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产教融合与能力培养导向的专业建设,加强内涵式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同时以能力生成育人理念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审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探讨。为培养“强基础+能应用+突创新”的应用型审计人才,提出了基于“能力生成”理念人才培养设计新...  相似文献   

3.
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要求教育与实际产业要进行高度融合,也是艺术类专业改革的重要方式,但当前艺术类教育在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变化,需要对艺术教育构建科学的融合体系,从而发挥出产教融合的先天优势。通过阐述产教融合下艺术教育的管理特点,分析当前艺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出现问题的具体方面,从这些方面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为高校培养艺术性人才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大力提倡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旨在改变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方式;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教学改革,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响应国家号召,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不注重实践教学培训,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竞争力,对“创新创业”了解得不多,对自身的未来职业规划不够清晰,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进行自我意识的提升。针对这一情况,文章主要从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竞争力的角度进行研究,旨在找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向国家输送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院校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将产教融合当作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过于死板等等,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国家发展要求并不相符。因此,本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重要性及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生开展“产教融合”下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我国有效提高大学生应用操作能力而创设的一项实践项目,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新意识.本文主要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行探讨分析,期待寻找一种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赵倩  刘平雷 《管理观察》2020,(3):139-141
本文基于产教融合的理念,对接行业需求,提出了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主要构成要素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商务能力和工程素养,并以此为目标导向,分析了深化产教融合对提升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在目标定位、实践教学、实践环境和评价反馈等方面提出的深层次要求。以河海大学相关做法为例,提出了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搭建实践平台、共同组建导师队伍等实践能力提升路径,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不仅能够强化企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力量,还能够促进行业内中小型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强化行业发展新生力量,对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为有效提升高校培育人才、输出人才的能力,文章将针对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9.
耿颖 《中国就业》2023,(7):44-46
文章以校企协同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为主要研究对象,先对其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再全方位分析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立足于问题提出针对性且具体的路径建设方案,旨在为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否承担起振兴民族大业的重要课题。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吴京津 《活力》2023,(3):132-134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1000万人,高校不断扩招也预示大学生迎来越发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当前,就业市场进一步萎缩,高校线下招聘会、宣讲会难以正常开展,在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各类线下招聘渠道也受到严重影响,这对于实现高校大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地就业,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将造成较大的影响。在就业新形势下,国家大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号召各大高校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此背景之下,笔者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就业创业育人工作中存在的挑战,为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2.
地方应用高校作为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受产教融合模式的影响,近年来有关学者不断对此进行研究探索,但仍有诸多需完善之处。本文借鉴以美、德为代表性的产教融合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地方应用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以“六位一体,3+1培育”为核心的产教融合下金融专业培养体系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的必经之路。职业院校发展的本质是人才的发展,其核心在于深入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批量学者坚持不懈地研究、实践、再实践、创新与再创新的成果,取决于政府学校企业三者之间真正协调与合作。本文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的实质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更深层次地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让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做到长期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求职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从目前来看,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内物流管理专业为物流产业输送与提供人才的一种全新模式。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在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因此本文主要对现阶段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大体情况展开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完善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会计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型学科,各层次的人才都有广泛需求,反观应届毕业生却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为此,黑龙江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对于会计人才需求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研,分析得出高校要实现会计人才培养向应用型转变,首先要树立符合地方特色专业理念,在省双一流重点专业建设中,加强服务东北地方发展的意识,满足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其次,开设特色课程,通过软件实训和考核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跨境电商作为一种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推动中国外贸增长的新动能。人才是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研究已经成为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话题。基于产教融合背景,本文探讨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面临的跨境电商行业人才匮乏、产教融合的落实程度未达到预期要求、企业给大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较少及其积极性不高、高校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脱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紧密、师资力量薄弱,无法完成现实的教育任务等问题,并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园、高校等多个层面提出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云技术的发展,促使会计行业向云财务方向转型和发展,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与产业对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会计人才的主要阵地,存在产教融合顶层设计深度不足、师资队伍转型乏力、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结合企业对云财务人才需求的调研,以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云财务会计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为例,对高职云财务会计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经进入了对个体创新创业能力高要求的时代,培养一批高素质、勇于创新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当今这个信息和知识都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教育教学要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自组织性和包容冲突进化性两种实践特征,并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即符合复杂性理论系统发展的趋向特征,从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一是对创新创业理念与认知进行基础建构;二是支持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养成与多元发展;三是建构创新创业的发展平台并及时反馈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牛国鹏 《管理观察》2020,(2):119-120,123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多年来,职教界一直在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本文从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角度出发,探讨了以基地为载体,以培养生产性实用人才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加大企业在培养高职专业人才中的比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