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对安徽经济发展短期内带来了一定的"危",但也孕育了不少"机"。文章分析了疫情对安徽经济总量、产业和消费带来的冲击,鉴于疫情催生了新消费新业态,认为消费驱动是安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源。文章的政策含义在于:启动安徽城乡居民新一级消费需求,找准发力点;创新驱动安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多渠道增加安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加大对安徽民生工程的投入,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长三角产业联动与融合发展,构建一市三省消费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发生根本性转换,居民消费、创新、民营部门和中西部地区将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第一,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从经验数据来看,只有把居民消费提升到GDP的60%左右,消费作为经济增长基本驱动力的地位才能确立。提高居民消费比例的前提是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宏观上讲,要调整政府、企业、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收入去  相似文献   

3.
外向型经济受阻背景下,通过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促进消费是中国经济应对中长期挑战、保持韧性的优质解。文章使用2005—2019年28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测度,研究信息基础设施对居民消费影响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从区域层面上看,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对居民消费正向影响大于东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影响较小;从时间上看,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信息基础设施对居民消费影响并不显著,在经济新常态时期,信息基础设施对居民消费正向影响增强;从指标上看,信息基础设施通信能力建设对居民消费影响不显著,信息服务水平对居民消费影响显著为正;信息产业化建设中信息产业规模与应用均能显著促进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本文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非正规金融在社会网络消费效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网络主要通过促进农户非正规金融的获得性,也即缓解农户面临的"流动性约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进一步地,在不同消费条件分布上,社会网络对不同收入农户消费存在明显的"组群效应",且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育和成熟,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支撑作用将被不断削弱。研究结论将为新常态背景下,从社会网络视角建立健全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消费市场对经济繁荣贡献十分重要。但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三农”问题依然严重,农村消费升级过慢,消费结构落后。本文研究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促使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的提升,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在拉动内需、提高居民消费率方面贡献力量,使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6.
<正>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各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江苏"两个率先"的必由之路。面对发展新常态,各地必须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充分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利,以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增加城乡就业、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为重点,着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居民消费、消费信贷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得出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中,消费始终占重要地位,而消费信贷又能很大程度地促进消费.通过理论分析,发现消费信贷在扩大内需、促进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化调整、提高金融机构效用以及提高经济康复力等方面起到明显效果,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后疫情"时代,消费信贷能提高...  相似文献   

8.
新常态下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及推进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经济进入以"增速减缓、结构优化、动力多元、质量提升"为基本特征的新常态后,城乡一体化格局已呈现出新的趋势,即城镇化增速和市民化意愿下降,城乡收入差距进入持续缩小时期,要素从单向流动转向双向互动,政策从城市偏向转向农村偏向。新常态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将使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严峻挑战。这种挑战包括:农民增收和市民化难度加大,"农村病"综合治理刻不容缓,资源配置亟待实现城乡均衡,城乡二元体制急需加快并轨。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在新常态下,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采取系统集成的一揽子方案,而不能采取零敲碎打的办法。当前重点是全面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等值化,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等值的生活水准和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9.
走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前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浦东农业现代化体现着浦东新区创新发展的进程,新农村建设是浦东城乡融合的标志,农民增收是浦东改善民生的重点。浦东农业的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五大理念",适应新常态、新形势、新要求,走在全国现代都市农业的前列。一、机遇与挑战一是"十三五"期间对浦东"三农"发展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十三五"是促进浦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浦东创新驱动发展和自贸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年里,要优化浦东环境的绿色生态屏障;要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副食品市  相似文献   

10.
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化达到中高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对于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会使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城市化倾向,进而诱导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发生变化。但现阶段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故应加快城乡二元体制并轨、推进农村居民市民化进程、提高农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我国经济增长存在过度依赖出口,内需方面也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短板.本文基于经济学关于消费的基本理论,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使用Eviews软件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根据回归结果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存在城乡...  相似文献   

12.
<正>江苏省江阴市坚持把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有效增收作为推进全市村级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作为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物质基础的重要保障,坚持"一手抓示范村、一手抓薄弱村",全市农村发展水平在全省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群众期盼需求、村级发展方向和上级扶持政策的改变,经济薄弱村脱贫转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困境,如何在新常态下有效推进经济薄弱村脱贫转化成为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近年来,江  相似文献   

13.
税收政策对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税收政策不健全和改革滞后,已逐渐成为引起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提升缓慢的重要因素。对居民消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目前税收政策的现状,及其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并针对如何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促进消费需求提出了相关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农产品加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产品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农产品市场由生产决定消费的生产者市场向消费引导生产的消费者市场转变。在这种新常态下,广东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走向何方?广东省农产品加工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数量大幅度增长,各地在发展"三高"农业、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高度  相似文献   

15.
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农村电网改造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消费环境制约着农村居民的消费,以农村电网改造为例,可以看出改造农村电网工程可改善消费环境,促进居民消费;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全局性、外部性、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应着力改善消费软硬件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6.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检验经济增长、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得到结论是三者之间都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分别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消费方向转变和居民消费升级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作为传统产业动能转换和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实现消费升级的新常态和国家战略。浙江作为经济、体育和互联网高速发展区域,在国家"互联网+"和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的引领下,二者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浙江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体育消费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为浙江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基于此,本文分析浙江运用互联网+思维发展和培育体育产业新生态体系中的具体创新做法,以期为其他地区体育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8.
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存在"抑制效应"和"示范效应",但是现有研究并未检验双重效应是否有理论逻辑自洽性,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为检验理论逻辑自洽性提供了良好的经验证据。研究发现:一是城乡收入差距降低农村居民消费,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不变;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同时存在"抑制效应"和"示范效应",且前者大于后者,从而验证了双重效应具有理论逻辑自洽性;三是双重效应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两方面重要政策含义:一是基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目标的政策指向是设计并推进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安排;二是中、西部地区除了要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外,还要进一步发挥"示范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受经济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增长已进入内需主导的新阶段。人口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及消费需求者,人口发展状态在扩大内需过程中至关重要,研究居民消费必须把握人口变动态势。文章基于2001-2016年31省(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对人口年龄、教育、城乡及性别结构与多层级居民消费支出水平间的线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层面看,2001-2016年人口结构变动对中等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大于对高、低层级消费水平影响。说明中等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受人口结构影响更敏感和有弹性。第二,从空间层面看,人口结构与居民消费水平间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少儿抚养比例增加对高消费结构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中西部地区老龄化趋势则正向影响消费支出,教育水平提高明显促进中西部消费支出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正效应在东部地区较明显,性别比例变化在各区域间同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20.
正上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通过"新村运动"对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了积极干预,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了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创造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韩国"新村运动"得到一些启示。一、韩国"赫村运动"概况(一)"新村运动"的背景。上世纪70年代初,韩国在两个"五年计划"成功实施后,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工农业之间、城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