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空城计"的意思是,在己方无力守城时,"虚者虚之",故意向敌方暴露城内空虚,使敌方"疑中生疑",担心中其埋伏而撤围.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招.  相似文献   

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静夜思》沉浸着李白的思乡之痛,但李白的故乡在何方呢?往事越千年,今天,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纷纷自称是李白的故乡,点燃了李白故里争夺战。  相似文献   

3.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漫不经心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而敢于质疑问难,则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思是疑的前提,疑是思的发展.只有疑与思结合,才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推动学生个体学习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漫不经心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而敢于质疑问难,则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思是疑的前提,疑是思的发展。只有疑与思结合,才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推动学生个体学习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智敏 《中国西部》2012,(30):92-93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我一直特别重视在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合作解疑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毋庸置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是个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问题,而且是个教学原则、教育观念问题。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使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出现的微小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谋略.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只要不因小失大,即使是小胜,也不应放过.淝水之战,东晋军正是因为抓住战机,乘前秦军大乱而取胜,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相似文献   

7.
苏燕 《中国西部》2012,(36):76-7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先教有疑。"当代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许多教育家都大力倡导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质疑即提出问题,质疑过程就是在学习中不断  相似文献   

8.
任月敏 《魅力中国》2013,(17):206-206
设疑是有意识的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艺术。课堂设疑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9.
古诗的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整合、设疑、探究、创新四者紧密相联,让我们的学生在整合、设疑、探究、创新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注重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优美语言",提倡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张金彪 《魅力中国》2010,(1X):134-134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质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意识;质疑,能开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疑是学生思维的棱角,有疑才有思,才有问,才有进步,才有创新。敢于质疑问难,则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思是疑的前提,疑是思的发展。只有疑与思结合,才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多思能破疑,更能拓宽思维,推动学生个体学习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认识的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相似文献   

12.
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认识的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相似文献   

13.
罗元果 《魅力中国》2013,(22):203-203
一、激发学生兴趣,重视课堂导入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机遇,创新教学艺术,培养强化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呼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学生应共同探讨。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和动机,处处设疑、激疑。例如在教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一节课中,最初是完全开放,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14.
强小荣 《发展》2010,(7):143-143
近期,我学习了河南省西峡县杨文普团队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得到很大启发。“三疑三探”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用心摸索,大胆尝试,让“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根据不同内容合理调整,灵活运用。本文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苏教版)中的《广玉兰》(作者陈荒煤)教学为例谈一谈认识。  相似文献   

15.
徐文博 《魅力中国》2011,(4):164-164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深入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的“独脚戏”。激疑与质疑始终应该相辅相成,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启发每位学生都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活动才能得到深入,素质教育才能得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吾友马少华在《中国青年报》(2001.1.17)上发表《不是"职务之便",应是公民之使》一文,对山西省纪检委有关领导就《山西青年报》记者高勤荣被指控受贿罪、诈骗罪、介绍卖淫罪一案发表的一段谈话提出质疑。该领导称:"省纪委1998年初就接到高的报告(笔者按:指高向省纪检委反映,运城地区耗费两亿多元大搞欺上瞒下、劳民伤财的‘假渗灌’工程),调查后发现高反映的情况有很多不实之处(笔者按:这‘很多不实之处’,始终未见其详);这样,他们(笔者按:‘他们’疑应为‘我们’)决定对高进行调查,记者也不能利用职务之使,胡乱反映情况。"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对于谱牒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贵卿大夫、贱民的思想和“疑以传疑”“阙疑征信”的精神,这些思想的得失对于当今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情感,创设情境,巧妙激疑,在学生情绪亢奋中传授知识,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赵玲 《魅力中国》2014,(20):154-154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教师重视学生质疑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张慧蓉 《发展》2011,(5):141-141
“问题情境”是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正是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思源于疑,我们应当让课堂存在“问题”,用问题去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去引领学生探究。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