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精神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中国人可贵的人格特质在疫情防控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彰显,是这场疫情阻击战取得胜利的精神法宝。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开展中国精神教育应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用好这本"教材",从个体的自我精神教育、家庭的精神教养、学校的精神培育和大众媒介的精神传播等不同路径来全方位付诸实施,为进一步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提供精神保障,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精神是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精神着力点。在十九大报告全文中,“奋斗”二字是总共出现了30次的高频词汇。我国大学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奋斗精神,如何挖掘运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中国特色教育资源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目标、奋斗品格、奋斗信心和奋斗姿态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3.
基层社区防控已然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环节,因此社区动员能力对社区疫情防控的效果至关重要。但社区在重大疫情防控过程中动员能力的局限性,反映了社区动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社区共同体意识即公共精神的淡薄;二是社区动员体系的不完善;三是基层组织治理能力的不足。因此,需要从社区建设、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三个方面提升社区动员能力,集中力量、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对中国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最具感召效应的教育资源。高校要用好战"疫"一线教材,充分挖掘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深入浅出开展好高校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通过梳理中国精神新时代内涵及价值,以重视理论对现实的价值指导、重视情感力量对思政教育的重大作用、重视创新思政教学模式为三个着力点,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为淬炼大学生思想提供机遇。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挑战,中华儿女在短时间内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积极奋战,形成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是中国智慧、中华文化力量在战争中的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抗疫精神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疫情的根基优势。依靠人民群众,疫情防控阻击战将会有最广泛的根基优势;脱离人民群众,疫情防控阻击战将会失去力量之源、胜利之本。  相似文献   

7.
抗疫精神是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意。高校可以从抗疫精神中五个维度出发,用“生命至上”的精神启发大学生的为民意识,用“举国同心”的精神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用“舍生忘死”的精神造就大学生的英雄品格,用“尊重科学”的精神孕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用“命运与共”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国际担当,从而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育人中起着重要作用。抗击疫情中所涌现出的“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事迹、“充满信心、敢于胜利”的乐观态度正是思政教育鲜活的教材。将抗疫情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中,不仅能够引导青年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人生理想之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还能有效地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深度转化。  相似文献   

9.
2月15日,学院疫情防控领导组召开新学期疫情防控专题会。院长孙华东、副院长尹达恒,疫情防控工作领导组成员、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领导组成员通过视频收看了全省教育系统第二十九次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议。视频会后,领导组就新学期安全开学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后勤处、人事处、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的防疫职责。  相似文献   

10.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在中国革命精神系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从构成上看,红船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因子作为思想内核,为推动中国革命精神始终走在先进思想前列提供了前提条件;继承并纳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成分,奠定了先进的中国革命精神系统的保障基础。从作用看,红船精神是流淌在中国共产党血管中的基本能量,在当今不断发展的中国革命精神研究中充分体现出其特点,为推进中国革命精神系统化研究做出了贡献。从结果看,红船精神在推动中国革命精神建设和中国革命发展中谱写了恢弘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红船精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史,具有深厚的民主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从狭义革命视角而言,中国革命精神的形成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二是经历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起点,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也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不断克难攻坚、成长壮大的原动力;更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坚定信念、上下同心、攻坚克难、求真务实,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实质上具有同源性、在育人功能上具有契合性、在价值引领上具有同向性。从价值维度来看,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引导学生以史明志;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筑牢学生思想防线;厚植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激励学生化爱国情为报国行;挖掘鲜活的抗疫素材,展示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所以,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抗疫精神、在网络平台中深化抗疫精神和在实践教育中弘扬抗疫精神,推动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实践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3.
疫情背景下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要充分把握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深刻把握好四个时期培育和弘扬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主要通过用好线上课堂讲好中华民族精神、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创新教育形式、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激发中华民族精神、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条件践行中华民族精神,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疫情防控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化、规模化地采用线上方式进行教学,这一模式对教学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和研究线上教学实效性提升的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适应疫情防控形势要求,针对线上教学的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统筹设计线上教学的全程教学方案,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充分彰显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中国担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活的素材,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载体。充分挖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蕴含的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探索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国防精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国家安全和防务方面所形成的特有的观念、意识及精神状态,是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在长期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采办和贸易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行业特征的一种精神,它生动而集中的表现为“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其融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爱军尚武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于其中,是中国特色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安全和防务活动以至增强整个民族凝聚力和提高综合国力方面,军工国防精神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  相似文献   

17.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之源.她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光大、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建党活动而逐步形成,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90多年来,“红船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弘扬并不断创新发展“红船精神”,凝聚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全国开展了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学术界也对疫情从多角度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研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理性分析疫情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反思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完善思政教育方法、优化思政教育课堂等举措创新思政教育,为疫情防控和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继承和创新中国精神,应对认同危机,需要重温长征精神。一方面,长征精神既有实践价值,包括实践自觉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长征精神具有实用性、时代性和稀缺性、民族性的理论品格。由此,新时期认同和践行长征精神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继承和创新红色基因,提升实践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凝聚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同志对红船精神、中国梦及中国精神的阐述,是对党的精神之源的概括,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时代价值,体现了他对党的理论和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弘扬中国精神是体现“三个自信”、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