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蒙牛快速成长成为业内的奇迹,为什么蒙牛能够有这样的成就?最大的原因即是“人财”(人即财富)。许多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无法再长大,原因也在于欠缺突破现状的经营团队。而蒙牛幸运之处就在于从创业的第一天开始,就有非常强的经营团队,正如《蒙牛内幕》书中所形容的:“初创的蒙牛,除了几颗人脑袋,别的就一无所有了,不过这大概也是中国乳业最硬的几颗脑袋。”蒙牛何以聚集“人财”?在蒙牛只有六七岁的年龄时,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就在思考如何让一百年后的蒙牛更加茁壮与健康,这是传统思维的人无法想象的事情。蒙牛如果要永续经营,聚“财”(人财)自然是关键,为此牛董事长将自己的股份全部捐出。他说:“很少有  相似文献   

2.
目前,蒙牛乳业公司在中国乳品行业的排名已由最初的第1116位飚升至第1位。有投资专家称,蒙牛公司“缔造了一个乳品业的神话”。蒙牛成功的背后到底暗藏着什么“玄机”?牛根生下岗创业时,为什么那么多非家族成员的人才投身于蒙牛公司?基业初创,一切皆不可测,所有员工和合作方都拼力工作,其动力来自哪里?恐怕传统的招贤纳士和激励措施都说明不了问题,那么,“蒙牛”成功的关键何在?  相似文献   

3.
蒙牛创造了一个成长的奇迹,在短短5年内,销售收入增长120倍,在全国同业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被誉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冠军”。“蒙牛奇迹”是属偶然成功,还是市场的必然选择?蒙牛在6年间快速成长奇迹背后的动因何在?蒙牛是如何看待竞争对手的?针对区内外的竞争对手,针  相似文献   

4.
<正> 在我国乳品行业中,蒙牛(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仅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出乎意料地完成了一般企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蒙牛速度”的奇迹,被誉为“蒙牛现象”。人们不禁会问:蒙牛迅速崛起的秘诀到底在哪里呢?其实,在“蒙牛现象”背后是独特的运作模式——虚拟经营。蒙牛以顾客  相似文献   

5.
<正>1999年初,蒙牛创立时,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当时担任伊利总裁的郑俊怀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大笑:“100万元能干什么!”“其实,也难怪老郑会有这样的反应,对于资金需求巨大的乳品产业来说,100万元真的是太少了。”蒙牛现任总裁牛根生在接受《东方企业文化》电话采访时,回忆公司初创时期的艰难,仍不免有些感慨。  相似文献   

6.
黄明 《中国企业家》2005,(20):51-53
我们应该责怪摩根赚多了吗?应该指责牛根生卖贱了吗?说到头来,还是国内的资本市场没能满足企业成长对资金的需求摩根士丹利、鼎晖、英联三家境外投资机构投资蒙牛一案的成功,引起了投资界、实业界广泛的关注,甚至部分争议。这三家私募投资者向蒙牛投入约5亿元人民币,在短短三年内获投资回报约26亿港币,投资收益回报率约500%。有些评论据此认为,摩根等投资方赚得太“狠”,其与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团队签定的“对赌合约”使资方处于进攻退守的有利局面,若蒙牛成长达不到预定要求,那么他们可以控股蒙牛,若蒙牛成长得好,他们退出时则赚得盆满钵满。  相似文献   

7.
1999年至2003年,蒙牛连续5年保持三位数增长;2004年,增速将近80%;2005年上半年,增速达到36.89%。牛根生说:“‘傍大牌’是蒙牛阶段性的战略选择,虽然蒙牛还很弱小,但我们选择国际合作伙伴要求对方必须是所在行业的全球前三名。”循着蒙牛的成长轨迹,我们发现“蒙牛速度”确实与“大牌”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秦邦建 《经营者》2005,(2):54-59
<正>随着伊利集团高管层“郑俊怀”出事,与伊利同城的另一家企业“蒙牛”突然之间格外引人注目。郑俊怀出事之后,各种传言此起彼伏,更让蒙牛董事长牛根生不能容忍的一说,有人将“伊利”高管层出事跟“蒙牛”相提并论,传言是由于“蒙牛”挟“外资”紧逼所致,传言有板有眼。据说,传言的主要依据是:2000年《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9.
别了,港湾     
尹生 《中国企业家》2006,(13):32-46
大公司的“出走者”,与海外基金结成“魔鬼协议”,在短时间内爆炸增长,很快与老东家成为直接竞争对手并最终撼劝老东家的霸主地位——这样的商业现象,近年来在中国一再上演。最著名的例子,是蒙牛/牛根生挑战伊利/郑俊怀。不同的是,牛根生和蒙牛成功了,而李一男和港湾却失败了。牛根生成在何处?李一男败在哪里?港湾的结局,是否意味着这种“出走者+海外基金成功挑战老东家”的商业模式在中国(起码在中国高科技行业)的终结?  相似文献   

10.
这次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人事局(处)长培训班,笔者有幸参观了“蒙牛集团公司”——和林格尔生产基地。虽然已经进入秋季,但依然使我感到“蒙牛企业”形成的独特文化理念和企业精神,如春风扑面,使我感悟至深。“蒙牛”是一个年轻的企业。初期,企业是以“借鸡生蛋”的方式和滚雪球般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民营企业的百强之首。在国内外乳品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即将“入世”的关键时刻, “蒙牛”以其独特的理念、方式和战略,与国内外名品企业形成了抗争的态势。蒙牛人“想过成功,想过失败,但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蒙牛”的成功不能不说明该企业  相似文献   

11.
朝鲜核武器试爆,并不意味着其进入了强国之列,原因在于武器不是致胜的绝对因素。强国之治,赢在民心之“合”而非武器之“核”;企业之争,胜在人心之归而非一时之利。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当一种精神信仰成为众人追随的价值观,这种精神的“核”所爆发的能量往往是无所不摧。民心何以得?这一命题是不少企业家的心痛。前不久,随北大“当代经理人CEO高级研修班”去蒙牛集团学习,让有参与者有了一个探寻蒙牛精神之“核”的机会。零距离观察这头跑出了火箭速度的“牛”后,发现“语录”是蒙牛的一大特色。厂区内随处可见的语录牌吸引了前来…  相似文献   

12.
《企业管理(北京)》2004,(1):104-104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中央电视台2004年黄金段位广告招标,蒙牛联手15家公司围标设局,终于以3.1亿元的天价坐上 “新标王”的交椅。人们对这位“新标王”的质疑主要是来自于过去几任央视标王的结局,以及出于对乳品生产企业赢利水平的异议,事实上人们更多的是担心蒙牛会不会重蹈孔府宴酒、秦池、爱多的覆辙。蒙牛集团自1999年成立,年销售额从4000多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50亿元,被誉为“蒙牛狂奔”。“蒙牛有一个飞船定律,不是在高速中成长,就是在高速中毁灭。只有超越环绕速度,企业才能永远发展。”蒙牛掌门牛根生如是表示。“标王”这顶帽子戴…  相似文献   

13.
蒙牛的“猛”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进中国的乳品行业,仅内蒙就有两颗耀眼的明星,一是伊利,一是蒙牛。尤其是“蒙牛”,1999年才刚刚“出道”,两年后,“蒙牛”鲜奶的销量全国 第一,冰淇淋销量全国第二;2001年,“蒙牛”乳业集团总资产已达12亿元,销售额6亿元,2002年更是增加到20亿元,增长了48.6倍。以超常规的增长速度在“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中荣登榜首,并连续三年创造中国乳业“第一速度”,在中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为第4位,创造了在诞生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  相似文献   

14.
冷饮市场的“四大家族”和路雪、雀巢、伊利、蒙牛,今年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广告宣传的力度。和路雪、雀巢作为外地品牌,有其优势也存在不足,“今年夏季究竟谁能成为冰淇淋制造业当仁不让的老大?”还待市场检验。  相似文献   

15.
宽厚者昌     
谁也不会怀疑,当今蒙牛乳业在乳业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1999年初,蒙牛创业时,当时被伊利免职的牛根生,虽然“躲”在蒙牛的幕后,也没能逃脱继续受打击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相似文献   

16.
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牛)创建于1999年7月,注册资本1300万元,当年销售额4000万元。截止2006年底,蒙牛总资产76亿元,职工3万人,年度销售额162.48亿元,利润7.2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4.16万元/人年;建设奶站3200多个,联系奶农200多万户。蒙牛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中国乳业老大,发展速度之快世所罕见。支撑蒙牛超常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值得书写的是两个要素:牛根生与蒙牛文化。  相似文献   

17.
宽厚者昌     
谁也不会怀疑,当今蒙牛乳业在乳业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已与“光明”、“伊利”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在1999年初,蒙牛创业时,当时被伊利免职的牛根生,虽然“躲”在蒙牛的幕后,也没能逃脱继续受打击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同时,牛根生启动“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口号,在众多场合提到伊利时都把伊利放在自己的前边,在所有的口径上都将内蒙古所有的乳品企业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大烙印。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蒙牛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使自己的命运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大局捆绑在一起,抬高竞争对手的同时保护了自己。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些城市开通了数字电视,数字电视开播后广大消费者如何正确选购彩色电视机?是否一定要选购“高清电视”?“高清电视”与逐行扫描电视又有什么区别?众多消费者面对彩电新品上标着的“等离子”、“液晶”、“背投”、“数字彩电”等各种陌生字眼,  相似文献   

19.
从2002年成长速度1947%的蒙牛,创2003年1519%的小肥羊,再到2004年1442%的新疆天地,被称为“大陆成长企业发展态势晴雨表”和“大陆最有深刻社会影响力的投资合作机构排行榜”的“成长百强”排行榜已经产生过三个中国成长速度最快的企业。经年之后,这些“成长百强”冠军还在一路狂奔,风驰电掣吗?这些速度和高度有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02年度中国最具成长性的企业,蒙牛创造的市场奇迹一时无双。依靠细分包装单品——利乐枕,蒙牛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目前蒙牛是全球单厂拥有利乐枕生产线最多的公司。带着目眩的速度,蒙牛从此由液态奶的“小字辈”,一跃成为众多厂家艳羡、研究、跟随、模仿的“教科书”。进入2003年,仅1~4月,蒙牛实现销售额12亿元,又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