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2006年湖北省总人口为6001.7万,其中,乡村人口3957.99万,农村劳动力2029.9万(男16-65岁、女16-60岁)。全省现有耕地4553.6万亩,如按劳均5亩耕地来算,农业可消化劳动力910.72万,剩余劳动力已经达到1119.2万,剩余劳动力所占比例为55%。在这些剩余劳动力中从事养殖、加工和服务业的约有50万,在乡镇企业务工100万,进城务工经商560万,全省尚有409.8万劳动力剩余,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2%。今后劳动力的数量还会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淮南市作为能源大市.农村经济相对还比较落后,农民的生活还不太富裕.贫困人口比重还不小,抢抓机遇,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帮助贫困人口解贫脱困显得尤为重要。最近,淮南市农调队对全市的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和调查,淮南市尚有贫困户2万户左右,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36691人,人均纯收入在625—865元之间的相对贫困人口60677人,较为分散的分布在除八公山区以外的各县区广大农村地区,其中潘集区最多,占总数的62%。贫困户当中家庭人口多于三口人的家庭占总户数的56.9%,家庭劳动力在一个以下的贫困户占总户数的60.1%,而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占到总户数的36.4%。通过对贫困地区的乡村干部、农民进行的座谈和访问,目前仍处贫困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着更多的期盼,同时,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消除农村贫困方面也需要花大力气解决较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何帆 《宁波经济丛刊》2006,(5):11-14,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主体和基本力量。没有广大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无法实现农业、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就没有了新农村。  相似文献   

4.
方海文 《浙江经济》2007,(18):58-59
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浙江省委、省政府早在2004年就提出实旌“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培训已成为省政府要突出抓好的十件实事之一。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提升农村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农民培训: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关键在提高农民素质。宝鸡市地处关中西部,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6%,农村劳动力156万人,富余劳动力就有93.3万人。目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仍然从事传统的农业  相似文献   

6.
《调查研究报告》2007,(19):1-21
农村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升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层次、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还相对滞后,投入不足、培训就业脱节等问题仍亟待解决,新型的财政补贴机制、市场化及多元化运作模式、部门之间乃至输入地与输出地之间协作机制等制度体系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培养新型农民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构建学习型农村。而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成员的学习状况与学习型农村的基本目标差距甚远,因此要积极引导农村社会成员转变学习观念,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农村,全面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美  李桂梅 《发展》2006,(8):44-45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从农业以外的产业中获得效益,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甘肃省作为农村人口占70%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农民要求走出去摆脱贫困的愿望更为迫切.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2046万人,农村劳动力约1200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达300多万人.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山地、荒漠、戈壁占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9.
王连生 《辽宁经济》2006,(11):14-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对铁岭县来说,全县9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在辽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县等全部工作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同时,全县的资源、劳动力也都在农村,农村的潜能巨大,发展空间广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农村不是包袱,而是难得的财富,不是发展的阻力,而是真正的动力,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释放农村的潜能,让全县农村经济繁荣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文化活起来,让农村环境美起来,使全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马远志 《发展》2007,(8):27-28
一、基本情况甘肃省临夏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贫困面大,富余劳动力多,加快发展劳务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相当紧迫。临夏总人口195万,农村人口达172万,占总人口的88%;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村的现代化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而没有新观念就没有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塑造农民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市场和开放意识、权利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等现代性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2.
朱雪明 《发展》2007,(8):7-9
抽样调查显示,甘肃省有各类残疾人187.1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2%,其中农村残疾人约14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7.8%,占残疾人总数的74%;农村有30万残疾人没有解决温饱,低收入残疾人约有50万。对于甘肃省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农村残疾人工作,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正在我省展开,从我省农村改革的实践和示来发展来看,笔者认为,应十分注意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组织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村集体负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等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障碍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旨在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离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农民的需求。新农村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根本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而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离不开市场,离不开农村流通。  相似文献   

16.
星子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农村人口20.6万,耕地面积14.3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7亩,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富余的农业县。近几年,星子县积极统筹城乡发展,鼓励、引导农民从土地劳作中走出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07年全县农村转移劳动力9万余人从事经商、务工等,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56.1%,年创汇收入5.8亿元以上,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69%,被评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县。  相似文献   

17.
夏卫凯 《发展》2007,(6):29-30
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把劳务输出作为破解“三农难题”、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产业来抓。2006年,全市共输转劳动力37.2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25.1万人次,常年性输出18.5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劳务输出已成为全市经济中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品牌过硬、极具活力的当家产业,也是农民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相似文献   

18.
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有效推进的重要保证。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我们要明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采用“三大工程和一大建设”措施打破新农村建设瓶颈。  相似文献   

19.
我国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即使2020年城市化率达到60%,我国仍将有五六亿人口生活在农村。超过欧盟人口的总和,差不多相当于两个美国,四个日本。这样庞大的群体生活在农村,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基本国策,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让农村成为宜居之所、立业之地、康乐之址。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之日,也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达成之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离不开市场,离不开农村流通。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唐山经济》2007,(5):24-2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和谐,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使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2007年,古冶区将进一步立足城郊型农业特点,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