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天津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这对天津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津先进制造产业基础条件较好,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仍面临多种困境。虽然目前已经形成了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雏形,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人才流失严重,产业创新环境不具优势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天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主要问题。天津要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天津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通过产业体系、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五个方面来构筑"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总体系;在实践上要通过打造产业集群,优化产业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产学研合作、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优化创新环境以及调整人才战略等路径来实现该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后发企业的技术学习追赶行为包括策略制定、路径选择和研发努力等,其具体行为选择由内部、外部环境及偶发事件交织形成的国别情景和时代背景决定,其实践成效则是环境条件和行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及其三个支柱性企业(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和东方电气)的经验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学习追赶行为同质化与异质性并存:同质化主要表现为“以优势资源换技术+技贸结合”的学习追赶策略、“从引进成熟产品技术切入+二次创新”的学习追赶路径和“基于本土市场和国产化率优先考虑制造工艺提升”的研发努力,异质性主要在于技术引进方式和学习追赶节奏及成效等具有差异性。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学习追赶的同质化源于共同的中国情景和时代背景,异质性则主要是受企业高层远见和企业家精神、引进技术的属性以及偶发事件的影响。新时代的中国情景有利于制造业企业从技术学习向自主创新转变,进而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式技术升级,再造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从学习追赶到再造优势,政府应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以系统协调的创新体系引领技术进步,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供给,并建立和完善有效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企业要消除“市场换技术等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认识误区,避免侧重于短期绩效目标而忽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6—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制造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以及万象云专利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生产投入的服务化程度对制造企业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生产投入的服务化呈向右上方倾斜的W型波动上升趋势;制造业生产投入的服务化程度可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该促进作用在成长期企业、投入研发技术、交通物流、金融保险及商务服务,以及国内投入的服务化上表现更为明显;在作用机制上,制造业生产投入的服务化程度可通过增加研发强度来提高企业的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  相似文献   

4.
组织韧性是企业穿越动荡变化并实现反弹的动态能力。基于资源编排理论,以2015—2021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对组织韧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与组织韧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考虑了样本自选择、互为因果等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主要通过提高数字化水平与公司治理水平两条路径影响组织韧性。此外,高管团队异质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冗余资源与组织韧性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作用,环境不确定性则正向调节二者关系。结论丰富了非沉淀性冗余资源的经济后果研究,拓展了组织韧性前因研究的理论基础,丰富了组织韧性的提升情境与边界机制,为制造业企业提升组织韧性,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5.
绿色创新是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有力支撑。为考察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首先从绿色创新意愿、绿色创新能力两视角切入,理论分析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其次,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我国2011—2020年各地区两业融合水平,并将其与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匹配,实证检验两者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我国两业融合水平整体偏低,增速平缓,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第二,两业融合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绿色创新,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内生性后依旧成立。第三,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多种异质性。在绿色创新异质性方面,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实质性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在企业异质性方面,两业融合对非重污染行业企业、非国有企业、南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第四,提高技术整合能力、缓解融资约束是两业融合促进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两条主要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的两业融合类型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先进制造业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最佳,但与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融合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为持续提升制造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提供...  相似文献   

6.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为准自然实验,借助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智能制造、内部控制和企业创新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并考察高管薪酬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智能制造能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持续性,且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存在异质性;内部控制在智能制造与企业创新持续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高管薪酬在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持续性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为提升企业创新持续性,文章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规模、加强企业间交流学习、提升专业化生产服务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等。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在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中具有关键作用和重大战略意义.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设计水平、加工制造工艺、产品性能指标和系统管理能力.从国际趋势看,信息技术应用是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普及了CAD应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得到提高,数控技术在装备产品中大力应用,集成制造系统和ERP在大型企业已占有较高比例.网络制造等新生产模式在实践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8.
南京制造业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环境,决定其有可能成为国际制造业新一轮产业转移中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在总体上尚未摆脱“跟进式”、低层次的引进模式,尚未形成自主创新的研发体系,南京制造业应依托自然禀赋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不断提升竞争战略和制度创新的竞争优势,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吸纳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与跨国公司在服务领域的投资合作,拓展南京制造业价值链的增值空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7—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数字化水平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表明:第一,数字化有利于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水平;第二,数字化可通过要素配置效应、管理革新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三个渠道来激励企业的创新活动;第三,数字化与企业创新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对于资本禀赋和研发强度更高的企业,数字化对创新的激励效应更突出;第四,数字化的创新驱动效应因企业的行业和所有制属性而有所差异,其中高科技企业和国有企业受到的激励效应更大。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特征积极夯实数字化基础、引进数字技术,并同步增加资本和研发投入,拓展要素组合方式和创新边界。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全球生产组织理论新视角,研究FDI、外包组织安排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并采用中国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在华加工生产装配活动中,在化学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产品制品制造业、较高端机械电子设备制造环节等资本资源密集型行业中,偏向采用FDI组织方式;在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制造业、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偏向选择外包组织方式;这种组织安排不仅影响产业"结构偏向",而且制约技术进步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是导致中国制造业升级陷阱的微观生产组织根源。通过制度创新突破国际生产组织安排,并借助外源式开放、创新激励和产权保护等措施,是破解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陷阱和技术技能升级陷阱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