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格权先于身份权”原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法是权利法,权利是民法的核心,民事权利原理是核心的核心。依照天然原理有机排列,权利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法治是权利的天然秩序复现。本文通过对“人格权先于身份权”民事权利原理的观察,提出恢复“人格权先于身份权”天然秩序来之不易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环境人格利益作为人格的应有内容,是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要素或者条件。它体现了人对环境资源生态价值与精神价值的需求,包括环境物质性人格利益和环境精神性人格利益两个方面。在现行的民法制度无法对环境人格利益提供全面保护的情形下,应当将以环境人格利益为客体的环境人格权独立为一项具体人格权。这不仅是现代人格权的发展趋势,也是环境权私权化的必然要求。与其他具体人格权相比,环境人格权的客体具有特定性。它是一项总括性权利,具体包括生命安全和健康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宁静权、眺望权和景致权等。鉴于环境人格权的特殊性,对环境人格权的民法保护也具有保护限度和保护方法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企业家人力资本投资决定了企业家既具有一般人力资本的属性,还具有其他特点,如高回报性。作为现代生产的一种要素投入,企业家人力资本进入生产成本,其获利及相应的权利已成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本质所在。不论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观念,还是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都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应归企业家个人所有。从产权的实现来看,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因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问题,关系到当事人的哪些权利受到侵犯可以请求精神赔偿。从立法上确立国家赔偿案件的精神损害陪偿制度,有利于阻却侵权行为,保护人格权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精神损害就是民事主体侵害自然人、法人的民事权利,造成的自然人生理、心理上的精神活动和自然人、法人维护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动的破坏,最终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探讨,从侵权行为所侵害的民事权利角度来看,精神损害赔偿应适用对一切人格权的侵害和部分身份权的侵害。从损害利益的角度来看,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精神利益的赔偿和精神痛苦的赔偿。  相似文献   

6.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2月26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得以人格权利受到侵害为由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本文从一个真实的案例出发,质疑这一规定的合理性,并指出那种仅以自然人的生理特点为由而否认法人人格权的说法是武断和片面的。为了真正地实现损害赔偿制度的目的,切实充分地保护法人的人格权利益,精神损害赔偿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7.
唐光怀 《企业家天地》2007,2(6):123-125
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是舆论监督法律关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主体。其权利义务的划分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法治化的成败。知情权、采访权、报道权和人格权是其主要权利。保守国家秘密、尊重司法独立,尊重公民、法人人格权、维护社会和谐是其主要义务。  相似文献   

8.
杨怀育 《大众商务》2011,(11):121-121
人格权商品化制度构建重在保护人格权商品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商业价值,对当前我国司法实践做出明码的指引,也是对我国人格权法理论的做出有益的完善。本文阐述人格权商品化制度中的理论基础、厘清法律关系要素并对立法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根据民法对公民人格权的确认,就侵害公民人格权的要件、侵权的表现形式及其承担民事责任方面作了深入地分析、探讨。指出了民法对侵犯人格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缺陷,使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对于侵犯人格权精神损害赔偿应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现有国家赔偿法对人身权的损害赔偿存在单面性,即将权利主体“预期收益”的财产损失,混同于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不符。在国家赔偿法中实现精神损害赔偿是普通法律制度实现宪法精神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劳资间分配份额不是要素边际贡献或劳动力价值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工资是劳动市场上劳动供求规律所决定的“劳动商品”的劳动价格,职能资本所得剩余的数量则取决于劳动所得份额的多少。要素分配的具体比例是各种社会力量的均衡,是市场因素、制度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涉及公民人格利益保护的重要问题。但在我国,刑事犯罪中精神损害赔偿尚属法律空白。随着法制观念的深入,人们对自身利益和权利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精神损害赔偿作为维护公民人格权有效的方法,越来越受公众重视。本文从我国刑事领域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现状出发,分析了现行法律排除精神损害赔偿产生的弊端和问题,论证了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现有国家赔偿法对人身权的损害赔偿存在单面性,即将权利主体“预期收益”的财产损失。混同于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与正式写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不符。在国家赔偿法中实现精神损害赔偿是普通法律制度实现宪法精神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民法典制定工作的展开,关于民法典的体系问题在学界是众说纷纭,其中争论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人格权是否要独立成编。人格权作为一项新兴的权利,在德、法等国家的民法典中规定甚少。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格权制度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作为一项基本的民事权利,人格权独立成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不揣浅陋,试通过本文论述人格权独立成编。  相似文献   

15.
公共利益不是洪水猛兽,公共利益也不应该成为行政机关剥夺或者损害公民合法财产权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工作的权利,也有休息的权利。但何为休息的权利呢?是不是躺下睡一大觉就算休息了呢?显然并不那么简单。人的疲劳的有身体物理性的疲劳和精神的疲劳之分,物理性的疲劳可以通过睡觉来解决,精神的疲劳却要复杂得多,而对现代人来说最致命的不是物理性疲劳,恰恰是精神疲劳。  相似文献   

17.
格式塔理论为意境的传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格式塔理论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文学审美不是消极被动的感知,而是读者通过创造性地思维对作品要素进行重组而生成新的意象整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数字化技术对精神权利的保护造成了严重冲击,但并非如某些人所断言,因特网是作者精神权利的“终结者”,网络时代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两者一起构成了版权制度的核心。面对挑战不能束手无策,应该从分析精神权利保护在世界范围的现状入手,了解精神权利未来的走势,在网络空间为精神权利安排一个最恰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在有关企业性质问题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企业具有合约性质,即企业是由各种要素缔结而成的合约结构,但人们对何为合约的缔结主体以及合约主体在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等问题还存在很大争议。我们在对企业的资本性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是一个专用性资本与通用性资本的特别合约”的理论假说,并根据奈特的风险偏好差异学说对此进行分析,以此来解释企业合约中要素之间的产权关系及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去年新修正的商标法增加了“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这一条款,有些人遂据此认为国我国已放弃了“申请在先”原则,其实“在先权利”,主要包括外观设计的专利权……等民事权利,恰恰不包括商标使用的在先权利。至于不得到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的规定,只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采用的“使用在先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