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自利的,但他同时还承认存在次要的利他动机。因此,斯密实质上是人性二元论者。而在《国富论》中,其关于行为动机的自利设定只是出于构建理论体系的需要而对现实人性所作的必要抽象。综合考察《国富论》的研究主题和内容、斯密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他关于自利设定的隐含预设,我们揭示这种抽象是合理的。因此,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斯密问题"才是一个伪问题。澄清"斯密问题"的理论启示是:在构建经济理论时,需要基于现实情境合理地抽象出基本假设;实践启示是,构建适宜的道德基础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商业经济(哈尔滨)》2015,(8)
"斯密难题"即亚当·斯密在其两部著作中提到的关于人性中"利己"与"利他"的不同观点而引发的经济学界的争论。斯密认为"经济人"是自私自利的,都在理性的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道德人"则是除了自利的一面外,还有利他的一面。"经济人"在利己的同时也会增进社会福利,因此,"经济人"与"道德人"在社会层面的基本行为逻辑是相统一的,而二者的最终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且现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人,或者说什么是经济学家心目中的人。在此基础上,辨析了经济人和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7.
8.
市场经济是通过制度竞争取得合法性的,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通常被称为斯密动力。经济史表明,斯密动力有效发挥的程度是造成世界各国经济绩效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一方面是斯密动力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这种干预又可能成为阻挠斯密动力有效发挥的布罗代尔钟罩。目前,政府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为保证宏观调控的合理性,政府的宏观调控权的行使边界必须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9.
10.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亚当·斯密在伦理学和经济学领域中的经典名著,也正是源于这两部著作中对人性论述的不一致,才构成了"斯密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20世纪80年代学习型组织理论出现以后,人性假设的理论有了新的突破。学习型组织理论完整地提出了对人新的理解的问题,其全新的管理理念是以新的“学习人”的假设为中心。“学习人”假设认为,在现代组织中人应该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我超越、完善心智模式、系统思考、共同愿景、团队学习都是新人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金永健 《扬州大学商学院学报》2005,9(5):50-54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经历了从孔子的“性近”说,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的演变过程。其演变的原因,既是儒家仁学和礼学的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缘于先秦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演变,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扩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穷人经济学"的居住权的实质,就是关于住房的制度安排,能否取得利益表达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基于"居住权是基本人权"和"居住权又是穷人的生存权"的命题,必须解决好穷人的居住的生存问题。既不"经济"又不"适用"的经济适用房并不具备"穷人经济学"应有的道德关怀,应着力构建真正适于并服务于穷人的廉租房机制。 相似文献
15.
行为法律经济学:新知还是旧论——波斯纳与桑斯坦等的论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法律经济学的新近崛起挑战了主流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公设,拓宽了法律的经济分析的研究领域,但同时也引起了主流学者如波斯纳等的诘难。双方在理性概念、经济学行为研究方法的证据支持、"互惠人"模型及其法律应用等论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从整体上观察,论战各方其实只是名义之争,相互融合的趋势显然。作为这次学术论战的潜在影响,国内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将会获得相当程度的促进功用。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新趋势——美国、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美国、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揭示不同管理模式的最终决定因素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定性模型。依据该模型 ,可推断知识经济时代美日管理模式在新的环境因素和新的竞争法则下呈现出交融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倍受关注的热点,引起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但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能从根本上认清问题的关键所在。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性思考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人性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文献检索看,国内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主题围绕党的指导思想而流变,依次为异化与人道主义(1978-1985)、主体性(1986-1990)、市场经济中人的价值(1991-1995)、人性的内涵与特征(1996-2000)、人性与制度(2001-2005)、人性与教育(2006-2009)。这对我们概览人性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建构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云伟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111-117
马克思正义思想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阐述的。正义来源于人类生产方式之中,劳动是人的本质,正义要体现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从劳动入手解析正义,把劳动作为正义的衡量标准,把雇佣劳动作为切入点批判资本主义非正义;并提出正义的最终目标是自由劳动,正义实现的必由之路是从异化劳动到自由劳动。通过探究马克思解析正义的方式可以正确理解正义的逻辑思路,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改善网购“柠檬”化的博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柠檬"问题是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Internet商务市场以其独特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在具备很多优势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弊端。通过从经济学角度,对网络市场交易中的"柠檬"做出说明,运用博弈论方法,对如何在电子商务中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给予一定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