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1953年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经济就开始出现“大起大落”。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商品短缺是我国经济的常态。从大的背景看,它与经济发展在指导思想上所选择的两种战略密切相关,是不断地追求和推动经济的粗放型、外延型的超高速扩张的典型反映。它也是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要使经济高速增长就必须提高生产率,这在逻辑上必然走上市场取向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大陆桥视野》2005,(12):1-1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口岸是亚太地区与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商品贸易的最便捷通道,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愈来愈得以彰显,连云港作为亚太与中国中西部地区商品交流的主集散地地位正在不断强化。江苏省委、省政府从改善江苏投资环境、全面推进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在连云港的东部城区滨海区域,批准设立了定位以服务“经济全球化”、“西部大开发”和“区域共同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为目标,  相似文献   

3.
从“告别短缺”谈开来商品从短缺到丰富,这是建国50年出现翻天覆地大变化之一。讲50年的巨变,当然是同过去比,但也要同改革与发展的大目标相对照,这样,从回顾中看清继续前进的方向,能更好地激励我们的斗志。这里,我从商品告别短缺、出现买方市场的角度,谈谈对这一变化的体会以及进一步靠市场化改革激发江苏经济内在活力的看法。短缺经济时代,许多主要日用商品都用票证限额供应。有统计,1959年有12种票证,到1961年多达102种。曾在我们生活里存在于近40年的各种票证消失了,过去是卖方市场,吃、穿、用的主要商…  相似文献   

4.
应正确认识当前的"生产过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以来,我国出现了“全面”买方市场,长期卖方市场下存在的供不应求局面被供大于求所取代,“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不仅农产品、工业消费品过剩,连长期短缺的能源、电力、运输能力也出现了过剩,甚至连发展中国家最为短缺的资金也出现了过剩,银行出现的存差逐年上升,一时间仿佛中国已没有不过剩的东西了。面对这种局  相似文献   

5.
<正>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和任务之一(以下简称“三大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构建“三大体系”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体现。经济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自然包括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6.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要实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缓和与解决过剩人口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宋玉华  黄舜 《技术经济》2006,25(4):50-51
2005年的“国储风波”引起了国家对资源性商品期货交易风险的重视。事实上,“国储风波”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社会对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资源需求无限扩大,渲染中国威胁,操纵世界资源性商品市场价格,有意识的挤压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另一方面,也与在全球资源性商品定价过程中,中国国家战略与功能的缺失有关。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采取相应举措如完善我国期货交易风险管理等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普遍的商品短缺是人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所见到的最基本的经济现象。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观察,短缺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经济含义:一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存在着总量缺口,一是在经济增长受到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存在着短线制约。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长期存在着总量缺口。  相似文献   

9.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基本建设、农贷和工资的增加,中国出现了财政赤字、市场紧张的局面。在此情况下,陈云同志提出了“以财政平衡为关键”的“三大平衡”理论,对建国初财经工作的混乱起到了稳定作用。尽管当前中国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建国初大不相同,但因其基于对商品经济规律的认识,陈云“三平”思想的科学性和指导性迄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楠 《现代财经》2007,27(6):51-53
商品出口、对外投资是“走出去”的两种方式,也是利用外部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本文提出一个贡献率效率概念,利用此概念,得出结论:对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有效率。因此,中国今后应重点发展对外投资型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11.
清华大学教授阎旭临最近在新疆德汇集团举办的“中西亚市场论坛”上说,经过十多年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中亚各国消费品严重短缺的情况已经缓解,市场上对中高档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欧美、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凭借出口产品的品牌优势,抢夺和占领中亚主流消费品市场。而中国出口中亚的商品虽然数量颇多,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的现状就是一条龙。面对“两大趋势,两个不平衡”,也必须采取“龙经济战略”。多层推进、重视龙头、整体互这三大要点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3.
全球金融危机使经济结构转型在当前中国显得极为迫切,“大陆型经济”模式为中国提供了样本.本文以经济结构转型的三大构成要素即目标模式、转型条件(初始条件和终极条件)和过程方式(实现路径)为逻辑主线,揭示了“大陆型经济”具有大国经济、可持续经济和内源性经济的三大内涵特征.以此提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大陆型经济”目标方向以及实现转型的条件,并对实现转型的关键要素——路径选择进行剖析,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存在初始条件向终极条件转化的路径梗阻,传统的路径依赖(东亚模式)和面临的现实困境是路径梗阻的表象,究其深层原因在于政府干预下的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4.
灰市场理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正> “灰市场”一词来源于一些有关苏联经济的报道。据称,国营商业为“红市场”,自由市场为“黑市场”,而那种靠关系或“后门”购到商品的交易方式为“灰市场”。本文将“灰市场”或“灰市关系”作为通常所谓“走后门”等一类经济关系的经济学“学名”加以使用,并赋予其特定的理论含义。在分析、揭示灰市场在运行方式及经济后果方面的特点之前,在此先对其下一个“否定式”的描述性定义,以明确考察的范围。所谓“灰市场”,是指现实中存在的那一类既不是按照国营商业流通的原则和方式进行的(比如,就短缺消费品  相似文献   

15.
4月5日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商品进口国世界贸易组织发表报告,2003年,在亚洲和美国好于预期的经济增长的推动下,世界贸易增长了4.5%,其中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商品进口国。2003年全球商品出口额增长16%,达到  相似文献   

16.
闻潜 《经济导刊》2003,(11):62-63
2003年初,欧洲经济严重疲软,美、日经济复苏乏力,物价水平同步低走。欧洲为“通缩”发愁;美国也为“通缩”担忧。全球上下,中国经济却风景独好。4月下旬,日本政界某些人看到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我国商品遍布包括日本在内的主要发达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家庭经济”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基本的消费单位,不能说任何家庭都是生产经营、投资单位。家庭内部也有经济行为,如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智力投资等,但家庭经济行为决不能搞“利润最大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具有超经济的天然感情的溶合性,不是商品货币关系。家庭不是“市场”,不存在“家内交换价值”,我们应该从家庭美德、家庭文化的高度去审视家庭消费、家庭经济,使家庭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以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工程投标是承包商在同意招标商拟定的招标文件所提出的条件的前提下,估计商品价格,开列清单,向招标商提出报价的一种商品售卖行为。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施工企业实现经营战略和生存发展的实际步骤。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和经济环境剧烈变化时期,建筑工程投标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由于今年国家采取了“软着陆”的措施,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建设速度回落,投资增势减弱,基本建设不再是“大上”的趋势。而铁路建设投资比重又不足,资金严重短缺…  相似文献   

19.
应用Granger因果检验证实了我国商品住房市场存在价格调整相对销量滞后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受到“住房短缺”的行业发展背景、商品住房的预售制度、企业现金流管理及房地产行业的生产特点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形成。但是,现在面对住房市场日趋平衡的供求关系,价格调整的规律也许将会改变。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者们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供给充裕的国家。但进入2004年后,我国东南沿海企业在招聘工人时,却突然发现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这被理论界称为“民工荒”。9月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该报告的出台正式宣布了中国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出现。2004年7月15日,《南方周末》一篇题为《中国遭遇20年来首次“民工荒”》的报道,也反映了福建、珠江三角洲等许多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企业招不到人的所谓“民工荒”的现象。“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被视为是对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状况的基本描述。被认为是无限量的劳动力竟出现短缺,不能不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