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刑法没有对共同犯罪中止作专门的规定,在理论和实践中对共同犯罪人中止的认定一般援引单独犯罪中止的标准,即必须要求共同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方能认定其中止的成立,否则即使共同犯罪人有中止行为,但未能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也同样不能认定其中止成立。即所谓的"部分行为,全部责任"。这种认定标准忽视了共同犯罪的特殊性,对某些犯罪人的中止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不利于鼓励犯罪人中止犯罪,返回社会,也有违设立犯罪中止制度的初衷,不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针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国内外理论界提出了新的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论,国外立法也有规定。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国外立法例,论证我国设立共同犯罪中止制度的必要性和具体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恢复被害人利益和未成年犯罪人重返社会。我国应借鉴域外经验并结合国情,逐步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律系,福建福州350000)  相似文献   

3.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上,刑罚这一打击和预防犯罪的最直接手段就显得尤为举足轻重;由于未成年犯罪人生理、心理的特殊性,世界各国在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刑事政策上,均提倡轻缓化、非监禁化的刑罚处理方式;这样可以避免未成年犯罪人受到在监狱"交叉感染"的负面影响,从而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在此就我国应构建何种形式的未成年犯罪人非监禁刑罚制度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被害人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断更迭,被害人学的发展演变反映国际刑事政策对被害人保护研究的关注和重视,犯罪被害人的保护机制包括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犯罪被害人援助制度,刑事司法程序上被害人权益的保护以及犯罪人与被害人和解制度,加强对犯罪被害人保护机制的研究,可为我国未来的刑事政策和立法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对于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问题尚未作出明确的规定。立法上的不明或空缺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容易出现定性不准的情形。在认定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时空性和有效性上,较之单独犯罪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有效性的认定标准上,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条件更为严格。鉴于刑法中设置中止犯是为了鼓励犯罪人迷途知返、及时退出犯罪的目的,加之共同犯罪的特殊性,建议应从立法的角度对其加以规范。在认定其有效性时,应在坚持共同犯罪原理的前提下,采取从宽的原则,以鼓励犯罪人中止犯罪。  相似文献   

6.
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刑罚裁量制度,正确运用自首制度对于鼓励犯罪人悔改,促进刑罚预防目的的实现,高效处理案件、节约司法资源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认定方面的问题,本文正是由一例审判案件认定争议着手,意在提出司法运用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改善建议,以期自首制度能更好地实现其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7.
应对微罪之非刑罚处罚方法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法中的非刑罚处罚方法,是指依法对实施微罪而被免予刑事处罚的犯罪人适用的刑罚以外的实体上的处罚,是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之一。《刑法》第37条应被理解为独立的免罚事由。针对司法实践中非刑罚处罚方法长期低效运行的现状,立法上有必要增设非刑罚处罚方法种类,完善非刑罚处罚方法体系,以实现刑事制裁方法的多元化和轻缓化;司法上,应转变有罪必罚的传统报应观念,确立刑罚谦抑性和最后性的理念,对于实施微罪、可不予刑罚处罚的犯罪人尽量优先选用非刑罚处罚方法,充分发挥非刑罚处罚方法对实施微罪的犯罪人之惩治和教育功效,最大限度地实现刑罚的非刑罚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在定罪、刑罚的设置和适用方面对未成年犯罪人都给予了特殊的保护,对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犯罪进行严厉的制裁。在刑法中应取消未成年时期的刑事污点,对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犯罪作一般性规定,并增设社区矫正处罚方式。  相似文献   

9.
刑法因果关系是刑法学理论上的疑难问题,而认定刑法因果关系的标准则是疑难和争议的核心.一些理论观点,存在着与自然科学观念和大众经验相悖,混淆因果关系和过错概念的缺陷.在限定其适用前提的基础上,我国刑法理论和刑事司法实践,应当借鉴并选择适用"相当因果关系说"作为认定刑法因果关系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解决刑事案件的程序性机制,重视被害人的利益,有利于犯罪人的改造、降低司法成本、促进社会和谐。在检察环节实行刑事和解,要以"和为贵"作为价值取向,以"简为要"作为程序要求,追求"睦为重"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从法律依据、刑法基本原则、刑事政策、刑事司法实践及被害人权利保障5个方面展开论证,对目前将“人身危险性”因素列入量刑考量因素的理论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人身危险性”并非对社会存在实害,仅仅是一种犯罪未然状态的预示,具有或然性和不确定性。从犯罪构成理论来看,将“人身危险性”作为量刑根据之一,不仅缺乏法律依据,有悖刑法的基本原则,而且不符合我国刑事政策和司法实践,不利于保障犯罪人和刑事受害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对犯罪的认定和证明,要根据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将各犯罪构成要件的证明都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程度.交通肇事罪在司法认定上存在将依据行政法规作出的事故认定结果等同于刑事认定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火灾原因调查作为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前沿阵地,这项工作完成与否,不但关系着为处理肇事者、责任者及刑事罪犯提供法律证据,而且也直接影响着消防执法效能的高低,影响着消防部队形象.怎样才能做好火灾原因调查工作,准确地认定火灾原因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火灾痕迹与物证在火灾原因调查中的作用谈一些个人看法,为火灾调查人员进一步做好集贸市场火灾原因的认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刑事和解是在司法机关的引导之下,在当事人双方自由达成的谅解协议的基础之上由司法机关确认并解决犯罪人犯罪与刑责的程序,时下热兴并被现行刑事诉讼法确认的刑事和解制度,与卢氏社会契约论思想在自由选择精神、契约之内"公"价值和行为的道德正义与自由辩证统一三个方面存在共通  相似文献   

15.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脱胎于镇压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为1979年刑法所明确。它和刑事法体系都蕴含了从"敌人"到"犯罪人"的犯罪观嬗变,展示了一定的法治理念和科学精神。虽然,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为1997年刑法废除,但是其犯罪观的转向为以后的严打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带来启示:把犯罪者当做"人"是当代刑事政策和刑事法体系构建的逻辑主线。  相似文献   

16.
入世后,我国建筑业迎来了发展壮大的大好机遇,也将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那么,我国建筑业现状如何?在国际大舞台上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并有所作为?对此,本文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关于辩护律师执业保障的规定主要集中于?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中。虽然这两部法律在立法上均对辩护律师执业保障有相关规定,但是规定得较为笼统,相关概念又界定不清,且我国?刑法?第306条有专为律师设置的伪证罪,所以我国辩护律师的执业情况不容乐观。辩护律师刑事豁免权的依据是保护人权,规避辩护律师执业风险,限制国家权力、促使司法公正。辩护律师刑事豁免权是辩护律师履行首要职责的保证。为此,须进一步完善对辩护律师刑事豁免权的立法,完善辩护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的内容,为辩护律师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共同犯罪的既遂问题,介绍了认定共同犯罪既遂的“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原则。结合当前理论和实务,分析了共同犯罪的预备问题、共同犯罪的未遂问题,重点分析了共同犯罪中部分人存在中止行为时,如何对各共同犯罪人准确定罪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实生活中,很多被害人无法从犯罪人处得到实际或足额的赔偿.导致被害人家属和一般社会公众对司法信任度的降低,甚至因此引发新的违法犯罪。本文从我国被害人的赔偿现状出发.论证了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并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基本原则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黄皓 《全国商情》2009,(1):108-109
所谓禁止双重危险,即对刑事被告人的同一犯罪行为一旦作出有罪或者无罪的确定判决,就产生了既判力,不得再次对同一行为予以审判或者处罚.禁止双重危险规则及一事不再理原则虽然追求的基本理念相似,却也存在制度上的差异.未来我国禁止双重危险规则的微观设计应从刑事再审制度的基本路径选择和第一次危险时间的认定出发,以求达到控制反复追诉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