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正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中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渠道。非正规就业给中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带来巨大挑战。为增强非正规就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各地针对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但是,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险的实施效果不容乐观,这是由制度安排的外部环境以及制度本身的缺陷所造成的,亟待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2.
非正规部门就业成为当今就业形式的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面临着更多的非正规就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有外部的原因,如劳动关系不公平、制度缺失,而且也存在非正规就业人员自身的问题,如参保意识低、自身素质低等。这就需要从政府、雇主和劳动者多方面入手来解决这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促进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发展并推动我国经济的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3.
论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动关系是影响非正规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劳动关系动态不稳定、劳动关系单极化、劳动关系运行机制和形式不规范、工会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借鉴人事管理学派、新制度学派的研究成果,建立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多层次的、人性化的劳动关系是非正规就业发展对劳动关系的内在要求,也是非正规就业中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得以健全的支柱。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总体参保率较低且参保率不均衡,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较低,个人对养老保险政策和信息认知不到位,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增强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合理调整现行政策;增加个人的风险意识和参保意识等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期,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降低失业率,已成为关系政治、经济及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非正规就业成了缓解我国就业矛盾的一条现实途径。我国上海等地对非正规就业进行了探索研究,逐步摸索到了一些非正规就业的方式,并取得一定成果。目前人们普遍对非正规就业的认知度较低,非正规就业者的权益保障制度也有缺陷,有待进一步解决和改善。  相似文献   

6.
发展非正规就业 ,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就业岗位 ,发挥下岗人员作用 ,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而且可以成为城市反贫困的有力手段。文章就非正规就业及其特点、非正规就业在甘肃省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中的可行性及甘肃省非正规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规范甘肃省下岗职工非正规就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农业收入的持续下降,农民迫切希望转向城镇和农村非农产业寻求增加收入的机会。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持续增加,而农村流动劳动力大多是在非正规就业部门就业,所以从非正规就业角度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非正规就业的现状以及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8.
非正规就业已成为下岗失业职工寻求再就业的主要渠道,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对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积极促进妇女就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正规就业:理论层面上的社会承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由于解决劳动力出路的需要,非正规就业在对策层面上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这是不够的。用非正规就业重构就业空间,一定要倚重于理论创新。“合法性质疑”,此乃关乎非正规就业命运核心问题,只有澄清它,非正规就业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承认。为此,我们必须在经济的白与黑之间,区分出第三种经济。其中,紫色经济虽代表着非正规就业被称为隐性就业的那部分,但对社会弱势群体来说,在第三种经济中以劳动方式取得收入与在黑色经济中以非道德方式取得收入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就在理论层面上澄清了非正规就业本身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非正规就业在应对我国日趋严重的就业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主要就业渠道,非正规就业人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不但存在从“无业”到非正规就业的过程,还存在从正规就业到非正规就业的过程,使城镇就业的变化表现出单位就业人数减少而非单位就业人数增加的特点,即就业的非正规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关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灵活就业人员日益增多。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约1亿以上的灵活就业人员,这对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构成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就业逐渐呈现非正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发地选择从事兼职、自营业、自由职业者等就业模式。美国、欧洲诸国和日本等国的非正规就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增加,80、90年代迅速增长。本文基于1988-1999年欧洲诸国、美、日等10个国家的非正规就业增长的数据,从经济发展背景、供需平衡、规制缓和以及就业政策、社会保障、税收、劳动法制法规等制度层面比较分析欧、美、日的非正规就业增长的根源,以期启示我国更健康地促进非正规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3.
作为重要就业形式的非正规就业,在世界性经济危机背景下对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成效。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通过个人层面、部门层面、产业层面及宏观经济运行层面对非正规就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环境和非正规经济部门组织环境两方面因素影响着非正规就业中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一、非正规就业概述 国际劳工组织于1972年首次提出“非正规部门”的概念,之后将其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有学者认为我国的非正规就业不仅包括非正规部门就业(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还包括非标准就业non-standard employment)。  相似文献   

15.
就业和社会保障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随着灵活就业人员规模的不断扩大,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已成为维护灵活就业人员自身权益和扩大社会就业的迫切需要。但在目前灵活就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已相继出台并完善的背景下,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制度仍难以实施。其根本原因在于失业保险相对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言有其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与否界定难;失业保险金的享受概率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不同且无个人账户影响了参保意愿。因此,应针对失业保险制度自身特点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就业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每年城乡新增就业人数,大致维持在700万左右,就业人口增长率保持在1%左右。从1999年到2004年,就业岗位缺口有逐步增加之势。城镇正规就业人员的比重下降,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加强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管理至关重要。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增加,超过了4%的自然失业率,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总体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国家应采取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以缓解当前的就业矛盾。  相似文献   

17.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经济主体为应对信息、成本和风险等农村金融市场固有顽疾而进行的自发制度创新,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借贷行为模型,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合约实施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提高农村非正规金融效率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全国性养老保险制度。然而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老龄化趋势,妥善解决我国人民的养老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以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9.
1996年上海首次对非正规就业给予政策性规范和引导。通过几年的扶持推动,上海的非正规劳动组织发展迅速。截止2005年5月底,全市共有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5.15万家,吸纳从业人员近50万人,月收入平均已达700元左右,最高可达数千元。本市发展非正规就业的经验被国际劳动组织(ILO)誉为“上海模式”,在本市已经“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在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缴费方式、待遇计发等方面主要是针对固定用人单位的正规就业形式设计的,用正规部门的养老保障制度去覆盖非正规部门人员是不大可能实现的设想。因此,要建立怎样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养老保障制度,它既符合非正规就业人员就业特点,满足他们对养老保障的基本需求,又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能减少制度运行的成本,同时最终实现与正规部门就业人员养老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与整合统一,就成了本文要讨论的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