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经济作为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模式下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是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因素。文中从影响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因素入手,介绍了基于循环经济下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拉动经济实现绿色增长,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落实绿色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而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仍是以GDP为主要指标的传统核算体系,难以反映绿色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比例,难以客观全面评价国民经济的增长。基于此,论文探究了生态产业发展与实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间的互动作用机制,提出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向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转变是实现绿色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绿色发展战略在宏观决策层面的具体体现,是保障、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试点推广方面给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区的建设必然涉及到建筑类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当新区转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建筑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将不断增长,建筑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对规范税收秩序至关重要.通过对某国家级新区建筑施工企业等大企业的税收风险分析,为更好地做好建筑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提高建筑企业的纳税遵从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资源的整合和核心能力的培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战略整合的方向,企业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来实现整合,在实施中核心能力的培养和相配套的人力资源战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绿色营销具有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实施绿色营销对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木文尝试运用博弈论理论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进行博弈分析,进而探讨了政府和企业所采取的对策,旨在为绿色营销在我国的实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国家绿色增长战略的实现,韩国从大力宣传绿色理念与知识入手,着力创造与完善配套条件,广泛开展以绿色增长为主题的群众活动,建立与完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公众积极为实现国家低碳绿色增长战略贡献力量。学习韩国经验,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观念转变为先,能力建设为本,活动开展为体,引导激励为用,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我国绿色增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国家级新区承载着国家重大战略落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作用。随着社会风险的复杂化、多元化变化,建设更具韧性的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从学理基础出发重新认知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内涵与特征,构建包括多样性、缓冲性、进化性、流动性与兼容性的五维评估体系,并基于文本分析法评价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研究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增速放缓,且呈现一定波动状态。为进一步增强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应从韧性政策供给、韧性共同体构建、韧性协商机制制定等方面,实现各创新主体的协同、共生、共创与共享。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产生,因而我国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希望通过制度支持和政策倾斜促进企业的绿色管理行为。基于此,有必要探究制度支持对绿色管理的作用机制和情境调节。方法/过程构建了制度支持、战略柔性与企业绿色管理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讨论了企业如何通过战略柔性的传导中介机制,从制度支持中寻求提升其绿色管理水平的路径,并对企业内部技术能力和外部竞争者联系的情境调节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我国企业的303套配对调研数据证实了制度支持能够以战略柔性为中介机制,显著提高企业绿色管理水平,且此关系在技术能力更高和竞争者联系更强的企业中得到了增强。  相似文献   

9.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近年来受到颇多怀疑和争议.对中国利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量化研究,证明"以市场换技术"的FDI战略并未收到成效.加大投入培育企业研发能力,充分利用外资企业的内部技术转移"溢出效应"来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是实现我国企业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投资》2002,(9):34-35
自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以来,按照“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层次、提高高科技产业的能级、提高现代化的管理水平、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迅速集聚、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适应新区发展要求的急需人才,整体提升了政府的区域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新区组织部和新区人事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牵头抓总、综合协调,实现了新区干部队伍建设和新区人才高地建设的高度统一。同时为组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