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黄英》管窥蒲松龄思想的超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作家蒲松龄的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传世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借花妖狐魅的故事,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对社会丑恶现象予以严厉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同时。作为冷静而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精神的成熟作家,他接受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主动站到历史前进的思想前沿,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揭露黑暗,更歌颂光明,表达希望,宣扬民主,鼓励斗争,为普通大众指出通往幸福王国的道路。本文试图从解读《聊斋志异》中的《黄英》篇入手,揭示蒲松龄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2.
对于拥有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来说,只有正视历史,熟悉历史,才能准确把握其精神意旨。文章采用历史还原批评的方法来解读《九三年》的历史环境,借以阐明作家人道主义思想观点的现实依托及其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3.
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十七年"文学到当下文坛,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屡经波折,星火相传至于今,对当代作家、批评家的影响日益深入。回族作家马金莲创作的中篇小说《长河》是其中的优秀之作,价值意义丰富而曲折,与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数次转向相牵连,文本中隐含着由宗教人本主义到世俗人道主义,上升至生命伦理人文关怀的理念取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分析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所映射的狄更斯的悲剧童年和他日后文学创作风格之间的联系,认识其深邃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本文认为《大卫·科波菲尔》正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的有力体现,作家以主人公悲剧的童年经历唤醒人们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儿童的广泛关注,以期改变其在社会中生存状态。同时,也反映出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既有积极的一面看,也有相对消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讽刺意味浓厚的现实主义作品的背后有着浓浓的人道主义博爱情怀。作品中能够表现他人道主义博爱思想的文学元素莫过于他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双城记》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剖析,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博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里,鲁敏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城市平常人物的平常生活,揭示城市现代人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生存困境,对人性与存在本质进行了尖锐的追问。作为一个时刻关注人类精神世界与生存困境的作家,鲁敏的城市批判小说在对现实世界的描摹中含着先锋性的因子。  相似文献   

7.
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作了第二次批判,对象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通过这一系统的批判和改造,马克思试图划清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真正地告别旧哲学。从总体来看,青年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基本上还是以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为基础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还没有真正把握住黑格尔辩证法的深刻处。本文主要论述了青年马克思这一批判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是一位有着强烈种族意识的作家,面对黑人的过去与现实,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对同胞命运的关心和同情,始终把黑人的历史和前途作为作品的主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死亡主题是作者始终怀揣在心又未直接表露于笔端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小说中死亡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对社会的批判来发掘这一主题的深层内涵,从而更好地了解作品以及作家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9.
刘秋红 《企业家天地》2009,(10):193-194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企图把精神分析的方法和社会批判的理论结合起来,从分析人、人性入手,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社会的人格和无意识状态,从而构建他的人道主义的社会理论。他的人道主义社会思想,对我们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思想进程是从1845年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开始转变的,从意识形态的非科学到科学,从人道主义到实证主义的理论总问题转变。但笔者并不赞成其观点,笔者认为,在马克思思想进程中并没有所谓的认识论断裂,而是认识方法和逻辑理论的差异。他只不过一开始用哲学、伦理学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而后期则是用政治经济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文坛上,萧红是一位极具特色的天才作家。她短暂而苦难的一生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正是凭借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作家认真地观照自己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生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整个人类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吴敏 《嘉兴学院学报》2004,16(6):122-125
文章通过对《双城记》中狄更斯革命暴力的理解和人与人性的诠释等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重新界定了狄更斯有关革命、暴力革命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探讨了作家人道主义的“谴责”和“幻想”。  相似文献   

13.
杨显惠夹边沟系列小说采用了历史批判这一主题,其对强权意志的批判体现出"错位"、"历史缺席"、"不动声色"的特点。通过对"批判"的深度审视与辨析,在面对当下情绪化文风和享乐主义风气较为浓厚的文坛,发现杨显惠夹边沟系列小说产生了一种新的批判意义,即一种批判的"历史主义"价值。  相似文献   

14.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不朽名篇,作者斯坦贝克是美国著名的写实主义作家.在《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塑造了诸多的人物形象,通过主人公艰辛的逃难历程,凸显了人性的伟大.同时,在历史运动的迁徙过程中,也使女性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而且彰显了女权运动背后的价值寓意,那就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和价值寓意.  相似文献   

15.
屠格涅夫晚年在孤独与病痛中,完成了散文诗集的创作,其中透露出作家内心的悲伤、忧思,更充斥着作家对生命、生活执著的信念及对祖国人民、对人类深切的关注与爱。这种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是文学的永恒话题,也是屠格涅夫散文诗不朽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从政治角度讲,梁启超一生精力都贡献在了民主宪政、关怀人民疾苦及民众思想的启蒙和改造上。伴随其政治主张的改变,梁启超对于国民的态度也在历史事件的变迁中发生着变化,从民权、民智的启蒙到”新民”思想的形成,再到辛亥革命前的动员民众请愿开国会,再到任职官位时的批判国民,最后到晚年的国民运动思想。他对于广大民众的关怀和教育一刻都没有停歇。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作为党的领导集体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学问,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历史主体与历史客观之间的逻辑互动,是历史理解与历史批判以及历史阶段性与历史过程性的有机统一,内蕴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相似文献   

18.
传媒手段的普及使得“公众”成为知晓的主人。大众传媒的批判功能因此在“盲目批判-知晓共识-理性批判”这一过程中得以加强被变得更有针对性。在知晓共识基础上的批判才是科学的批判。传媒手段的普及使得“公众”成为知晓的主人,他们在共同知晓的基础上已经有能力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公共领域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就该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所以,新传媒的盛行使公共领域的重构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深受清教思想的影响,由于清教主义自身积极性与消极性共存的复杂性,霍桑对清教的态度也是复杂的。认同、接受与怀疑、超越共存,他一方面肯定了宗教思想与价值,另一方面又批判了清教社会对人的精神的负面影响。霍桑的代表作《红字》表现出他对清教伦理道德的接受与怀疑。他的接受反映在研究人道主义及灵魂的再生方面,而他的怀疑则表现在揭示被清教伦理道德压抑的人性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性格的典型人物,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士"。从他身上折射出中国古代"士"的人文精神,即"士志于道"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感时愤世的批判精神、"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