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密问题"引发了经济学界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持续讨论,国内学者近年来对此问题也有相应研究。文章认为"人"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利他"和"利己"只是人性之经纬两度。只有从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两方面进行双重约束,均衡市场经济主体的"利己"与"利他"行为和动机,才能维护社会之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2.
企业自愿承担环境责任的动机似乎与求利动机相违背。对一这谜团,经济学界已有的解释大多是基于"利己"的经济人范式。回顾历史上的"斯密之谜",我们发现,利己与利他存在自洽性。回归斯密对人性的多元化解释,借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吸收利他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建构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解释系统,才能破解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之谜。从政策取向看,强化企业环境责任需要综合采用三种规制方式,即环境命令—控制、市场激励和自我规制。  相似文献   

3.
亚当·斯密认为,利己或自私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他认为,在市场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利己或自私的人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尽可能降低价格,最终导致公共福利增加。其实,利他或者道德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而利己或自私对经济增长的破坏力远大于建设力。我们假设前提条件是自由竞争,具体分析自私或利他两种情况下的经济均衡水平。第一,从生产过程看,假设自私的人和利他的人同时生产。自私的人确实有可能出于利  相似文献   

4.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将人类基于动物性的本能目的和基于社会性的实现手段结合起来,它比"为己利己"、"为他利他"、"为他利己"等行为机理在真实世界中更为普遍和合理。而且,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还可以得出一系列的重要推论,从而有助于对人类的偏好和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行更合理而可信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别引申出了"经济人"和"道德人"两种概念,"经济人"是一种利己主义,"道德人"是一种利他主义。这种"利己"和"利他"之间存在着矛盾,被称为"斯密悖论"。而对斯密悖论中的"利己""利他"进行调和有助于解决我国市场转型中出现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组织公民行为(OCB)的动机区分为理性利己和社会利他,以他人取向不同水平和回报的不同情境为切入点,运用情感事件理论和他人取向理论,结合问卷与实验心理学方法,对基于两种不同动机的OCB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当存在回报期望,他人取向低的员工更有可能基于理性利己的动机而产生高水平OCB;当不存在回报或存在回报责任时,他人取向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基于社会利他的动机产生高水平OCB。  相似文献   

7.
朱富强 《改革与战略》2010,26(11):20-31
基于行为的目的—手段这一角度,可以更好地对人类行为中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进行区分。正是基于这一视角,我们可以从真实世界中抽象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它不仅可以将利他和利己统一起来,而且有助于理解社会秩序的扩展。一般地,需求层次越高、社会性越强,个体的通感能力越强,移情效应就越显著,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就越能关注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更倾向于遵循"为己利他"行为机理。  相似文献   

8.
由于互动的紧密程度、发散性以及追求、欲望的层级性,人类的行为实际上是以“己”的需要为根本的出发点的,作为个体的“小我”就是“己”的核心。当然,“己”会囤层扩展,从而形成不断膨胀的“大我”。从这点上讲,人性具有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互惠的利他主义实际上能够更好地达到“己”的目的。因此,利他就是有效地“为己”的手段,而“为己利他”则是对真实世界中人类行为的合理抽象。  相似文献   

9.
人是利己与利他的综合体,求生存求发展是自己的出发点,人的自我超越是个体生存发展需要,更是家、国、族、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的自我超越,往往是本能、感情、互助、利益交换、暴力强制、规章制度、法律、宗教、道德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人际关系是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载体且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将当代中国人际关系分为利己导向、利他导向、多元导向三种类型,用社会交换理论分别加以分析。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成因是市场经济的作用、传统文化的影响、科技进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界定人类行为性质的流行标准主要有:基于行为后果的幸福快乐说、基于行为动机的本能冲动说、基于生命延续的自我保存说和基于普遍主义的抽象道义说。但所有这些学说根本上并不能提供一个有效区分利己和利他的标准:前三者着眼于人的动物性本能而最终将人的行为都归纳为利己的,从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泛经济人化分析的基础;后者则引入了一个先验的外部准则,但由于脱离了人类的经验基础而往往成为道德上的说教。  相似文献   

12.
曾伟 《改革与战略》2012,28(3):26-28
文章对亚当·斯密在《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著作中的提出的"经济人"和"道德人",从人是两者的统一体这一思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经济人"中"利己"的人性假设包含着"道德人"的"利他"成分;而"道德人"中的"利他"却又常常意蕴着某种"利己"。并认为以亚当.斯密《国富论》为发端的西方经济学实际上存在两个假设前提:一是由"经济人"假设引致出的"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二是由"道德人"假设引致出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信用机制——它保证了市场自由交易能够长期实施。此外,文章从我国社会贫富分化的现实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完善的新阶段,应改变"以经济为中心"观念,从"走向致富之路"向"走向道德之路"转变。  相似文献   

13.
吴学凯 《魅力中国》2013,(32):56-56
目前全球性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在面对巨大的挑战。企业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必须变革,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环境。本文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相应的研究。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一种利他,也可利己的选择。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利益焦点,改变传统股东至上的财务管理模式,构建利益相关者的新型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探求基业长青之道是中国企业界经久不休的一个重要议题,而欲使企业生命之树长青,一个根本的要求就是让企业长期保持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资源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强于其竞争对手且可持续的占领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诚信作为企业一种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源和无形制度,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而且在企业整合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诚信理念原则,将利己与利他完美地结合,应是有志于长远发展的现代企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它具有利己、理性、动力、社会利益增加是企业行为的“副产品”等行为特征.存在着短视、贪婪、极端主义、失去理性、缺乏社会责任、导致生态恶化等严重缺陷。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应追求超越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具有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做优秀企业公民、诚实守信、执着服务、利他和社会利益优先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6.
“官本位”、“民本位”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从概念讲,它们分别是以官、民为中心、为价值判断标准,本质上它们都是在利己而非利他。“人情化”、“理性化”为中西文化的特征,从概念讲,它们分别以天然情感、法制契约为价值判断标准,前者缺少民主法制,后者缺少人性、人本要素。文化内在于领导干部本身而决定着他们的领导行为。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探讨和谐社会中所需要的领导干部是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刘业进  杨美荣 《南方经济》2022,41(11):36-57
基因-文化共同进化塑造了人类物种。专业化和分工是人类独特的生存策略和行为模式,一系列先天心理倾向和文化本能等基础性适应器发展出来,通过组织和市场交换支持这种生存策略和行为模式。群体选择是驱动人类合作的主导力量。普莱斯方程揭示了群体间选择与群体内个体选择的净效应如何导致合作的进化。本文基于普莱斯方程的数值模拟和演化仿真发现,尽管非合作策略在"群体内个体选择"中占优,而在考虑"群体间选择"的净效应是合作策略占优。把合作行为收益b作为测度合作剩余的平均项,演化仿真发现,群体中合作者频率越高、平均适应度越大,都会导致所需b值降低,而当迭代次数越多,所需b值增加;合作者成本成倍增加时,所需最小b值是成倍增加;当加入促进合作的"执行机制"(迭代后的合作者频率乘1.001),所需b值降低。利己和利他作为主观行为动机在很多场合不具备第三方不可证实性,而合作和非合作则在人类实际生活和实验室实验中具有第三方可证实性,因此本文纠正传统上利己、利他这一对具有误导性的概念,提出将"合作行为"替换"利他主义行为","非合作行为"替换"利已主义行为",使群体选择理论在解释人类合作秩序的涌现时更具一般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实验经济学、行为博弈论的发展,传统经济学中的自利假设受到利他倾向的挑战。利他性在医疗决策中体现为医生行为偏离个人利益最大化,关注患者健康福利,被认为是医生绩效和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决定因素之一,对公益性导向和满足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利他性难以测量影响了对医生利他性的研究和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本研究基于显示偏好原理并采用独裁者博弈为基础设计的受控实验室实验模拟医生医疗决策情景,根据医生决策结果,分别基于医生效用函数计算和运用随机效用模型估算医生的利他性。结果显示医生决策过程中对患者健康效益给予了正向权重。医生的利他性存在异质性。基于医生效用函数计算的利他性均值为0.82,表明医生对患者健康效益的权重为82%。96%的医生利他性大于0.5,50%的医生利他性大于0.85。运用随机效用模型估算的利他性(患者健康效益与医生利润的边际替代率)为1.078>1,49%的医生边际替代率大于1,说明相比个人利益医生更加重视患者健康效益。两种方法下测量的利他性显著正相关(Spearman’s ρ=0.715, p<0.001)。提示本研究应用的医疗决策情景下利他性的测量方法可实现医生利他性的量化,基于两种方法测量的医生利他性可以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9.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实施和扩展往往与互动频率有关,而个体之间的互动频率与他们所属群体有关,因此,"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扩展过程就呈现出明显的圈层轨迹。同时,社会互动既可以体现在个体之间,也可以体现在群体之间,因此,"为己利他"行为机理会沿着个体交往和群体交往这两个维度扩展。  相似文献   

20.
陈强 《开发研究》2012,(1):52-56
一个发展区域内各地方政府既存在竞争关系,亦存在合作关系。若用博弈论来观察区域内府际关系,可知地方政府往往陷入"囚徒困境",即每个地方政府都是利己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罔顾其他政府的利益,结果很可能是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大家都是输家,或者一个地方政府占了很大便宜,其他地方政府吃了大亏,这两者是"负和博弈"、"零和博弈"。如何破解困境,实现"正和博弈"?唯有自利与利他平衡、默契合作之途可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府际合作是一个值得剖析的案例。该区域府际合作从乱象走向逐渐有序,不过仍存在诸多问题,但也有解决之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