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时下,“农民工”一词所指的对象可谓家喻户晓,而笔者总觉得这一称谓似有不妥之处,有成份论的嫌疑。通常按职业称呼,种地者称农民,务工者称工人,经商者称商人,参军者称军人,从政者称干部,这些称谓前都没有加定语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不管他原来从事什么职业,都一律按现职业进行称呼。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这一早已约定俗成的称谓,或许将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了。近日,农民工输入大省广东和输出大省河南的省委书记,都提出将适时取消“农民工”称谓。  相似文献   

3.
近日,农民工输入大省广东和农民工输出大省河南的省委书记,都提出将适时取消“农民工”称谓。  相似文献   

4.
施维 《农家之友》2006,(8S):64-64
编辑同志:“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应当给予他们切实的国民待遇。我们总感觉到“农民工”这个称谓,带有一些歧视性的意味,应该予以改变。呼吁将“农民工”改称为“新工人”。  相似文献   

5.
《南方农村》2012,28(6):8-8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通常指的是“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广东将加快研究并适时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根据职业和工作年限,享受相应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表示“农民工”称谓带有歧视色彩,呼吁社会慎用这一称谓。“工农商学兵,本是职业的划分,为什么唯独农民永远要被加上特定的标签呢?”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称谓伴随着农民进城务工而来,其创造性基于“工”或“工人”的符号性质,进而衍生出来一些内涵特征,表征着农民工从农民向工人转变,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过渡的新变化。这种创造性表现在农民对于流动空间的选择和流动机会的把握,对于“工人”职业与工作的选择与适应(包括职业选择、知识学习、技能掌握、素质提升等),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一个沉重的话题。他们是“工人中的农民”,他们是“农民中的工人”。他们的前面是工人,他们的后面是农民。当一种制度能积极推动他们加入前面的队伍,而不是让他们后退或处于无奈抉择状态,这种制度就是文明进步的!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全球金融危机而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找到工作就返乡了。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已作为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印发。该文件把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当作2009年的首要政策目标,并且提出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等方面提供支持,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本期将安徽、贵州、湖南、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农信社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做法进行系列报道,以期能够呼吁社会都来:  相似文献   

9.
10.
“农民工”指的是那些在城市中从事工业活动但保留农民身份的人。“农民工”这个概念是国家将公民划分为城乡两种身份的政策实施的结果,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农民工”是一个具有歧视性的概念,是一个不利于社会主义本质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实现、不利于人与社会、城市与工业发展的概念。总之,“农民工”是一个不宜再提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先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呼吁加快户籍改革,取消带有歧视性的“农民工”称谓;随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也提出,广东将加快研究并适时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真正融合。河南和广东分别作为农民工输出、输入大省,地方党政一把手专门关注“农民工”称谓问题,如此发声,可见此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大连市沙河口区兴工街道如意社区妇联开辟的“乡情谈心室”,自去年3月开放以来,每逢“乡情谈心室”开放的日子,都会有二三十名农民工聚集到这里聊天、打牌、看书……排解心中的寂寞, 思乡之情人皆有之,农民工远离家乡,难免会对家乡有所眷恋。尤其是在寂寞、遇到困难之时总想和老乡们聚一聚,聊一聊,排解心中的压力。虽说,农民工老乡在同一座城市的并不少,但经常见面却不容易,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城市融入的视角,通过对2014年重庆市农民工"农转非"意愿调查的实证,梳理农民工"农转非"的个人决策影响因素,并检验重庆市关于农民工"农转非"相关政策的效果。研究发现,城市就业、生活情况和农村联系情况对农民工将"农转非"的决策都有显著的影响。工作稳定性、家庭收入水平、城市住宅条件、城市社会保障参与度越高,在农村没有经济利益牵绊的农民工往往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因而其"农转非"的倾向越强。据此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力度;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公积金体系,并赋予优先分配权;完善土地弹性退出机制,创造和谐就业环境是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影响其"农转非"个人决策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南方农村》2011,(1):13-13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申兵在《中国经济时报》撰文认为,“十二五”时期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在于综合考虑资源分配的可能性、农民工进城定居的需要,使农民工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这可以大大降低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制度成本,从而提升其在城镇定居的能力和意愿。他提出,“十二五”时期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创新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今后2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从2011至2030年的20年间,我国将新增城镇人口3亿左右。根据在20多个城市开展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比例高达85%,“亦工亦农”正在成为历史;八成农民工即便不放开户口也将长期留在城镇,他们进城的选择与户籍制度是否改变无关;外出农民工愿意回农村定居的仅占8.9%。  相似文献   

16.
《农家致富顾问》2011,(12):28-28
徐州作为江苏省农业大市,全市958万人中,80%为农村户籍,为了做好农民工工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徐州市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措施,多措并举确保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农民工工资无拖欠,未发生一起严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恶性事件。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7.
《南方农村》2010,(5):84-84
<正>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中国经济日报》撰文说:十二五期间,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乡一体化,都绕不过农民工这个坎。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实现农民工市民  相似文献   

18.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闯关的中国式改革中,价格改革无疑是绕不开的一道坎。  相似文献   

19.
当下,戴“农民工”帽子而“单列’’的项目不少,且有增长之势,如农民工公寓、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图书馆、农民工医院等。这固然反映了农民工问题已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并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但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向左走 《中国改革》2003,(12):57-57
“跳楼秀”所反映的问题不在“秀”字上,而反映在我们离社会的公正目标还有一个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