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权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基本权利。物权具有的与一般第三人直接发生利害关系以及对财产的直接支配性质 ,决定了物权法的独特原则。我国现行物权立法存在诸多缺陷。审视并确立我国物权法的合法财产一体保护、物权变动和原因行为区分、物权法定、一物一权、物权优先效力等基本原则 ,对我国物权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 调整财产关系的重要法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是对物的权利。这里所指的物,主要是不动产和动产。物权是一种财产权,财产权是直接体现经济利益的权利。财产权主要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知识产权主要有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和著作权。债权主要是根据合同产生的权利。财产可分为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物权是对有形财产的权利,物权法是调整有形财产关系的法律,调整无形财产关系的法律主要有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律。  相似文献   

3.
物权法的原则精神在于“定纷止争、物尽其用“。“定纷止争“表现在通过法律规范明确各种财产的归属和侵犯物权的责任,“物尽其用“则是使物权不限于静态的所有权,而是从所有权中演化出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等独立的物权权益,使财产的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等各方面的功能都发挥出来,实现物的最佳效用。可以说,物权制度奠定法治的基础,契合民生关注的核心。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运行提供了一个“安全港“。  相似文献   

4.
物权法的原则精神在于"定纷止争、物尽其用"。"定纷止争"表现在通过法律规范明确各种财产的归属和侵犯物权的责任,"物尽其用"则是使物权不限于静态的所有权,而是从所有权中演化出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等独立的物权权益,使财产的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等各方面的功能都发挥出来,实现物的最佳效用。可以说,物权制度奠定法治的基础,契合民生关注的核心。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运行提供了一个"安全港"。  相似文献   

5.
王冬梅 《特区经济》2009,242(3):247-249
我国《物权法》对动产抵押公示效力统一规定为登记对抗原则。本文认为,在我国现行的大陆法系特色的民法体制中,动产抵押权的成立不宜适用登记对抗原则,因为,依目前的通说,所谓登记对抗,即指抵押权在抵押合同成立时即已设立,登记只是对抗第三人的要件,这不仅在理论上违反了我国物权法体系,在实践中也很难对未登记之抵押权进行救济从而使之丧失物权性,我国动产抵押权应采登记生效原则为宜,因为,动产抵押权的物权性是大陆法系的必然产物;物权行为现实存在使物权行为公示方式之立法不可或缺;登记生效是动产抵押权之物权性凸显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草案)》作为中国市场经济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产物,其所承载的直接使命是:一、定纷止争。通过对物的归属,加强对物的保护,达到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二,促进物尽其用。物权法通过规范物权人有哪些权利和哪些义务,为权利人充分利用财产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它鼓励权利人创造财富、积累财富。而其背后更为宏大的使命则是,通过法的形式,确立物权概念.为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定型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网络虚拟财产"这一概念体现了网络的强大交互性,不应和"虚拟财产"混用。网络虚拟财产指的是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中具有一定价值且可供支配的用电磁数据存储和表现的现实世界模拟物。网络虚拟财产属性的债权说、知识产权说和新型权利说都具有不可容忍缺陷,难以成立。网络虚拟财产具有物权属性,这是因为一方面它符合民法理论对"物"这一概念的认知;另一方面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物权体系对于相关纠纷有更好的救济效果。在物权定位的背景下,网络虚拟财产属于用户而非服务商所有,其交易应准用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另外网络虚拟财产可以善意取得。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产业》2007,(4):14-15
[物权]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不动产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附着物;动产指不动产以外的物。制定物权法,对明确物的归属,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答疑解惑     
灾后不动产六问 四、地震使邻居家的房屋倾斜。从而影响了业主的房屋。该怎么办?答:业主作为物权人可依物上请求权予以救济。物上请求权,又称为物权请求权,是指物权被妨害时,物权人为恢复物权的圆满支配状态而有权对于妨害其权利行使的人请求排除妨害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物权?这是个基本问题。提起物权,人们自然想到人权。人权是人的权利,物权难道是物的权利?没有知觉的物有权利吗?提起物权,有的还想到物业,物权法是关于物业的法吗?  相似文献   

11.
杨晓 《改革与开放》2013,(16):48-49
按照法律的一般定义,权利的客体是权利指向的对象。破产取回权是破产法律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然后因为取回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权利,我们需要分析从其权原出发判断。就目前可以行使取回权的权利都是物权,所以取回权的客体也必然指向物,而且是有形物。只有当一件物事有形财产且物的所有权非属债务人时才有可能是取回权的客体。权利的期限也是权利的重要部分,而期限必须的性质和权利客体的性质息息相关,故本文从权利客体的入手分析取回权的期限问题,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2.
地产、房产、林产的不动产权利各异.由于物权性能、特性不一,权利人拥有度不一,各不动权归属不一,建议统一登记时将同一坊内同一权利人的所有不动产登记在同一不动权证书内;遵循“四统一”原则登记形成不动产权证书.  相似文献   

13.
张弛 《中国集体经济》2012,(8S):135-136
文章总结了关于物权法定原则外延的不同观点,介绍了物权法定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特定的历史需要而进一步得出结论:物权法定是对意思自治的限制,物权法规定由强行法规定的内容就是对意思自治的限制,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物权法定已走向了僵化。结合我国立法以及司法实践,物权法定原则未来的发展是通过小幅改革措施使物权走向自治。  相似文献   

14.
《产权导刊》2005,(8):57-57
物权: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是一种重要的财产权,与债权、知识产权等其他财产权不同,物权的客体主要是动产和不动产.不动产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附着物;动产指不动产以外的物,包括能够为人力所控制的电、气、光波、磁波等物.  相似文献   

15.
空间属于客观存在的自然资源,空间权属于用益物权。海域空间资源作为一种权利客体,在不同海域空间上设置海域使用权已成为必然。本文基于理论维度分离空间权利与海域使用权,诠释海域空间权的取得与流转,明确《海域使用管理法》关于海域分层利用的局限性,揭示空间权在《民法典》中的体现,展望空间物权体系构建,进而为海域空间立体分层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大陆法系信托财产登记制度与物权登记制度的联系 物权公示的方法就是物权的登记,即把土地及其定着物的所有权及其他权利的得丧变更,依法定程序记载于专职机关的专门设置的登记簿册上.通过登记即可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虽然各国立法规定不同,在物权变动的登记效力上也不尽一致,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只有经过登记才能对抗第三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土地由平面利用转而大规模地立体开发,空间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运用,空间权随之应运而生。空间权是对一定范围的空间所设定的各种权利类型的抽象概括,表现为立体权利的集合,既是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利,同时又具有对特定范围空间控制与支配的物权属性,并可以登记公示,满足人类的需要。面对空间资源独立利用的客观现实,传统的土地权利体系开始受到挑战,空间权是否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还是属于现有权利的一种权能,成为学界广泛争议的焦点,也是世界各国对空间权立法的本质差异。我国《物权法》将空间权纳入用益物权之中,未承认空间权的独立地位。随着空间资源广泛运用于社会实践,传统的土地权利体系在规范和促进空间利用和配置资源以及解决现实矛盾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空间权的独立性的争论并未随着《物权法》的安排而终止,而是对其有了进一步的更深入的研究,从空间范围的确定、权利公示方法的改进到促进空间资源的有效流转,均反映出对空间权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确立独立地位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8.
物权是权利人对物直接支配,享受其利益,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从古代罗马法的"对物之诉"到德国民法典中的"物权编",再到今天的物权,虽然在名称上有着相当的亲缘性,但是,物权无论从其本身的含义还是从其法律背后的利益考量,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物权已日益成为一种类型化的保护方式,作为一种法律产品满足对社会利益保护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最近,《物权法》草案三稿(简称草案)正在全国征求意见。该法是调整各平等主体之问因物的归属和利用产生的财产关系的重要法规,草案第二编所有权第五章专门规定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明确国家、集体、私人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所有权人对自己的动产和不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相似文献   

20.
戴文骐 《特区经济》2013,(10):153-154
物之所在地法原则是物权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但在涉外动产物权领域单一适用物之所在地法忽视了物权和债权关系的内在联系。《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将意思自治原则引入动产物权法律适用具有法理依据,符合冲突正义的要求,但意思自治原则只是物之所在地法的补充,应当对相关条文进行严格的限制性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