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物流园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体系的基础设施,是推进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促进物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倡导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物流园区的发展。结合当前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现状,针对我国物流园区发展中存在问题,通过对物流园区科学地选址布局、实施绿色物流、建立循环物流体系,以形成资源循环、环境共生的物流系统。为实现物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余波 《特区经济》2006,(6):148-149
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益最终将会体现在经济系统的物流变化上,创建一个完善的农村循环物流系统是我国建立循环经济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农村循环物流系统的内涵特点和创建机理的研究,探讨了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农村循环物流系统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经济活动方式变化大,网上交易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成为现代人主要的消费方式,这也促进了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物流经济发展有助于国民经济增长,但是需注意的是,这种产业形态在发展中也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与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要求相违背。基于此,物流产业要加快绿色改革与发展,在可持续理念指导下,从各个方面最大程度控制物流全过程对环境影响,同时确保资源得到整合与循环利用,在物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好生态效益保障,最终实现产业形态健康持续发展。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物流影响可持续发展因素,并就绿色物流提供有效管理途径,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经济的迅速发展无法掩盖其环境破坏、资源消耗迅速等现实。政府及居民对于各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日益提升,由于管理粗放与相关设施的不完善,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文章结合浙江省物流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电子产品行业中的逆向物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地球环境、合理配置资源、再利用资源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对电子废弃物的逆向物流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电子产业中的逆向物流问题,结合该行业特点和电子废弃物的重新利用方式,研究了逆向物流系统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经济价值,并利用经济学与管理学原理,对电子产品行业中逆向物流的各种运作模式进行整体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机构,是资源利用的重要主体.高校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推动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促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促进资源循环,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各高校的实践调研与研究,利用问卷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出目前高校在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高等学校资源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发展绿色经济,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紧迫性与现实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增长模式,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基于资源承载力的主体功能区与产业生态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与生态问题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转型期,主体功能区与资源承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石,产业生态经济是解决资源稀缺问题以及经济与环境冲突的根本途径。将传统的线性生产方式转变为网络型可循环产业组织,传统的产业集聚转变为产业生态化集聚战略,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分析通常作为测度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值法把生态系统或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流、能流和价值流转换成同一标准的能值进行评价分析,从而避免因权重选取的主观性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定量分析准确性产生影响.本文基于能值理论和退耦理论,构建了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以资源型城市——唐山市为例,从资源环境压力、经济效率、社会成本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市2006年-2012年可持续发展水平与该地钢铁产量增长率变化趋势对应相反并呈震荡状态,但经济效率得到稳步提高.社会成本方面,每实现一单位退耦可增加当地就业人口并可相对减少环境保护方面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11.
重化工业在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中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但重化工业城市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等问题也显现出来。文章根据重化工业城市对循环经济的现实需要,研究了规划重化工业城市循环经济系统的基础准备问题,从循环经济的体制和机制、政策法规、示范企业、生态道德观念、环境信息平台、绿色物流、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生态补偿机制等多视角探讨重化工业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循环经济的辽宁省绿色物流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婷睿 《改革与战略》2010,26(4):120-122
辽宁省不仅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又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港口资源优势。针对辽宁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的现状,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成为促进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在探讨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循环经济模式下,辽宁省应从绿色供应链物流体系和企业绿色物流体系出发,构建绿色物流体系。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特征,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保证循环经济良性发展,需要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文章从循环经济的涵义和原则、理论基础和运行模式以及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循环经济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保证循环经济全面持久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日益稀缺的资源环境下,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在循环经济体系下,从产品到再生资源这一过程需要依赖逆物流的有效运作来完成,由于逆物流的交易成本较高、技术处理水平较低,以及质量标准与监管问题日益凸现,在现阶段企业逆物流的运作尚处于摸索阶段。为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企业逆物流激励机制,文章就逆物流的运行模式提出三个层面的创新:宏观视角的政府战略导向机制;中观视角的行业协会战略规划机制;微观视角的企业战略部署机制。  相似文献   

15.
卢杰 《改革与战略》2011,27(10):115-117
鄱阳湖区现有的工业园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与污染等问题。更重要的是,现有的鄱阳湖地区工业园经济效益也由于环境、资源的约束,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的改善,将会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吸引越来越多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加入,为新企业和本地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场所。  相似文献   

16.
董芸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0):56-58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社会和谐的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依据可持续发展和逆向物流的理论,文章从政府、企业和群众三方面,在逆向物流有效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思路下层层解读了安徽省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衡量土地资源是否达到合理利用的评判标准,是评价和监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和程度。本文从环境、资源、经济及社会四个准则层出发,选取 21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时点评价法、线性比例法与熵权法进行综合测算,对成都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针对性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一般可持续利用状态,整体态势良好。但成都市土地利用的环境保护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注重协调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耕地的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9.
发挥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晓鸿  徐雯斐 《改革与战略》2008,24(11):123-125
循环经济是在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下探索出的一种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文章阐述了循环经济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了我国目前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需提供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完善的社会组织保障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科学成长发展的“护卫舰”。通过对我国特色社会组织保障体系发展的历史脉络的梳理,系统分析构建我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的保障体系的模型架构,主要包括社会组织发展道路所依赖的制度体系、法制体系、政策体系和资金体系,更深入探讨社会组织保障体系的影响因素:政治法律、社会治理、组织自身,最终提出完善社会组织发展的保障体系的建议:创新政社关系,革新管理体制;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法律机制;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