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及自然因素等的综合影响,全球气候不断出现大范围的异常现象,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而地处中纬度亚洲大陆东岸、中国东北端的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导致  相似文献   

2.
极端气候对农业生产与食物安全构成威胁,在极端气候增多的背景下理解农户对极端气候的响应行为与方式,有助于公共政策有效应对极端气候的冲击。本文构建了一个成本收益分析框架用以解释农户响应行为规律,特别是极端气候属性和农户在极端气候下的受灾经历对其响应行为和措施选择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用吉林、江苏和四川3省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对极端气候是否响应及措施选择与灾害损失可控性和农户受灾经历特点密切相关。因旱灾损失可控性高,农户对旱灾响应率高,而水灾和风灾等灾害损失可控性低,针对此类极端气候的应对必须公共政策介入。受灾经历对农户极端气候响应的影响效应存在心理阈值,即只有当受灾程度和灾害频率高到一定程度后,农户才会给予响应。就旱灾响应措施而言,农户有严重旱灾经历会明显提升其选择抗旱品种和改善灌溉技术概率,而有频繁受灾经历会明显提升其投资灌溉设施的概率。  相似文献   

3.
全球变暖对农业影响深远,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对实现农业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为例,浅析全球变暖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寒亭区1990—2019年的气候倾向率为0.774℃/10 a,气候变暖显著;2001—2019年小麦单产的倾向率为正值,与生育期内日最低气温≤2℃的天数呈显著负相关。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农作物产量下降。气象可为农业服务,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极端气候事件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选取对气候变化敏感并且脆弱性较高的农业领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产效应法对其由于极端气候事件而产生灾害(干旱、水涝和热带气旋)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采用社会调查法对人员和房屋损失进行估算,并简单分析了目前的农业灾害风险救助体系,接着预测了2020年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主要农作物因气候变化而遭受的经济损失。最后指出,加强气候变化影响的科学研究和针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性能力建设对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琨 《南方农村》2012,28(2):14-19
本文运用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1978~2009年农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依然是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已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气候以及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等因素也对农业产出有重要影响。最后,就我国今后的农业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鄱阳湖区农户农药投入为例,利用对鄱阳湖区10个县30个镇90个村90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极端气候下在农户微观层面农药投入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农户农药投入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务农年限、农业劳动时间比例、地块类型、农业经营规模、农产品商品化率、环境污染认知在正常年对农户农药投入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极端气候下农户农药投入显著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在旱灾时地块质量、农户年龄对农药投入影响是显著的。为此,笔者提出了促进农药投入合理有效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刘雅鸣认为,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当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要加快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防范研究,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8.
胡少华博士的专著——《农业发展中的政策、制度和技术因素》一书,对政策、制度和技术因素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创造性地将气候因素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引入农业产出增长模型,利用光照、降水、温度等气象数据估计作物生长期间影响产出的气候变量值.并引入到产出增长模型中.解决了农业经济分析中气候因素不可估计的大难题。  相似文献   

9.
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势必对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及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文章采用文献综述与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光资源、温度、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响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种植区域和种植制度、农作物病虫害、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经济与管理等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田生态系统过程、农业生态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耕作环境)的实际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我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自然灾害、气象灾害的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增强;农业病虫害的为害时间延长、危害程度加剧、为害范围增大;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田土壤的干旱化、盐渍化程度加剧,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策略及其关键技术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对灌溉井供水可靠性的影响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基于2010—2012年中国华北5省100个村庄实地调查数据,以作物灌溉面积未受影响比例作为衡量供水可靠性指标,构建村级供水可靠性理论模型,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灌溉井供水可靠性的影响及影响因素。[结果](1)长期气候变化显著影响灌溉井供水可靠性,气候变化因素对灌溉井无水和缺水供水可靠性影响方向和作用程度不同;(2)村级灌溉井状况、村级组织灌溉管理状况与极端气候等变量显著影响灌溉井供水可靠性;(3)年份和地区虚拟变量对灌溉井供水可靠性影响存在差异。[结论]提出构建和培育更加完善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及维护,推进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制度改革,发展各种形式农民合作组织,是提高中国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暖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造成农业生产的大幅波动及各种负面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包括从农业生产内部的调整,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各项政策制度的外部协调,包括"绿色通道"、农业保险和农业气象监测预报等措施的制定、实施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1960—2015年的云南省31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等数据,研究极端气候指数的时空变化,为降低云南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制定应对气候风险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际气候诊断与指数小组(ETCDD-MI)定义的极端气候指标,运用线性趋势法和克里金插值法等对其进行分析。[结果]7个气温指数中,夏季日数、冷昼日数和寒潮持续指数呈下降趋势,霜冻日数、月极端最高气温、月极端最低气温和暖夜日数呈上升的趋势。空间变异分析显示夏季日数、月极端最高气温和月极端最低气温由南向北递减,暖夜日数、冷昼日数和寒潮持续指数表现为东高西低。7个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中,霜冻日数和冷昼日数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月极端最高气温的趋势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6个降水指数中,日最大降水量、连续干旱日数和极强降水量呈上升的趋势,大雨日数、连续湿日数和年总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日最大降水量和大雨日数由南向北递减,连续湿日数和年总降水量由西南向东北递减,连续干旱日数高值中心主要位于云南的中部和东部,极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德宏州和保山市。云南省的极端强降水由西南向东北递减。6个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海拔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这些极端气候变化特征表明云南省有变干和变暖的趋势,农业生产应采取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黄冬 《山西农经》2024,(4):77-79+102
基于对《中国农村经济》期刊的文献梳理,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对当前影响中国农村经济的因素进行分析。宏观层面,文献侧重于分析农业政策制度、政府干预、农业投资、产业融合的影响机制;微观层面,主要关注农民创业、农业补贴、数字技术和农业生产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资源能源的匮乏,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增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举重若轻地地位,研究和推广一种农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在前人已有研究数据理论基础上,首先提出推进低碳农业的重要性,并基于我国发展低碳农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用Tobit模型进行量化研究分析低碳经济农业生产率增长影响因素,在实证分析部分分别对1994~2004年与2005~2014年等2个时间阶段影响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在考虑农业碳排放特征的前提下,分析绿色农业生产率增长因素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及促进作用大小,并且判断未来中国农业经济在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下的增长形式,确定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最佳举措,以便将来在选择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中提供战略性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经济的理论认为 ,农业经济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济形式 ,其生产经营活动与其他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比 ,有两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约束明显 ,往往会对由自然所带来的灾难无法抗拒。二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自工业革命以来 ,在全世界诸多国家的进程中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是明显滞后的。就中国的状况来讲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社会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难题。农业经济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国家对农业经济要进行保障。农业经济保障方式与农业经济的国际化密切相关 ,在贸易保护阶段 ,农业经济保障方式主要受内部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2015~2016年鲁西南出现了有史以来罕见的异常与极端低温天气。异常低温天气将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与产量造成显著不利影响。文章将结合2015~2016年鲁西南罕见的异常与极端低温天气,及1981~2010年历史气候资料,分析冬小麦生育期与产量因素受低温影响的程度,以期为评估极端气候事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定量化依据。[方法]基于2015~2016年鲁西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间气象数据,结合大田调查资料,采用对比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不同生育期间平均气温、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对冬小麦生育期、产量因素、生长状态和农田管理措施等的影响。[结果]2015年秋季特大暴雪使农田土壤墒情增加,但强降温迫使冬小麦提前进入越冬期;由于冬前积温偏少,冬小麦分蘖数、大蘖数及次生根均偏少;2016年春季气温出现异常,冬小麦返青推迟,生长要素变化缓慢,旺苗、大蘖数和次生根均较2015年略有减少,个体生长较弱,群体长势略差,影响冬小麦产量构成;相比较积温、日照时数等气候资料,近10年冬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变异系数较大,对冬小麦产量影响也较大;异常与极端气候事件对冬小麦田间管理的影响也较大。[结论]针对冬前强降温和持续低温过程,应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以降低冬小麦可能受到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平原垦殖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为世界所瞩目。实现农业现代化,走中国式的道路,就需要研究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历史,这对现实有重要的意义。黄淮海平原是国内最大平原之一。平旷的地貌,大陆性季风旱涝不均的气候,三条水系的影响是其主要的自然地理因素。三条水系中,以黄河最为源远流长,北侵海,南夺淮,在大平原上往返摆动,对黄淮海地区的农业生产,乃至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最大。这一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但是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到现在依然存在旱、涝、沙、碱等问题。研究其  相似文献   

18.
六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寒冷期,也是南方农业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除了气候转寒引发的人口南迁给南方农业发展带来充足的劳动力与先进技术等社会因素外,通过从作物产量、作物结构、农田水利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南北农业经济类型与基础不同,魏晋南北朝气候转寒对北方农业是很不利的因素,却对南方农业生产没有实质性负面影响,在某些方面甚至有利于南方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早稻生产波动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采用HP滤波法,对1949~2005年期间中国早稻生产的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将产量波动划分为9个波动阶段。本文认为,农业和粮食政策、种植制度调整、科技进步以及气候条件因素等均影响早稻生产波动。除了气候条件因素不可控制外。必须合理、综合利用其他各相关影响因素,以减小波动幅度,促进早稻生产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气候对农户的影响存在于以农户为中心的两阶段价值链(生产和产后环节)中,农户收入是气候直接影响和农户为规避气候风险调整生产经营行为的结果。基于阿克苏地区2011~2014年316户枣农微观面板数据,在Ricardian模型理论基础上提出气候-两阶段影响模型,运用考虑气候影响的随机系数模型,构建全要素适应性生产函数模型。研究表明:4~8月生长期和9~10月成熟期气温升高对农户增加收入有利,但农户对极端高温的适应能力不足;4~8月主产区降水增加对农户的影响利大于弊,9~10月成熟期降水增加使农户不可避免陷入由气候导致的市场风险;生产阶段气温升高使肥料的产出弹性下降,降水增加使肥料的产出弹性上升,农药的产出弹性下降,气候变化导致农业成本增加,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调整行为不科学。为保证农户收入安全,农户在生产和产后阶段气候适应能力亟待提高,尤其应充分考虑产后阶段的气候适应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