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贷还贷还息不可取最近,一些地方银行、信用社为完成年终利润指标,对一些无力偿还贷款本息的乡村企业或个人,竟用发放新贷款的办法收回旧贷本息。笔者认为,以贷还贷、以贷还息的做法百害而无一益。首先它掩盖了事实真相,从外表上看似乎是贷款企业(个人)按期付还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金融机构在处理逾期贷款时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以贷还贷",由此而导致的纠纷在贷款合同纠纷中所占的比例也日趋升高。本文从法律角度厘清"以贷还贷"贷款合同及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的效力等法律问题是金融机构防范和控制风险亟需对待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政企互动     
福建采取推进风险投资、引导金融贷款、激励融资担保、探索"还旧贷新"等政策,创新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机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于金融机构新增中小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或者向上级争取贷款规模,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投放额度的,  相似文献   

4.
"借新还旧"又称"以贷还贷",指同一借款人在未清偿债权人银行的前一笔到期贷款的情况下又与该银行签订一借款合同用新贷款来偿还其前一笔贷款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一、假资产保全为名,发放借新还旧贷款。《贷款通则》第四十八条规定:贷款人对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借款人,应当要求其重新签订借款合同,明确原贷款债务的清偿责任。其目的是落实改制企业的债务,明确清偿责任,以维护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然而,由于人为以及历史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今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普遍较低,经营风险也较大,个别金融机构在资产质量指标未能达到上级行核定要求时,往往以企业改制为名,发放借新还旧贷款,以调整资产质量结构,降低不良资产比例。二、假盘活沉量为名,发放无效“启动盘活型”贷款。个别…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加入W T O的承诺,2007年外资银行将进入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将面临着在此之前清理不良资产、平衡账户、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压力。根据银监会的要求,四大行在2007年前必须将不良资产率降到15%以下。对此,我国采取了政府注入资本、银行增加信贷规模以稀释比例、续贷和企业借新贷偿旧贷等措施。对这些作法,我们不敢恭维。另外,专业化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做了不少努力,但实际效果也不理想,其教训更值得反省。不良资产的界定我国俗称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的资产可以分为五类:一是现金,包括库存现金、代理行存款、托收…  相似文献   

7.
《西部财会》2005,(12):70-70
11家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日前完成2004年度检查报告工作。年度检查报告着重指出了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七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有的银行不良贷款率仍然偏高、反映不实,有的银行通过发放新贷款或“注资盘活”清收不良贷款导致新的风险;二是铁路、民航、公路项目贷款的潜在风险较大;三是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操作不规范,违规发放贷款、盲目置换其他银行贷款和贷后资金监控不严问题仍较普遍;  相似文献   

8.
杨南波 《企业经济》2002,(2):141-142
当前农业银行对信贷准入、贷款发放都有了比较成熟和系统化的制度,并已在实践中落实到位,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新增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但是,在信贷资产的经营管理中,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对信贷退出的问题的研究显然还十分欠缺,没有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信贷退出机制,这是近两年信贷资产质量难以提高、不良贷款总量不断攀升、信贷结构调整迟缓的一个重要内因.从广义上讲,信贷退出包括对正常到期贷款和潜在风险贷款的主动退出及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前者需要建立主动的信贷退出机制,后者需要建立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机制.本文着重就建立和完善信贷主动退出机制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思考,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专利权质押在这几年迅速兴起,很多银行和地区也都进行试点,但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已有银行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这一业务,但是很多金融机构对此还是持观望态度.金融机构应当在整个专利权质押贷款中积极作为,努力探索,贷款前充分准备,贷款过程中严格审查,贷款发放后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0.
综合信息     
《审计月刊》2004,(9):52-55
1 397万元贷款回归荆门市金融信用环境专项治理初显成效 近日,荆门市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金融机构和农村合作基金会贷款清理工作结束,397万元贷款回归银行,这标志着该市金融信用环境专项治理初显成效。 去年下半年以来,荆门市将贷款清收工作作为优化荆门金融信用环境的一件大事来抓,并且上升到党风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1.
"借新还旧"是指贷款到期后不能按时以货币资金形式收回,又重新发放贷款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原贷款的行为."借新还旧"从其本质上讲,是对原借款合同中贷款期限、利率等条款的变更,其实质内容是对借款期限法律契约上的延长.该类贷款的合法性现已得到最高院<担保法司法解释>的确认.  相似文献   

12.
朱建伟  彭艾 《企业活力》1996,(11):29-30
“五法”并举清收沉淀贷款朱建伟彭艾农业银行河南省西峡县支行在盘活信贷资金工作中,把历史遗留沉淀大户的贷款清收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分析排查,落实清收责任,因情灵活施策,分别消化解决,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其主要做法是:一、划资带债,分散风险。县工业品公司是供...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贷款业务也越来越强势起来,而期限较长的贷款在贷款业务中尤为突出,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但解决了期限较长的贷款给金融机构造成的资金短缺,而且提高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充足率,从而达到金融机构发展的又一个巅峰.  相似文献   

14.
以物抵贷即贷款单位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以其资产抵偿的行为。由于国家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多数企业尤其效益差的企业不能正常归还商业银行贷款本息,致使出现以物抵贷问题。 以物抵贷是商业银行清收不良贷款的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就业务性质讲有其复杂的一面,如不严格管理,会出现一系列违纪违规问题。近年来通过对一些商业银行审计,发现“以物抵货”管理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抵贷手续不健全,有失严密性。商业银行规定,对不能以货币资金偿还贷款的单位,准许以其资产抵顶,但双方应履行健全的手续,必须…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银发[2000]303号)第九条中反映的“贷款到期(含展期后到期)后未归还,又重新贷款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原贷款的”情况,在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中称为“借新还旧”。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不良信贷资产的处置力度,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普遍存在着对贷款人的不良贷款采取“借新还旧”的方式来降低不良贷款率,产生了巨大的不良效应。一是虚增账面利润,影响商业银行的盈亏真实性。“借新还旧”后,贷款由“不良”转为“正常”,计入表外的应收未收利息相应转入表内,虚增了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和…  相似文献   

16.
2010年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0年1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到今年一季度末,各金融机构还闲置20.8万亿资金,贷款率只有67%.再比较中小企业贷款只有14.79%占比,今年1季度消费贷款占总新增贷款只有22%.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1999年开始,我国先后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剥离.在此过程中,以物抵贷收回贷款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清收不良贷款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以物抵贷,是指商业银行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无法以货币资金履行债务,银行为保全贷款而以债务人、保证人或第三人的财产抵偿贷款本息,最终以变现所得收回贷款本息的行为.而抵贷资产则是银行以物抵贷受偿并依法取得产权或处分权的财产.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收取的抵贷资产已近1000亿元,其余额还有不断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18.
一、存在的问题(一)贷款业务方面1.借新还旧掩盖了贷款形态的真实性。经抽查县联社营业部当年12月份的贷款业务,发现借新还贷业务35笔,占当月发放贷款总额的50.80%,其中30.84%用于归还逾期贷款,60.56%用于归还呆滞贷款,8.6%用于归还逾期的正常贷款。县联社下辖的某乡分社也存在同类问题,且在同时间段同口径收回贷款中以借新还旧方式收回的贷款占93.3%,收回货币资金仅占6.7%。通过这种方式县联社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一增一减,表面上看既完成了放贷指标又“优化”了贷款形态,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9.
一、隐瞒截留短期贷款利息,以“陈 (程 )利、陈 (程 )息、陈 (程 )石”等化名存入下属营业部。对此问题的查处,首先要将 125短期贷款分户账与短期贷款利息收入相核对,一要查看是否存在贷款已清收而利息未清算的现象。一般来说,银行在清收贷款时会先清收贷款利息收入。二要审查是否存在用现金收取企业法人的贷款利息的情况,如出现这种情况应进一步落实。其次要查阅贷款协议,主要审核一些贷款大户的贷款利率是否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基础上按规定上浮,若没有上浮则可能存在用签订双份协议分档计息、多票收息的办法隐瞒截留利息收入的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家始终坚持惠农、强农政策,除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外,各种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因贷款门槛低、办理迅捷,深受农民朋友喜爱,但随之而来是一些企业和商户为获取贷款,采取借用他人名义,化整为零,骗取小额信用贷款,这些冒名贷款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