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字经济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实证分析了2003—2019年中国250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中心一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缩小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但对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信息基础设施更为发达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效应更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升市场潜能、增强城市经济联系和促进创新创业三个途径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心城市规模越大,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减小效应也就越大。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心城市发挥辐射作用的范围为250公里,距离中心城市越近,数字经济发展对外围城市经济增长的提升效应越明显,越能缩小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2.
文章梳理了关于高质量发展内涵及测度的文献,将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理解为超越增长速度的、可持续的、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求的发展,并且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客观熵值和主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对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在2013-2018年间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但各城市仍存在较大差异,分维度来看,各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最后,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三个层面分别提出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关注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综合考虑生产要素投入和环境成本的经济效率值即绿色经济效率。文章以劳动、资本、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作为经济的投入指标,以地区GDP作为产出指标,选用DEA-BCC和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4~2012年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实证测度及时空分异比较研究。结论表明,技术进步是导致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全国八大经济区域进行比较发现,各区域城市的动态效率和静态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未存在直接联系,而且区域的动态效率与静态效率排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付达院 《经济研究导刊》2013,(35):99-100,10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集群已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理论及模型、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等领域,现有研究关注到了产业集群发展在城市竞争力提升中的重要性,但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角度对城市竞争力的分析相对欠缺,亟须结合具体城市发展案例对产业集群和城市竞争力融合的内在规律加以深化探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主要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亲景度理论分析各客源市场游客对我国各城市类型和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差异及变化,利用回归分析探寻影响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入境客源市场游客对各城市类型和区域的选择性及变化差异较大,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偏好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旅游距离、经济联系、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等,各影响因素对各客源市场游客目的地选择的影响作用差异较大,在区分这些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洁 《经济师》2012,(1):223-224
区域经济差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倍受学术界、政府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失控是威胁社会和谐及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深入分析重庆市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加快重庆市各区域协调健康发展,壮大重庆市整体经济增长的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发展系统及系统的发展——理念及方法探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敏华 《经济地理》1999,19(4):21-24,60
区域经济因其内部众多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使其整体的发展难以用传统的将各要素简单相加的线性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来把握。系统论为更科学地考察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应用系统论的有关知识,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的空间界定、区域经济发展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区域经济系统发展的概念以及区域经济系统的演化发展的基本条件、系统发展的作用力、系统发展状况和发展的阶段等区域经济系统发展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6,(11)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纵向角度来看,社会和经济结构变革必然会引起城镇化发展变革,而多样的地域类型又丰富了城镇化空间类型。正确区别地域空间差异,因地制宜找出适合各地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镇化发展对优化城乡结构、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有鉴于此,文章立足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运用数理统计、相关分析、比较研究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研究方法,采用SPSS和GIS等研究手段,围绕山西省人口城镇化的时间演进过程和山西省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地域空间差异及其显现的相关问题,提出山西城镇化发展优化的对策建议,为山西省加速城镇化进程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2011—2018年中国大陆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数据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法探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化特征,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探究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稳步发展,区域差距有所缩小,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分布态势,城市群及中心城市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群与东南沿海地区也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与次热点区;(2)中国数字经济重心向西南方移动,总体呈现出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的分布态势;(3)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U型模式,总体上具有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4)科技创新水平对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甄江红  赵明  周瑞平  成舜 《经济地理》2005,25(5):690-69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范畴,文章从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101个旗县市区及12个盟市两个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判,分析其区域差异的空间特征及成因,初步划分区域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11.
闫涛  张晓平  陈浩  李润奎 《经济地理》2019,39(12):11-20
以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城市人均GDP数据,采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模型分析了2001—2016年中国城市经济区域差异的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回归模型探讨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国及四大区域的城市经济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变异系数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局面;城市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经济发展高值区(HH类型)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的城市群,如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低值区(LL类型)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和河南等省区,HL和LH类型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空间马尔科夫模型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倾向于维持原有的状态,少部分城市会向相邻的经济类型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即跨越相邻经济类型、向更高或者更低的经济类型转变的城市数量较少。城市的邻域环境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一个城市若与经济发达的城市为邻,其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概率将增大;反之,发展会受到抑制。空间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城市经济结构、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劳动力数量,以及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均显著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同时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模型中也得以验证。建议重视区域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强化核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集聚和扩散机制,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方法计算了1990年和2001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产足迹,以探询经济生产中产生的自然资源需求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受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人口分布、区域政策等影响,北部、西部牧业区和城市地区普遍有较大的资源需求,而南方省份的资源需求更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  相似文献   

13.
中国边疆城市相对于中心区域城市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导致其落后的原因较为复杂。本文试图从地缘经济的角度分析其落后的原因,及其与中心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以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边缘模型来分析二者差异。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地缘环境给出边疆市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红三角经济圈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ESDA方法,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1990—2008年红三角经济圈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三角经济圈区域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其中赣州市、韶关市和郴州市内部差异呈现波动中不断上升,区域间差异在波动中不断缩小;县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出东西两极分化现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域以韶关市区、郴州市区和赣州市区为核心形成三个高值区;三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倒"U"型曲线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心城市的规模对区域影响显著,改善交通和培育中心城市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根据经济关联性把红三角经济圈县域分成扩散型、极化型、塌陷型和传染型,不同类型区域对应不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与社会经济转型过程相互叠加,城市管理水平作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当代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选择湖南省十四个主要的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城市管理能力的指标体系,量化分析城市管理水平的差异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关系,得知城市管理水平与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规模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并就提高湖南省城市管理水平提供了可参考的意见和方法,试图为各城市管理能力的创新与提高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适度的地区差异有利于经济发展,地区差异过大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者应以区域经济统计理论为背景,运用统计方法首先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历年的变化态势,然后综合考虑各年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确定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适度区间。  相似文献   

17.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与协调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有不断扩大的态势。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入手,揭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就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各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广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广东,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并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普玉 《经济研究导刊》2012,(5):163-165,168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对区域金融中心的认识逐渐加强,国内各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掀起了一股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热潮。但各个区域经济金融中心的竞相竞争建设带来了很多问题,对中国各区域经济金融中心整体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对中国各经济区域的金融中心建设进行整体布局和分层次分步骤建设规划研究非常重要。以金融中心发展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参考国际金融中心量化指标的评定方法基础上,分析中国各经济区域的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了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对中国各个准备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城市进行量化考核评分和排序,根据GFCI评分结果和排名进行划分归类进而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安排,并根据量化指标对中国金融中心的整体布局和建设步骤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非制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国内外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分析 ,指出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资本积累和制度因素差异 ,而是非制度因素差异。  相似文献   

20.
泛珠三角是横跨东中西部,包含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区。探析泛珠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影响泛珠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泛珠三角地区以沿海城市群和内陆各省会城市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结构分布显著;区域内空间自相关趋势在加强,空间集聚现象显著;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表明内部经济差异在缩小,区域合作取得一定效果;人均GDP总体空间格局稳定,局域内发生演变,人均GDP增长速度的冷热点区域变化较为明显。空间计量表明,工业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城镇劳动人口没能充分发挥作用,表现出城镇就业人口的规模不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