市委员会聆讯,建行最快可于10月份在港交所上市。建行上市是继交通银行之后,第二家海外上市的中国商业银行,也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第一家上市银行。建设银行去年9月完成股改工作,挂牌成立了建行股份公司.之后积极筹备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时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近日也透露.该银行将在明年年初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出售20%的股份。工行股改也有重大进展,股份公司即将设立,而农行正在修改股改方案,为尽早股改上市积极作准备。  相似文献   

18.
孙航  邵维佳 《中国经贸》2009,(24):120-121
股权分置改革(以下简称“股改”)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股市最为敏感的问题。2005年4月的“股改”作为我国股票市场的一次重要尝试,从务虚讨论到务实开展,历时长、涉及面广,其初衷由之前的单纯变现转变为解决非流通股股东流通权的取得问题、强化市场对上市公司约束机制。此次改革后大盘连续攀升并不断创出新高,使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少有的市场繁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量的研究分析都一致肯定了“股改”的重要推动作用。2008年非流通股“解禁”到达高峰期,股市一路下跌,2008年4月20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股东集中出售超过一定数量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行为进行规范。接着,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出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客户证券交易行为管理实施细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限制交易实施细则》,严管大小非减持。目前深沪两市“股改”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但是“股改”后续非流通股“解禁”对于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化存在什么样的影响,“解禁日”前后股票价格的变化路径如何却不得而知。本文从“股改”历程入手,剖析了“股改”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以便为理解上市公司“股改”行为的后续市场反应提供有益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分析展望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晓农 《开放导报》2006,(5):104-106
本文采用已经完成股改的38批共1011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股改所引起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变化、第一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率分别变化以及绝对控股股东变化的情况,并分析了由此变化对资本市场、公司治理、中小股东利益、内部人控制以及公司经营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陆俊龙 《中国报道》2009,(1):105-105
从2007年8月至今,有一股寒流始终困扰着我们的资本市场,那即是股改过后的“大小非”问题。那么,我国究竟应该如何股改?我认为英国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不错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