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省联社"模式的制度缺陷"省联社"模式下行政力量的干预可能使农村信用社改革偏离中央设定的目标 中央在本次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把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为服务"三农"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在省联社模式下,存在着严重的"外部人干预"现象.  相似文献   

2.
省级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管理的权责不对称,是省联社对农村信用社实施行政管理的逻辑起点。金融控股公司虽然为省联社实施行政管理奠定了产权基础,但有损于实现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目前,省联社淡出行政管理改制为金融服务公司的条件基本具备,应结合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稳步推动省联社真正淡出行政管理改革试点,增强省联社服务职能,更好实现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前,以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大部分省份采取了省联社的模式.但是,省联社模式并非十全十美,需要继续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逐步深化,关于省联社改革的难点、改革模式的选择问题成为学界和业界争论的焦点.本文认为,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性金融定位、省政府掌握省联社改革模式的最终决策权、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省联社为什么而存在、各利益主体对省联社改革模式的意见分歧将是影响未来省联社改革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历史包袱的化解与困难联社的发展问题将是省联社改革模式设计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未来省联社的职能将在管理与服务两种职能中选择,取消省联社模式的改革情形不大可能出现.各利益主体改革意见的分歧可能会使省联社的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省联社"模式:理论基础、制度缺陷与改革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任何一项制度的出台都具有其历史继承性和改革的渐进性,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模式在全国绝大省份的确立必然有其“路径依赖”的元素,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但由于“省联社”模式产权虚置导致其存在“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干预”的双重风险,使得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败建立在省联社管理层的道德与自律的基础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省联社模式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本文对省联社作为改革目标以及作为改革对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改革的总体思路做一初浅探讨。  相似文献   

6.
管理体制问题是农村信用社五十多年发展历程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次深化改革试点提出了建立“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承担责任,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新体制,按照这一目标,产生了作为省政府履职平台的省联社。实践证明,当前的省联社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农村信用社快速推进的改革实践,也已对这一模式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要求,从而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省级联社的下一步走向,进行前瞻性的探索,找到更加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选择"省联社"模式符合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职能下属化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具有历史必然性."省联社"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容易加重省级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干预,容易形成以"省联社"为核心的新的利益集团并阻碍农村信用社控制权向股东的回归.应加快劣质信用社退出市场的步伐,采取建立大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措施为"省联社"模式的良性运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省联社淡出行政管理改革试点已成为农村金融领域今年最为紧迫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但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服务公司两种典型改革模式各有优劣,在防范农村金融风险和实现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方面各有侧重,而这两个问题均是省联社淡出行政管理改革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当前可按照市场化方式,在省级政府自愿申报改革模式基础上,由国家有关部门综合研判确定,实现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有机结合,积极稳妥推进省联社淡出行政管理改革试点,促进实现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9.
省联社淡出行政管理已成为农村金融领域今年最为紧迫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服务公司两种改革模式各有优劣,在防范农村金融风险和实现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方面各有侧重,而这两个问题均是省联社在淡出行政管理改革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当前可按照市场化方式,在省级政府自愿申报改革模式的基础上,由国家有关部门综合确定,实现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有机结合,积极稳妥推进省联社淡出行政管理改革试点,促进实现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模式是:省政府、省农联社、市农联社、县农联社各级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即上级对下级逐级管理的模式,几乎取代了县农联社法人治理和民主管理、合作经营的管理模式,还没有达到改革要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在始于2003年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均选择了省联社模式,但这一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存在所有者缺位、法人治理虚化和脱节等制度瑕疵,导致农村信用社面临"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干预"的双重风险。为此,建议对省联社模式分步推行二次改革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12.
虎三 《银行家》2014,(6):103-104
正自2003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提出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除几个成立省级农村商业银行的直辖市外,其余各省均采取了成立省联社来承担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职能的模式。取消乡镇信用社的法人地位,成立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形成了省联社、地市级办事处和县级联社两级法人三级管  相似文献   

13.
对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改革的现实审视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在始于2003年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均选择了省联社模式,但这一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存在所有者缺位、法人治理虚化和脱节等制度瑕疵,导致农村信用社面临"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十预"的双重风险.为此,建议对省联社模式分步推行二次改革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14.
农信社改革发展若干问题探讨(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四如 《银行家》2007,(6):100-103
2003年以来,我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参与试点的各省份,全部选择了成立省联社的改革模式。随着改革的深入,各方对省联社模式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产权改革、市场定位、经营模式、管理机制、为农服务以及农村金融体系的发育等问题,有着诸多分歧和疑惑。江西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肖四如根据当地的实践,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是:部分农村信用社采取变通方式强行达标,硬指标带来了高水分;省联社过于“强势”,实际上沿袭了原有县联社对乡镇信用社的控制模式;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工作进展滞缓,外部股东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有限;农信社改革和服务“三农”并不完全一致等。这些问题值得警惕,否则将影响“花钱买机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制度选择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农村信用社省联社面临多样化的制度模式和制度选择:股份制改造模式、行业协会模式、金融监管模式。结合三种模式的利弊分析,我们认为,对农村信用社省联社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模式较为可行。  相似文献   

17.
左仁静 《银行家》2021,(3):127-130
导语:省联社改革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命题。采取何种改革模式,既能保证省联社强化服务属性与去行政化相结合,又能坚持基层农信机构商业属性与支农属性并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微观诉求出发分析省联社改革的方向,对比分析多种改革模式,研判省联社对改革模式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省联社改革是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认为,各利益主体对理想的省联社发展模式认知不一致是省联社改革难以推动的本质原因。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没有行业管理是否意味着没有行业服务?在不具备管理权的前提下,省政府怎样控制风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组织规模最佳层级在县域还是在地市级?管理权能否进一步下放给省级以下地方政府?这四大问题将是当前省联社改革必须回答的难题。基于此,本文认为未来省联社改革模式将有三种可能性,而强调机构之间整合和服务职能的金融控股或联合银行模式应是未来理想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发达地区省联社改组为农村金融控股集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加快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行省联社管理体制的弊端日渐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效果。本文拟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改革方向与模式的探讨,探索建立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发展模式的终极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的制度安排和发展走向直接影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目前省联社制度的性质和职能定位都存在缺陷,需要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省联社发展模式的选择应有利于整合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利于增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竞争力,有利于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银行体系。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地方农村金融监管机构、单一的行业管理机构和行业服务公司四种省联社发展模式都存在缺陷。只有兼具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职能的区域性农村合作银行机构的发展模式既能使各级农村信用社保持相对独立,又能实现自上而下的服务,使不同层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之间在业务上保持战略联盟,还能行使行业管理职能,是一种最优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