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FTA/EPA的新发展与中日FTA难以启动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正进入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多层次自由贸易同时发展的新阶段。日本政府修改了"WTO一边倒"的对外贸易战略,对双边自由贸易采取了越来越积极的态度,与各国家和地区缔结FTA/EPA的进程明显加快,日美、日欧FTA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相比之下,中日FTA不仅在日本FTA战略中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政府主动倡导中日FTA以后,日本政府也没有积极地回应。日本政府对中日FTA的消极态度违背了其发展双边自由贸易的宗旨,不利于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不利于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发展。中国应该利用中日关系转暖的有利时机,继续倡导和推动中日FTA。  相似文献   

2.
目前,东亚区域合作出现双轨制合作模式,即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随着东亚区域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日两国分别与东亚其他国家的合作进程的深入,作为中日韩FTA中的关键环节——中日之间的FTA却迟迟不见具体行动,成为一种“瓶颈”,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东亚地区全方位的、更高层次的合作。在东亚经济合作问题上,中日经济合作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只有中日两国加强合作,亚洲的整体经济整合才有实现的希望。中日在近期内缔结FTA的可能性不大,但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的前景还是较为乐观的。如何规避摩擦,扩大互补互利,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新思维,成为中日FTA建设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3.
日本政府自世纪之交修改WTO一边倒的贸易政策,实施以WTO为中心,同时推进双边自由贸易、地区自由贸易和多边自由贸易的新贸易政策以来,近年来又把自由贸易的重点一步一步地倾向以东亚为中心的双边自由贸易,与美国、欧盟的EPA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日本政府在提高FTA/EPA的紧迫感、加快FTA/EPA谈判的同时,还制定EPA行动计划,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统一领导和统一协调,进行官产学共同研究,争取国民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开展ODA外交,加快农业改革,克服贸易自由化主要的障碍,积极推动了其以东亚为中心的FTA/EPA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1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大海啸和核泄漏复合型大灾难重创了日本经济。震后日本经济出人预料地迅速恢复,但仍面临着灾后重建、核事故处理、电力不足、日元汇率居高不下等难题。加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不稳定等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复苏缓慢。日本政府已出台重建财政、提高消费税、制定新能源战略以及参与TPP谈判等解救措施,但这些政策措施是否奏效,尚需时间的检验。日本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投资对象国之一,其经济前景及政策走向,必将对日中两国经贸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日贸易发展迅速。据我国海关统计,1978年双边贸易额为50亿美元,而到1996年,已达600.6亿美元,是1978年的12倍,中日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5%,日本已连续几年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从两国的经济实力来看,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  相似文献   

6.
“中日合办事业”是近代日本帝国主义对旧中国进行侵略的重要方式。1914—1918年是“中日合办事业”的高速发展时期,中国东北地区是“中日合办事业”的重要区域。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所谓的“中日合办事业”,通过资本输出、政治渗透、军事威胁、资源掠夺等手段攫取侵略利益。剖析这一典型,有助于揭示近代日本对华侵略的方式手段,深刻认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实质危害。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是邻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多年来,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两国在政治上的分歧是影响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因素。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日本政局的党派之争、利益集团之争、国会选举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两国经贸关系。因此,我们要重视中日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姚娜 《特区经济》2011,(12):116-118
本文将就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中日在贸易额、依存关系及跨国投资方向三方面的变化,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原因,即合作对等性加强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论证在新经济形势下中日双边贸易合作的新契机,并对于中日贸易合作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10.
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金融实力急速膨胀,已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大国,并完全确立了世界金融大国的地位。正因有如此强大的金融实力,近几年以其历史上以从未有过的规模和速度输出资本,走上了资本输出大国之路。已成为世界头号资本输出大国的日本,其资本输出结构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真研究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对我国加强资金引进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日本政府回避中日自由贸易区的原因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中国政府主动建议的中日自由贸易协定,日本政府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意味着日本政府不仅在政治上没有真正把中国作为友好的国家,而且在经济上也没有把中日经济关系作为推动日本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有利因素。其背后是日本政府蓄意争夺东亚经济联合的主导权。鉴于中日自由贸易协定是打破当前中日关系僵局的重要途径,作者认为,对发展中日经济关系和促进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应该一如既往地继续倡导中日自由贸易协定。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日两国的贸易关系对彼此来说都非常重要,双方贸易互补性极强.但是从2004年年底开始,一直进展顺利的中日贸易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音调.文章分析了影响中日关系的原因,并提出要正确对待中日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加入WTO后,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对华直接投资急剧增长.促进了东亚贸易发展与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现在,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伙伴和第二大出口伙伴。同时,中日贸易构成中,高加工度产品的进出口都有大量增加,说明中日贸易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垂直贸易,正日益成为多层次国际分工的一环。日本进一步开辟新的领域.能够使中日两国间的合作互补关系继续得到维持,双方也能从相互的贸易中同时获得更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丰富,廉价的中东石油是日本经济腾飞的重要物资基础,但是,中东石油作为中东产油国家的主要物质基础,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需要追求尽量丰富的创汇来发展经济,这一举动付诸实施,就会打破往日西方列强确立的不合理框架,这就是日本及西方工业化国家所称的“石油危机”,本文欲就不可抗拒的石油危机到来与日本政府被迫实施的对策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势头逐渐减弱,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国内民众对于经济的信心逐渐降低。面对近邻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日本国内从民众到学者普遍有一种不安全感,有一种被中国超过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国政府主动建议的中日自由贸易协定,日本政府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意味着日本政府不仅在政治上没有真正把中国作为友好的国家,而且在经济上也没有把中日经济关系作为推动日本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有利因素。其背后是日本政府蓄意争夺东亚经济联合的主导权。鉴于中日自由贸易协定是打破当前中日关系僵局的重要途径,作者认为,对发展中日经济关系和促进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应该一如既往地继续倡导中日自由贸易协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方法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法,通过使用1989-2003年日本在中国8个制造业部门的累计直接投资额数据和中日在这8个部门的贸易数据,研究了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90年代以来,日本在华制造业累计直接投资总地来说对中日贸易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对我国向日本出口的贡献要大于我国从日本进口的贡献;除纺织行业外日本在华制造业各行业的直接投资存量对各行业的出口和进口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趋于衰退,国际竞争力减弱。日本国际竞争力减弱的现象反映在服装纺织行业中尤为明显和突出,本文从分析日本服装业竞争力入手,揭示了引起中日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9.
徐豪 《中国报道》2012,(8):35-35
7月5日,由中国外文局策划,人民中国杂志社、人民画报社承办的"美丽中国美丽日本"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主题图片展览暨同名画册首发式在东京日中友好会馆拉开帷幕。这次展览从中日两国摄影家的角度,跨越政治障碍,去感知对方国家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相互认同、相互欣赏,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日本同为世界大国,在逐渐形成的世界及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架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两国间迅速发展的经贸关系对于双方的经济发展及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经济较强的互补性,构成了发展双边经贸往来的内在基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两国经贸往来迅速发展,现已互为各自的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及两国的国内经济都将经历重大的变革--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趋势,经济秩序的重建及制度与结构的转换,这些因素都将会对两国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在简要回顾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的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两国经贸关系今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能够正确把握两国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寻找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其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