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塑造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塑造大学生公共精神的主要途径是要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素质,营造浓厚氛围;提倡大学生自主自律,加强其公共精神的自我修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育其志愿服务精神;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创新、奋进的职业追求与价值取向。学校是培养“工匠”的重要基地,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和思想人才。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时代特点入手,论述了在学校学生管理中引入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和必须采取的措施,使得工匠精神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从而优质高效地完成工匠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3.
工匠精神是工匠群体为了追求极致和完美的产品品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长期稳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质。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条件下,尽管工匠精神的实质不变,但其内涵会有所差异。比如,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体现的是手工劳动者技、艺、道的统一,主张技近乎道、道技合一;而现代意义上,工匠精神的主体已经扩展到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职业精神,大致包含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续专注、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一丝不苟、服务社会等方面。新时代国有企业的工匠精神则呈现出历史传承性、关联性、多主体性、使命性、协同性五个典型特征。面对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履行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使命、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及当前工匠精神培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国有企业要在培育工匠精神上提出可行性的实践方案,做到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对工匠精神培育的统一领导;坚持以教育培训为支撑,发挥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优势;坚持以文化育人为核心,塑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现代企业文化;坚持以典型宣传为导向,营造崇尚和学习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健全技能人才培育选拔体系。  相似文献   

4.
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高校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敬业勤奋的积极劳动态度、提升创新进取的劳动品德、涵养高尚的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精神财富。高校开展劳模精神教育,需要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营造浓厚的劳模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劳模精神教育校外校内实践过程历练,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诠释与弘扬劳模精神,以培育高校大学生的劳模情怀,激发其劳动潜能,塑造其劳模品质。  相似文献   

5.
艰苦奋斗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演变出来的,是推动我们民族进步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对塑造大学生的灵魂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在论述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后,提出用艰苦奋斗精神塑造大学生灵魂需要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地位,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三维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塑造民族精神培养合格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精神就是本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积淀起来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塑造民族精神对大学生实现科学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必需要有高等学校的正确引导和广大学生的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7.
职业技术人才支撑着社会各行业的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并输送职业技术人才的重担。在职教改革的关键时期,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显得非常紧迫。以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在分析工匠精神融入该专业必要性及目前该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开设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高职院校,就如何提高该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出了培养对策,旨在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素质,适应企业需求。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及提升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目标,科普工作能够在提升大学生科学知识储备、传播科学家精神、塑造科学品质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以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为出发点,在分析科普工作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影响机制、总结目前高校科普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科普工作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三种实现路径,并分别从科普基础建设、科普人才建设及科普研究建设等方面建立了高校科普工作保障机制,从而对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及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蒙美宏 《进展》2021,(2):103-104
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保障。本文首先探究了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融合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目前在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技能竞赛是促进高职院校进行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使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进而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技能竞赛的标准、选拔过程以及结果可以加快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获得与提升,进而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提供新的方向。基于此,文章阐述了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增强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等以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策略,以期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今的职业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尤其是对形象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加需要细致、严谨的工作学习理念。以职业院校形象设计专业为研究主体,探索其基于“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培养举措,研究认为目前形象设计专业存在之师资与生源不匹配,形象设计行业需要具有专业技能与高职业道德、素养型的专业人才等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形式,提出基于“工匠精神”理念之下的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出应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向现代学徒制转变的速度与力度;尽快建立合理的教师教授与学生实习体系;与此同时,形成与教学、工作相适应的过程评价机制,以期实现对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并促进专业课程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对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观念作祟;校企供需之间相互脱节,市场经济固有的趋利性和盲目性。培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崇尚劳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优化结构,建立完备的职业培育体系;凝神聚力,着力打造独具风格的企业文化;制度保障,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和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工匠精神与艺术设计专业的联系,将工匠精神置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予以阐释,即"设计技能、职业态度、艺术素养"三方面的培育。文章立足该理念,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将工匠精神培养注入实践教学体系中,以解决当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塑造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而从目前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其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严重失衡。本文从职业精神的内涵入手,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缺失的表现,对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以及途径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5.
工匠精神培育对于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上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尚未形成体系、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需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进行系统设计,分层分类重构培育体系,整合优势资源,一体化推进工匠精神培育的持续性开展,同时加大工匠精神宣传力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校企协同的工匠精神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及方法均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动力性.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动力性对于满足大学生精神需要,激发正确行为动机,实现其自由而全面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两路"文化所体现出的人类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形成了自强不息、团结和谐、爱国为民的精神价值。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将"两路"精神融入高校育人体系中,不仅能够从思想层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还能对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育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责无旁贷。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剖析工匠精神经过历史嬗变后的当代科学内涵,阐述培育的现实意义,继而探索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要真正发挥好教学科研信息中心的作用,除了加强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外,必须同时重视图书馆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培育和弘扬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高校图书官员要从恪守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树立图书馆职业意识、培育忠于职守及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发扬团结和谐的团队精神等方面培育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调查为出发点,以健康医疗服务项目为重要载体,通过寻找健康医疗服务与工匠精神二者的契合点,分析健康医疗服务在培育工匠精神中的意义。通过加强健康医疗服务的培训与指导,完善激励机制,打造品牌平台等路径,深化健康医疗服务在夯实工匠精神基础,丰富工匠精神培育方式,构建工匠精神价值体系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