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邓文硕  孙澳 《银行家》2023,(10):93-96
<正>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整体运作情况良好,保持了稳健运行态势,高质量发展既取得了新成效,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一方面,银行理财平稳渡过2022年底左右的“破净潮”和“赎回潮”,产品破净率已经由2023年初的峰值20%左右下降至半年末的3%左右。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达到3.39%,显著好于2022年平均收益率2.09%的水平,银行理财业绩在低利率环境中表现十分优异,银行理财规模触底回升。  相似文献   

2.
2019年岁末,不少投资者都希望趁着年末,“捡漏”一款高收益理财产品。小编走访北京地区各大银行网点发现,正在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并未明显有大幅上升,只是略有微涨,整体不温不火,低门槛理财投资成主流。  相似文献   

3.
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一种收益稳定的理财工具,一直备受投资者青睐。2015年,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投资者应把握三大关键词:一手稳健,一手激进,适时关注创新。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占比一直较高,这类产品可作为稳健型投资者的首选。但有不少分析人士预测,2015年这类产品的收益率有下滑趋势,建议投资者通过选择期限较长的产品来锁定高收益。在如今股市走牛的背景下,投资者也可以将目光转向银行发行的权益类产品。此外,对于现如今银行推出的各类创新产品,在充分了解其风险收益特征的前提下,投资  相似文献   

4.
白利倩 《理财》2022,(11):24-25
<正>10年前,很多稳健投资者投资理财的首选恐怕非银行理财不可,然而经过10年沉浮,银行理财已发生了太多变化。2002年,光大银行先后发行的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和“B计划”拉开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大幕,至2022年末已有20年。从出现到如今,特别是近10年,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结构、收益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2007年,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2000多种.发行主体几乎涵盖所有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行,发行产品种类繁多,产品收益玄机四伏,令投资者眼花缭乱.事实上,众多商业银行的理财能力有强弱之分,各种理财产品的收益能力也良莠不齐.  相似文献   

6.
2013年3月25日银监会发布监管文件,恰逢各家银行理财销售正在如火如荼为一季度理财存款使出各种营销技巧和诱人的优惠策略之时,彼此挖潜、打拼、抢占市场理财存款份额,熟悉银行理财产品中潜规则的一些投资者,也正在蓄势待发把闲置的大笔资金准备购买银行为揽存而发行的高收益率理财产品.文件出台后有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在3月发行的产品理财收益率明显下降,低于25日发行的同样款式期限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给等待30日、31日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一个措手不及.蓄势待发类投资者也失去以往因银行季度完成存款而带来的实惠,因缺失的收益而选择分手,不购买理财暂时存入银行7天通知存款,去寻找新的投资渠道.  相似文献   

7.
李家杰 《理财》2012,(10):54
很多人预测在两次降息后银行理财收益要下跌,但随着时间推移,理财收益的调整并没有预期来得大,个别银行甚至出现了不降反微涨的情况,让很多投资者大呼不明白。在8月下旬,央行出手2200亿元逆回购的消息又暂时打消了市场的降息预期,这也让一些正准备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犯了难,是应该选短期产品保持观望态度,还是坚持投资中长期产品锁定收益?很多投资者觉得目前理财的收益似乎是稳定下来了,原来接近5%的产品比较  相似文献   

8.
有限合伙制基金是近几年在国内理财市场上风生水起的一种理财产品,因高收益、广泛的投资范围等特征,吸引了不少投资者。从2012年年末至今,随着有限合作制基金投资到期,不断曝光出无法兑付的风险事件,给投资者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甚至引发了行业"地震"和整改。特别是最近再次曝出银行代销的类似产品遭遇兑付问题,给普通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9.
银行理财产品从原先较为单调的固定收益型和挂钩利率型产品,逐步发展到目前以打新股、QDII型、挂钩型、基金组合型以及集合理财计划为主的十几种产品类型.从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特征以及实现的收益并结合2008年国内国际的理财市场环境来分析,在2007年商业银行发行的2000多款理财产品中选其中3种类型进行剖析,供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理财产品入市门槛适中(一般为1万元),收益稳定,适合于偏好低风险、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各家银行在营销中也无一例外地以该类产品的收益率大大超过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作为推荐投资者购买的理由.其实,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性质为委托理财,任何委托理财类投资产品都有自己的收益比较基准,超越此基准是这类产品起码应该做到的.因此,收益率超过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只是对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11.
招商银行     
《时代金融》2014,(1):46-46
<正>招行推出年末理财产品据悉,招商银行于2013年底推出"岁末理财选招行,一年更比一年强"系列活动,最新推出的一款金葵花专享产品预期年化收益已达到6.8%。另据招商银行昆明分行财富顾问介绍,由于近期市场资金趋紧,年末理财产品收益率很可能更高,建议广大投资者利用年末收入丰水期,根据自身资金的多寡、持有期限的长短,选择招商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尽享理财红包。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大事剪影 2004年初,银行外汇结构性存款产品沸沸扬扬,年末,人民币理财产品备受投资者关注.大街上,个人理财产品广告已随处可见;商场中,信用卡透支消费已成时尚;银行里,个人理财中心也日渐增多.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和投资需求的扩大,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2004年蓬勃发展,正如光大银行总行对私业务部副总经理刘学文所说,"对私业务在银行业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04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个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银行理财产品遭遇“零收益”,是自挂钩型产品而始的。从浦发银行的“汇理财2006年第9期F2计划”产品,到深发展、深圳平安、中行、招行和东亚等5家银行的10款挂钩型产品,收益为零甚至为负的情况屡屡见诸报端。投资者不禁有如下疑问:既然挂钩型产品频频遭遇零收益,银行为何又对其如此垂青呢?  相似文献   

14.
尽管银行代客境外理财已经松绑,但我国大多数投资者对境外金融市场和产品还比较陌生。本文将以美国金融市场为背景,就代客境外理财主要涉及的境外固定收益金融产品,为投资者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蛾子 《时代金融》2014,(13):39-40
<正>2014年理财市场首个"季末效应"稍显冷淡。3月已过,以往逢季末银行理财产品节节看涨的价格战并未如期而至,就连互联网金融各种"宝"类理财的收益水平也未改一路下滑的势头。此前,通过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并提高产品收益率吸收投资者资金,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会财会》2014,(10):46-47
随着互联网宝宝、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持续下滑,年化收益率持续保持在6%以上的票据理财产品引起更多投资者的关注。不过,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票据理财需要警惕三大风险。当前,票据理财市场越来越火爆。自2013年淘宝在其招财宝平台推出票据理财产品后,新浪、苏宁、京东等互联网平台也相继推出票据理财,很多投资者开始把目光投向高收益的票据理财,票据理财打出的最令人感到有保障的条件是银行承兑兑付,加上其购买门槛低、收益率高等优势,票据理财已成为新型理财神器。  相似文献   

17.
盛夏流火时节,银行系QDⅡ破茧而出。自7月底,各家银行产品在投资者的期待中接二连三隆重登场,一时间,理财市场成了QDⅡ惹火的舞台。然而,银行QDⅡ拔得头筹后短暂的喧嚣还未过,业界的众说纷纭、投资者的迷茫疑问,让银行QDⅡ首推产品便遭遇尴尬,产品结构单一、收益附加汇率风险等问题让投资者难免观望与徘徊。本专题以4家中外资银行试航QDⅡ产品为切入点.对4款QDⅡ产品进行客观对比,旨在给投资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7月,本刊发布《中国理财服务发展报告(2017)》,从理财服务消费与供给两个维度对当下的市场状况进行了刻画.报告显示,投资者的期望收益普遍落在5%~15%;银行储蓄、证券基金及银行理财产品是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的基础产品;除20岁以下人群外,绝大部分投资者都希望得到专业投资顾问的专业建议.这说明,重视通过资产配置以控制风险,希望通过价值投资获取长期收益,期望依托专业人士打理财富,已经成为投资者的共识,民众的理性投资氛围正在形成.报告同时显示,虽然投资者对高水平的专业理财顾问服务需求强劲,但普遍认为理财师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自2004年国内第一款银行理财产品问世以来,银行理财可谓家喻户晓.然而,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如何辨识?收益从哪里来?又该怎样评价呢?多数人恐怕并不是很清楚 <大众理财顾问>杂志推出的"商业银行大众理财指数排行榜",主要根据产品所募集资金的投向(比如境内外资本市场、信托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资金投资于标的物的方式(诸如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等)、投资者所获取的理财收益是否固定等,将每月度商业银行所发行的银行理财新产品分为如下类型,即QDII型、打新股类,固定收益型、挂钩型,票据型、信托型、债券型,货币市场型和类基金等.  相似文献   

20.
很多时候,银行理财投资者在选产品时,往往喜欢选择大行。事实上,他们看不上的区域性小银行,虽然规模不大,但收益并不一定比大银行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