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比试验、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当前高职院校开设“专项+田径”综合体育课程模式问题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专项+田径”综合体育课程模式相比单一专项课程模式具有以下优点:一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二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提高教学质量;三更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意识的培养、运动规律的掌握、运动能力的提高和锻炼习惯的形成,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笔者依据“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建立了针对职业平台课、职业技术课、岗位实训课的课程考核模型。结合课程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强调全程性、全面性的过程评价,这样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实践“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逆向工程技术作为全国职业大赛的项目,已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引起重视。为了培养掌握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面向工业设计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教学与实训课程,实训中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辽宁省工业设计实训中心为主要平台,结合在全国相应职业大赛中获一等奖的经验,针对逆向工程技术课程建设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从课程定位、职业能力岗位、课程设计、课程支撑平台等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虚拟公司训练体系优点、特征的分析,结合我院国际贸易类专业办学现状,对专业课程教学中的——VCTS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应用。国际贸易专业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实训+实践+讨论”的全方位训练学生职业技能能力为宗旨,以国际贸易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出发点来进行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5.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会计专业教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职业教育高专、本科及硕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会计职业能力培养基本思路是:课程体系重视会计职业入门教育,减少内容重复课程,重视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结合,注意跨学科课程的结合。教学方法上,财政加大投入,加强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加实训、案例教学课时;鼓励教师从事实务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考核评价可以采取“实务(案例)资料分析报告+闭卷考试+单元模拟作业+综合岗位模拟作业”模式。  相似文献   

6.
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我校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着专业设置狭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当、实践环节薄弱、职业针对性不强等一系列弊端。高专教育要根据专业方向和特定职业的岗位规范和技能要求,根据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即“以需定供”,来确定课程结构,为此,我认为可以实行“基础平台 专业知识 技能模块 资格证书→专业(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模式,即根据不同专业(专业方向)的性质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包括社会人、科学方法论和技术工具类课程的基础平台,搭建学生吸收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框架,在此基础上以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环节为原则,设立合理灵活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体系。  相似文献   

7.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目前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和完备的教学模式。高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组织机构。创业教育对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实践性要求更高。因此,要以创业所需基本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不断完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建设,突出“活动+实训”实践课程环节,建立健全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不但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考取土建施工员证、土建质检员证、资料员证等建筑业关键岗位证书的核心课程,是支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能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一门课程。一体化课程改革既要按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进行设计,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依据职业能力,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及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改变原有的课程教学和章节式教学,通过设置工程项目和职业工作情境,完成建筑施工知识、技能、素质和岗位要求的培养,促进学生掌握建筑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淡竞技、重健身”。文章通过分析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体育教学要改革与创新,并认为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改革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现代体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符合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俱乐部形式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学会健康生活的知识与技能,为运动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的专门人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文章针对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工技术与基础施工》这门课程中土工试验这一实践性教学,谈谈"理实一体"和"任务驱动"有机结合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容易出现“快餐式教学”、“单轨式教学”和“重复式教学”。这三种情况,缺乏有的放矢,忽视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其出现的技术层面原因,主要是没有处理好教材与课程开发的关系。开发态度课程和行动课程,有利于解决有关情况,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认同、内化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有利于与专业职业课程开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厂中校”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协同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厂中校”现代学徒制的内涵、模式,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升了课程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文章对探索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践行“德技兼修、育训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以高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核心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从制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和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展示如何依据课程知识模块的特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以期为高等职业院校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实训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实施“专业技能+真实项目”的实训课程改革可使学生及时把握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2+1”模式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深入教学改革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学生前两个学年在学校内理论学习与实训,“1”是指将第三学年作为综合实践年,将学生组织到企业进行顸岗实习,“2+1”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改进。基于PDCA循环理论基础上的质量改进策略,对推动“2+1”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模式主要有价格竞争、技术竞争和品牌竞争,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型企业一般选择“品牌+技术”或者“技术+品牌”的模式,小企业集群一般选择“价格”或者“价格+技术”的模式,科技型企业一般选择“技术+价格”或者“技术+品牌”的模式。要依据企业的类型和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1+X”证书制度的推行,对于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了显著作用,“课证融合”是“1+X”证书制度的重要推手。“Web应用软件测试职业技能等级”认证逐渐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在“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中融合“Web应用软件测试技能(中级)标准”,使课程标准符合职业标准,并围绕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进行改革,使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可顺利通过Web应用软件测试技能(中级)考试,通过课证融合提升教学绩效。  相似文献   

18.
《数控装调技术综合实践》是机械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笔者近年来对于该课程的实践,本文针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认为可以数控系统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场教学,采取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训练互动,学生提问和教师指导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平台+岗位"的IT职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已是高职教育者的共识,本文着眼于“平台+岗位”上,结合IT职业岗位,构建IT职业岗位课程体系和技能体系,并进行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0.
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该文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以“一个中心,两个层次,两种形式,四个体系”模式构建了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条件体系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出以“职业岗位群一综合能力模块一能力要素一课程体系”模式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一年二期制”+“准就业制”模式创新实习模式;以“一中心,二基地,三资源,四措施”模式建设实训实习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